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市场的逻辑 > 第18章 从套利到创新

第18章 从套利到创新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最近6年增速连续下降,从2010年的10.4%下降到2016年的6.7%。当然,这样连续几年增速下降的情况过去也发生过,比如从1993年到2000年,增长速度连续7年下降,从1993年的14.2%下降到2000年的7.6%,无论下降的幅度还是持续的时间,都比这一轮更甚。一个自然的问题是,这一轮下降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在我看来,有周期性的因素(2009年强刺激政策的结果),但主要是趋势性的。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国的后发优势,这种后发优势给企业家提供了巨大的套利空间,一旦有了一定程度的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由,企业家(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的套利活动就使得资源配置效率逐步提高,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经过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随着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缩小,后发优势的潜力正在耗尽,套利空间越来越小,仅靠套利活动驱动的配置效率的改进,已无法维持经济的高增长。未来的增长主要依靠企业家的创新。但创新比套利难得多,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看,创新驱动的年增长率能达到3%就非常了不起。创新对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要求也更高。总体上讲,我们目前的体制虽然能刺激企业家套利,但严重不利于企业家创新。未来即使要维持4%~5%的增长,也需要我们在体制改革和政策方面有大的突破。如果私有产权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果建设法治国家的愿景不能落到实处,企业家就不可能有足够大的动力从事创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我这里提出两个命题。第一个命题是:市场经济是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唯一制度。在其他制度下,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出现增长,甚至比较高的增长,但不可能维持持续的增长。如果人类历史按250万年算的话,真正的经济增长只发生在过去250年,也就是说在万分之一的时间内。在19世纪之前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按人均收入算,全世界的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生活水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为什么这250年与之前不同?因为人类开始走向市场经济。

第二命题是:企业家精神是市场有效、有序运行的核心驱动力。没有了企业家,也就没有了市场经济;任何阻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制度和政策,都是对市场经济的背离。

上述两个命题结合在一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国王”。一部经济增长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故事,全世界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描述企业家的创新和创业,就不可能描述出经济增长的真面目。我和盛斌1989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是《经济增长的国王:论企业家》,讲的就是这一点。

理解经济增长的关键是理解企业家精神,但非常遗憾,经济学的课堂、教科书里并不这么讲。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里,我们看不见企业家的踪迹。这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偏好、资源和技术都是给定的,每个人一样的聪明并且无所不知,在这样的假设下,企业家毫无用武之地。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但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与企业家的行为无关;它只关注资本量的多少,不关注谁在投资,似乎企业家投资和政府投资没有什么区别。在现在流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里,政府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角,中央银行行长比企业家更重要。这些经济理论对增长的解释,远不如亚当·斯密和熊彼特给我们提供的理论有力。

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国民财富的增长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每个人能生产越来越多的东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依赖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而分工的范围、深度依赖于市场和市场规模。这样,市场越发达、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会越细,专业化程度就越高;更细的分工和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带来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财富的增加;财富增加之后带来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分工进一步深化,技术进一步改进,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

但这个良性循环能够转动起来,最核心的驱动力是什么呢?是企业家!这是熊彼特100多年前告诉我们的。 [2] 根据熊彼特的增长理论,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经济生活不过是一个静态的循环流转;正是企业家精神打破了这个循环流转,使得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不是客观上事先已经有了市场需求,企业家只是被动地满足它;相反,市场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分工是谁创造的?也是企业家。如果没有企业家,人类只能过自给自足的生活。比尔·盖茨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是创造了一个软件产业。技术进步更是企业家创新的结果。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但创新和发明不一样,创新可能需要发明,但发明不等于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商业化。技术进步了,人们的收入就提高了,但增加的收入如何变成新的市场呢?还是靠企业家!现在讲的所谓“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企业家没有创造出消费者喜欢的新产品,没有把增加的财富变成新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经济发展到现在水平的情况下,将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变成真正的市场。这靠传统的产业、传统的产品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靠创新。

把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和熊彼特的增长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一个“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如图18-1所示。 [3]

图18-1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

根据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表现,不是我们通常讲的人均GDP的增长,更不是原来存在的产品的消费量的增加,而是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市场的不断出现,分工链条的不断拉长和专业化的加深,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按照超市零售存货单位(SKUs)衡量,200年前人类使用的所有产品加起来不过102 ~103 ,今天是108 ~1010 [4] ,我们没法想象它有多大。这些不断涌现的新产品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用的每件工业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都是企业家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不仅每个产品如此,每个产业的出现也是如此。传统的社会只有农业、手工业等几个行业,产品很简单,现在我们有多少个行业?按照美国的多层分类标准,仅出口产品,两位数编码的行业有97个,4位数编码的行业有1222个,6位数编码的行业有5053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企业家创造出来的。如果读者对一个行业有多大没有概念,那就记住:“主要用于载人的汽车及其他机动车辆”属于4位数类别的第8703类,“带点燃往复式活塞内燃发动机,排气量大于1500毫升、小于3000毫升”的客用车属于6位数类别的第870223类。 [5]

图18-2 1986—2014年,每100户城市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的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整理)

中国过去30多年消费结构的变化很能说明问题。如果只看人均粮食消费的话,中国经济不仅没有增长,而且倒退了:1981年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消费粮食是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新的消费产品不断出现,原来没有的产品现在有了。20世纪90年代之前,手机没有,汽车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更没有,现在都有了。而且有些东西看起来是新的,出现以后很快就消失。像固定电话,从80年代中期进入家庭消费,但过去十年每100户的固定电话拥有量不断下降。80年代最重要的一些家庭耐用消费品现在已经不值得统计了,如每100个家庭有多少辆自行车现在不再统计,因为没有多大意义。所以说,经济的增长就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而不只是GDP的增长。图18-2描述了一些重要消费品的变化。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在竞争的市场上,企业家在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