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伯尔尼令人开心地表达的:“这整个准备过程(即交易分析中重新编制治疗程序的过程)实质上是使一个人能友好地脱离父母[和父母态的其他影响],以便间或惬意地去探访他们,但他们不再处于支配地位了。”
虽然这种与父母分离的建议或许是明智的,但是,事实上伯尔尼和哈里斯是如此地混淆了目的和非目的术语,以致他们的方法能够在临床医疗上行得通的原因变得含糊不清了。阿德勒就曾谈到过人际关系[交易]中的小动作,但他还认识到,这些原因是具有内在目的的有机体所采用的、然后以响应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前提(见第八章,p.155)。按照阿德勒的心理学,那位病人的计算机并没有“启动”,但肯定和辩证变化无疑是出现了。哈里斯的书特别充满了目的论词句,而且他一度引用特鲁布勒德的话,大意是认为人的心灵是以目的因为依据而工作,所以 不存在 的东西也能影响 存在 的东西。哈里斯还支持杜兰特如下的提法:当我们知道为什么在做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时,我们是自由的。哈里斯似乎不如彭菲尔德那样认识到计算机或无论是自我状态或别的什么都 绝不 可能知道为什么自己在做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彭菲尔德把心灵双重化并提及程序编制者的原因。知道存储的信息与认识到一个人的思想是以它为之而着手工作的“那个”为根据,并不是同属一个种类的“先验认识”(见第十章)。
从交易分析中得到裨益的人们并不单单在输入更多的资料,或给旧电路更新程序。正如上述那位病人所说的,他们 已开始认识到在生活事实的模式方面具有 一个以上的视角 可供选择。这种马赫式见解(参阅第五章,p.86)并不限于科学描述;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理解任何与所有人心灵中所意欲的意义,我们就必须 总是 考虑到他们的倾向、他们的康德式观点、他们的卡内基“角度”(参阅上文)。彭菲尔德绝不能用电刺激得到这种观点、这种对立面。所以,他得出了恰当的结论:心灵和大脑并不是同一种东西。记忆库肯定有,但这种机制总得由编制程序者来解释和分析。尽管伯尔尼对彭菲尔德的发现有自己的见解,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程序编制者具有孩子态、父母态或成人态的特性。的确,可以肯定地说,孩子般或父母般行为的内容一定是在记忆库里,而 不在 程序编制者这个角色里。
这样,剩下来的就只有一个极大的可能性:人们正从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的方法中得到相当大的好处,但这种方法却利用他们的自由意志以非目的行为解释的 错误类比 来解释它。弗洛伊德总是意识到用里比多理论解释人类行为似乎是多余的(见第三章,p.47)。我们只能怀疑现代交易分析的推崇者究竟如何严肃看待充斥自己的方法之中的伪控制论术语;或者,他们究竟是否体会到在解释病人体验到的好处时,心理疗法医生运用的这个或那个理论解释所暗含的因果区别。
心理控制论
国际著名的整形外科医生麦克斯韦 莫 尔茨创立了称为心理控制论的自我管理方法。他把宗教主题和机械论结合起来并告诉他的读者:“……在创造人的时候,我们的造物主赋予人一种伺服机制。这种机制比人至今创造的任何电脑或导引系统更为奇妙,但都根据相同的基本原理进行工作。”动物不选择生活目标,但人却要去选择。我们人类所选择的目标种类,以及我们对取得这些目标所具有的信心,则随我们从记忆库里选择的、将被伺服机制采用的过去记忆而定。成功的诀窍是编制正确的程序,因为正如读者被告知的:“在你的大脑内有一台非常小的电子计算机、一部磁带录音机,即一种自动伺服机制。这是一种你对它像电子计算机那样操作的成功机制,是将帮助你迈向目标、夺取目标的机制。”的确,上帝要人取得生活上的成功。
心理控制论的意义在于适当地运用我们脑子的成功机制,操纵我们的心灵向生产性有用的目标前进。在此,我们要特别提到成功,因为在大脑中还有一个失败机制在工作。事实上,生活的核心战斗问题就是哪一种机制取得最高地位的问题——是我们的成功机制还是失败机制。这一战斗的焦点事实上就是自我形象。一个人是根据他对过去行为的回忆和他如何处理目前行为来描绘自己的形象的。这一形象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依我们如何把它编制成程序而定。成 功的窍门在于提高我们的自我形象,用保证我们的积极伺服机制指导事物的方法,使我们从个人的挫折失败走向成功和胜利。
