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煮酒侃三国 > 第14章

第14章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中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张飞传》中提到:“羽年长(张飞)数岁,飞兄事之”

《三国志?刘晔传》也说:“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这三段史料足以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的“恩若兄弟”;二则是“恩若兄弟”而非结拜兄弟,史料也无结义之说。不过,这段史料却给了后来的民间艺人、剧作家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时期就开始流传。宋末元初赫经在《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如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元代《三国志平话》中的“桃园三结义”构思的就好一些: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不因躲难身漂泊,怎遇分金重义知。

却说有一人,姓张名飞,字翼德,乃燕邦涿郡范阳人也;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家豪大富。因在门首闲立,见关公街前过,生得状貌非俗,衣服蓝缕,非是本处人。纵步向前,见关公施礼。关公还礼。

飞问曰:“君子何往?甚州人氏?”关公见飞问,观飞貌亦非凡;言曰:“念某河东解州人氏,因本县官虐民不公,吾杀之。不敢乡中住,故来此处避难。”飞见关公话毕,乃大丈夫之志。遂邀关公於于酒肆中。飞叫量酒,将二百钱酒来。主人应声而至。

关公见飞非草次之人,说话言谈,便气和酒尽。关公欲待还杯,乃身边无钱,有艰难之意。飞曰:“岂有是理!”再叫主人将酒来。二人把盏相劝,言语相投,有如契旧。正是:龙虎相逢日,君臣庆会时。。。。。。。。

当日,(刘备)因贩履于市,卖讫,也来酒店中买酒吃。关、张二人见德公生得状貌非俗,有千般说不尽底福气。关公遂进酒于德公。公见二人状貌亦非凡,喜甚;也不推辞,接盏便饮。饮罢,张飞把盏,德公又接饮罢。飞邀德公同坐,三杯酒罢,三人同宿,昔交便气合。

有张飞言曰:“此处不是咱坐处。二公不弃,就敞宅聊饮一杯。”二公见飞言,便随飞到宅中。后有一桃园,园内有一小亭。飞遂邀二公,亭上置酒,三人欢饮。饮间,三人各序年甲:德公最长,关公为次,飞最小。以此大者为兄,小者为弟。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

有德公,见汉朝危如累卵,盗贼蜂起,黎庶荒荒,叹曰:“大丈夫生于世,当如此乎!”时时共议,欲救黎民于涂炭之中,解天子倒悬之急。

这个这个情节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合乎情理。但是对人物的塑造还是比较粗糙,而且立意也低。

罗贯中不愧为文学巨匠,这些史料、故事到了他的手上立刻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罗贯中删除了一些荒诞的成分,改成了三人在国难当头,欲投军破贼、保国安民、共举大事这个目标一致的大前提下结为兄弟,尤其在三人焚香再拜说誓言时道出:“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这样一来,立意也就高了,朋友关系拔高了一大步,把一个单纯的结拜变成了一种共赴国难的相互扶持,使人倍敢崇高而亲切。一部大书把“桃园三结义”放在开头,这就为以后他们三人为实现“共举大事“这么一个奋斗目标,而能”同甘苦、共休戚、患难相携“的深厚情谊埋下了伏笔。因此,在以后的岁月中关羽、张飞为辅佐刘备恢复汉室而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也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汉献帝刘协的悲剧人生

提到后汉三国人物,大家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魏、蜀、吴三大势力的人物身上,因此关于这些人物的介绍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不过,当我们认真地阅读历史就会发现另外一个一直被大家所忽略而又不能遗忘的人物—汉献帝刘协。如果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那三国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就将重写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汉朝的末代皇帝的一生吧。

在后汉三国时代,有一对同年出生又同年去世的著名人物:一个是后世称之为“古今第一贤相”的诸葛亮,而另一个就是本文的主角汉献帝刘协了。刘协,字伯和,是汉灵帝刘宏的第二个儿子,母亲为王美人,据《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志》等相关史料记载: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协后,因为担心被何皇后迫害,便将刘协交给董太后亲自抚养,不久,王美人果真被何皇后在药中下毒杀害,儿提时的刘协便失去了母亲。也许是出于对王美人的怀念吧,在后来群臣请求灵帝册封太子之时,灵帝想立刘协,认为长子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但到最后灵帝却又犹豫不决,没有下文了。不久,灵帝病重,把刘协托付给蹇硕。公元189年4月,灵帝于嘉德殿驾崩。这样一来,继承人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的关注。宦官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何进,然后立刘协为皇帝,不料消息被泄露,计划失败。经过一番争夺,刘协的同父异母兄弟刘辩得以登上皇位,史称少帝。在这场最高权力的角逐当中,刘协失败了。幸好当时的他只有八岁,尚且年幼,笔者揣测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应该说不大,也许他还更乐意于玩耍嬉戏,勤奋读书呢。不过此时他的那个同父异母兄弟刘辩的日子却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先是在同年刘辩的那位不争气的舅舅大将军何进优柔寡断,原本是想谋诛宦官,结果因行事不密,反被宦官张让、段圭抢先动手给杀了,引起都城洛阳一片混乱。接着是袁绍、袁术等人偕同何进部将吴匡、张璋在洛阳到处诛杀宦官,张让、段圭等人挟持刘辩、刘协兄弟逃跑,结果张、段二人在途中被杀。这两兄弟惊魂未定,在夜里追着萤火虫的微光徒步向南走,想回到洛阳,途中连板车、马都需要从当地农家索要,真可谓狼狈之极。直到董卓出现,两兄弟才算是摆脱困境。却又不曾想董卓在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少帝刘辩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把个董卓听了个云山雾罩的,刘协却是一一回答,从始至终,毫无遗漏,这回少帝刘辩的好日子到头了,董卓相互一比较,觉得刘协贤能,而且又是由董太后养大的,他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族,于是心里有了废黜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的念头。机缘巧合,回到洛阳以后,刘协终于在董卓的扶持下当上了皇帝。是年公元189年九月,,刘协八岁。

董卓掌权以后,其暴行引起公愤。各路诸侯迅速起兵讨伐,董卓自知不敌,接受女婿李儒的建议,决定迁都长安。虽然文武大臣都不同意,但在董卓的威逼之下也只能随行。数百万百姓背井离乡,一路上颠沛流离,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董早还下令火烧洛阳,二百里内,一片焦土,鸡犬不留。虽然在史料上找不到当时刘协的态度和举动,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一定会让他刻骨铭心。经过这样一番磨难,刘协应该得以迅速的成长和成熟起来。

到达长安后,刘协在董卓专权的的日子里战战兢兢地生活了两年,这期间他目睹了董卓的种种暴行。直到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原本汉献帝刘协可以开始过上好日子了,却不料好景不长,随着李、郭之乱,他又落到了李傕、郭汜的手中。这段日子应该说是他少年时期最痛苦的回忆了。作为国家最高权利象征的刘协,不但没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治国之策,复兴汉室,两年来一直是危机重重,朝不保夕,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这种困境之中,汉献帝刘协逐渐成熟了,少年睿智的他开始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并利用一切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这个大汉天子的才华和个性,不甘心成为傀儡。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长安出现饥荒,一斛谷居然卖到50万钱,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汉献帝刘协下令开仓赈济,并委任侍御史侯汶负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