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市场的逻辑 > 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一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在做什么,在当官、当干部,还是做生意,这对一个国家的财富积累和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落后的国家,最优秀的人一定都在当官。一个发达的国家,优秀的人一定大部分在做企业。我们社会盛行官本位,在职权经济情况下,优秀的人都去政府做官,优秀的人聪明,才智又高,权力斗争的技能也相对高一点。所以我们的政府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最聪明的脑瓜都集中在政府里边,但他们不从事生产性活动。有一部分人没有这种机会,那就是农民,他们进不了城,当不了兵,当不了工人,当不了干部。所以,过去农村优秀的人分两类:一类是当生产队长、大队革委会主任,享有一些特权;另一类是搞投机倒把,最后可能被关起来坐牢。改革开放以后,这些人都走了出来,农村中的私有经济、乡镇企业,基本上都是这些人搞起来的。

好多事情,是坏事还是好事,我们很难说。比如,户口制度,现在看来是很不好的制度,但是从改革的过程来讲,恰恰是户口制度为我们保留了改革的火种、企业家的火种。如果我们当年把农村的优秀人才都吸引到政府的话,中国改革的起步就会更艰难。因为农村的优秀人才没有进入政府,所以,第一代企业家是从农村出来的。后来随着经济制度更加自由开放,私有企业获得合法地位,一部分城市人、政府官员才开始下海,成为第二代企业家。后来,我们又进一步吸引了身在海外的优秀人才,像李彦宏、张朝阳等海归企业家,这就是我们的第三代企业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就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发展壮大的。

回过头来看,我们国家现在出现的好多问题,都与两种权力并存有关:一方面是职权经济,另一方面是产权经济。这两种经济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腐败问题。有职权的人把职权换成产权,有产权的人用产权购买职权,然后像资本一样,再转换成为产权,这样腐败就出来了。这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代企业家,人们对他们有不同的看法。

对第一代企业家,许多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大老粗,光有几个钱,没文化,不文明。这样的人富了,我们心里当然不舒服,尽管他们生产了我们所喜欢的东西,为我们带来了幸福。

对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他们是从政府出来的,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经常凭借政府关系获得资源,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不是靠能力和勤奋致富的。

对第三代海归企业家,人们的评价相对正面一点。他们投资用的钱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他们搞的“高科技”我们也不明白,有种神秘感,他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出国留学拿了硕士、博士学位,中国人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比较尊重一点。所以,他们成了拥有几亿、几十亿身家的老板,多数人觉得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但是对于前两类企业家,人们还不是太习惯,甚至仇恨满腔。企业家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我想,理解整个中国变革的过程,无论是对价格改革、国企改革,还是其他方面的改革,从这个角度看都可以使我们更理性一些。


改革就是减少政府的权力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过去几年,改革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未来是否可以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重新回到市场化改革的轨道上来,取决于法治和民主化进程是否能真正取得进步。

未来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怎么减少职权经济的领域范围,扩大产权经济。市场经济需要政府,政府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安全。政府存在就有职权经济,但问题是,现在我们的这个比例太大,政府控制的资源太多,政府官员的权力太大,结果是个人自由和财产安全不仅得不到有效保护,反而受到严重威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法治建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未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能够有效推行的话,甚至我们已取得的很多进步也有可能丢失。

非常遗憾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们政府的权力重新加大。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了政府权力的放松,私有财产的扩大。当时的领导人很担心,害怕国有企业持续亏损下去,整个国家金融体系要崩溃,所以进行国有企业转制。但这次金融危机后政府的做法却倒过来了,认为只有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才能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一些私有企业动不动就被国有企业合并了。当然有些私有企业是主动投奔国有企业的,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做私有企业时常感觉不安全,私企老板想跟国有企业绑在一起,就是戴“红帽子”,但背后起作用的都是强盗的逻辑。这样走下去是非常危险的。

思考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更应该着眼于长期的角度,不要被短期的问题所迷惑。2009年为了把GDP拉到8%以上,政府出台了那么多的国家投资。从长远的角度看,危害可能是非常大的。过度刺激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又开始干预本已自由化的价格,强化各种各样的行政管制措施,导致了经济体制的倒退。

我希望,市场的逻辑能变成每一个人的理念。我们的未来,国家的未来,甚至全人类的未来,都依赖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从20世纪50年代到30年前,我们相信了计划经济,结果带来巨大灾难。如果继续寄希望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用做大国有企业的办法来发展中国的经济,是绝对没有前途的。

只有走向市场的逻辑,中国才有光明的前景!

* * *

[1] 本文根据作者2010年12月10日在上海社科联会议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删节版发表于《探索与争鸣》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