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哲学心理 > 过得刚好 > 艳桂荣

艳桂荣



京韵大鼓名家赵桐光先生

艳桂荣,1930年生人。艳先生的西河让我陶醉,堪称大家!最著名的作品是“三碗酱”(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的戏称)。那时,艳先生经常在红桥区西于庄文化站演出,场内能坐一百多人,气氛很好。艳先生的老伴每天站在门外,手里拄着大棍子,满嘴的毛主席诗词,人们都爱和他开玩笑,他也不在意。当我有了自己的小录音机后,再去听书便忘不了要录音了。至今,我保留了艳先生当初说唱《罗通扫北》《杨家将》等大书及许多短段唱腔的实况录音,其中佘太君上殿的一段怀来辙唱段,佳腔迭出美不胜收!2005年1月30日,艳先生不幸仙逝,享年七十五岁。闻此噩耗,我不禁长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再无艳西河!”


王田雨

王先生是盲人,专攻西河的三弦演奏,是他教会我唱西河大鼓的。王先生的家住在大杂院里,靠北的一间房,记忆中那是一间很黑的屋子。老先生个子不高,稍胖,脸上有些浅麻子,那年估计得有七十左右。他那时给陈凤云弹弦,每天下午要到西于庄文化站去上地。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挺深:一是某次演出下大雨,陈凤云来晚了,为不让观众干等,王先生自弹自唱了一段《韩湘子上寿》,哎哟,那叫一个好听,老腔老调韵味十足;另一件事就有点儿意思了,某次夏天演出,天太热了,陈凤云正唱呢,突然弦声停了,再一看王先生抱着弦子睡着了,全场观众哄堂大笑,笑声惊醒王先生,三弦声又响起来……


孙久隆

孙久隆先生是我很尊敬的老前辈,他的《大隋唐》堪称一绝。孙先生身材瘦高,面部轮廓分明,很精神的样子。开书时说普通话,说着说着就改了天津话,我那时不甚了解,以为孙先生掌握不好普通话,后来才了解到是特意这样处理的,为的是让天津观众好接受。许多天津的评书艺人或多或少都爱在书里夹杂天津话,尤其翻包袱时,加上天津话会使效果更明显,行内管这叫翻沙。我曾在孙先生门下求教过《大隋唐》的表演,先生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浮现在我的面前,先生因病去世的时候,我也正是自身难保,未及参灵,至今思起依然惭愧在心,愿孙先生在天堂一切安好。


小王桂卿

2011年3月7日,接王公子短信,惊闻京剧名家小王桂卿先生去世,不胜悲哀。先生文武兼擅,尤长于麒派诸剧。今辞世,实乃剧界损失。曾于沪上拜望,膝前问艺,先生教诲,铭记五内。春节期间得先生贺卡,欢欣异常。孰料世事无常,突传噩耗。唯愿先生一路好走,早登极乐。德纲泣血顿首。

青岛演出,皆大欢喜。返京前登门拜访曲艺前辈吉文利先生,先生赠太平歌词用御子板一副。此板系先生之父吉平三先生所用,后转交其姐荷花女。1944年荷花女去世,文利先生将板保存至今,此御板前后已八十余载。今得先生赐宝,不胜荣幸。唯愿先生健康长寿,后学我辈更当奋强!

爱看王先生的戏,爱看麒派戏,爱看海派戏,那才叫戏,情真意切!海派文化的包罗万象真伟大!崇拜周信芳先生!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刻画人物真实,表演极有个人魅力。曾听某些艺术家自诩:“我这唱,流传百年,从清朝就这么唱,没改过。”傻不傻呀?抱残守缺,无进取之心。戏剧不上座,观众不买票。为什么呀?艺术家们,长点儿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