有很多东西共同图谋削弱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以消极的方式描绘它。内疚感就是我们的成功机制与失败机制斗争的结果。莫尔茨告诫读者:“不要让你的良心统治你;你要统治你的良心。”心理控制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 习惯 ,其基本定义是被编成程序的经常行为。恰当的心理调节意味着养成适当的习惯。精神神经症是坏习惯的结果。学会如何成功地生活需要实践,以使好的习惯能建立起来。莫尔茨就是在这里给读者提了一个又一个建议,告诉他们如何提高自我形象,建立成功的行为习惯。他对意志力十分强调,告诉我们要“渴望改进”,开发隐藏的资源,随着机会的每日出现而把握住它们。他还强调人们所熟悉的放松,强调要清除心灵中那些自拆台脚的思想,重新拥有能激发灵感的小花饰和容易记住的、却切合实际的方法。
读者必定会同意我们的看法:在心思控制论里,我们看到机械论与目的论对位出现,但没有真正分清哪一个是所取得疗效的 基本 源泉。彭菲尔德脑研究的证据在此随处可见,但得出来的结论却不为他所接受。成功和失败之间很容易用辩证法解释的动态冲突被加上了实证性的黑白分明的解释。我们可以考虑一下如下主张的有效性:成功和失败很容易区分;它们代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机制,而不是对 同一 机制的不同结果的评价。成功和失败表示的是按照一定的而不是别的根据对行为的评判。使人觉得脑的记忆库开有两个口子,一 个标志着成功另一个标志着失败这种做法,肯定歪曲了彭菲尔德的研究建立起来的、已经成为事实的关于人类经验具有双重性的观点。
等级与权力游戏
现在我们转向一个稍有不同的问题,即人的行为等级以及这一等级结构里地位和权力的考虑。劳伦斯 . J . 彼 得(初时与雷蒙德.赫尔)创立了广为引用的 彼得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地位逐渐重要的等级中前进,直至达到他的 不能胜任水平 。这样,在私有企业和政府的公共官僚机构内,职位终将被那些无力执行所需职责的个体所占据,而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得小心,别把彼得原理看得太认真了,因为至少在他论及这个问题的第一本书里,他对书中表达的观点带有挖苦的口吻。这些观点的流行似乎促使他写了《彼得处方》一书。从此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了更传统的“如何做”。
虽然篇幅不允许我们对这个题目作全面的讨论,但彼得逗人开心的幽默写法却允许我们指出,我们认为有趣的东西往往有赖于词语表达或事件进程的辩证扭曲。当彼得说到“ 没什么东西失败得像成功 ”时,他就因为那个出人意料的正反两词同用而使我们觉得好笑极了,就像当一个权力大而“体面”的人上讲台时绊了一交,然后红着脸盯着我们,使我们都知道他毕竟跟我们一样时我们抿嘴轻笑一样。通过把 成功辩证地变为失败,彼得道出了有关人类本性的一个真理;而这一点是莫尔茨的心理控制论所永远做不到的(参阅上文)。
可是,我们得遗憾地说,当彼得开始对人类行为作基本描述时,像很多心理学家一样,他(他取得的是教育学博士)似乎陷入了 本能 和强化的语言之中。这一点在他开始推出处方之前并不很明显。但甚至在他最初的著作中他就已谈及了等级本能。他声称:“……人类生性本质上是分等级的。他必须而且会有等级,无论这些等级是家长式的、封建式的、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那些写等级的人很容易就会把这种据称为本能的倾向追溯到达尔文的某个概念,如生存之争、动物所具有的领土要求,以及弱肉强食的等级,等等。但是,等级也是目的评价的产物,是人们追求、获取事物并把这些事物用来扩大个人权力的反映。经济能力使人具有多种生活方式的抉择,就如整个社会经济层次中有所谓下层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这种行为范围所证明的一样。但是,这样的阶级成分是以本能(由于人的生物特性里的质料因和动力因而产生的形式因)为基础的,还是这样的等级中 仍 有意向和欲望的一面(引入目的因)?
彼得认为皮尔可能过高估计了“推”力,即自我推动以取得成功的欲望。他杜撰了一种[霍雷肖]阿尔杰情结,荒 谬地认为早上班晚下班的雇员得到的常常只不过是同事们的敌意。那些人对不称职和平庸并不介意,因为他们期望论资排辈或随便受“提携”而得到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