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跟踪被恐怖分子劫持飞机的行迹。该组起飞后不久,同法兰克福机场的通话为以色列一无线电爱好者截获,以色列报导了他们的行动,该路人员遂于15日深夜撤回科隆,第二天改乘另一架飞机到克里特岛空军基地待命。
17日9时,恐怖分子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联邦德国政府以时间紧迫、路途太远为由,要求宽限8小时。恐怖分子以为局势已定,放松了警惕,同意了联邦政府的要求。17日14时50分,施密特总理下达了出击命令,行动队立即从克里特岛起飞,直奔摩加迪沙。19时30分,运送行动队的飞机在夜暗掩护下降落在机场跑道外距劫持飞机停放位置约2000米的一个沙丘后面。在离最后期限前半小时,61名特工队员和专程前来参战的2名英国特工人员,分为突击组、火力组和预备队开始行动。18日2时5分,突击组用定向炸弹炸开舱门,随即冲进舱内,将闪光弹投向驾驶舱,106秒钟即结束战斗,恐怖分子被击毙和就擒,救出了全部人质。
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偷袭以色列——单人飞行器首次用于作战
自1982年起,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曾多次对以色列进行偷袭,都因以色列边境戒备严密而未成功。巴解总部接受以往教训,决定使用轻巧的动力伞翼机隐蔽地从空中进入以境。这个行动被命名为"黑鸟行动"。
1987年11月25日21时,塞耶尔等4人分驾4架小型动力伞翼机从黎巴嫩南部一个营地起飞,悄悄地飞过以色列边界。这种伞翼机翼展12米,装有1台20马力的推进器,时速60公里,能持续飞行3小时,驾驶者水平悬挂在机翼下,靠摆动身体控制航向。
21时30分,以军巡逻队听到"安全带"上空有轻微的摩托声,以军北部军区立即发出特急警报,战斗机升空,军队封锁道路。21时50分,4架伞翼机灵巧地避开以空军的搜索,在一片荆棘地着陆。塞耶尔决定由他和另1名队员掩护,其他2人向谢莫纳镇前进,刚走出30米,1辆军车迎面开来。他们立即射击,击毙了驾驶员,同车的另1人被打伤。2名队员迅速冲进100米外的一个旅的后方支援基地,四处扫射。激战中1名队员中弹负伤。1分钟后,塞耶尔下令撤离,负伤的队员自动担任殿后任务。3名队员在负伤队员的掩护下驾机起飞,当第3个起飞的队员升空到30米时,被以军枪弹击中,他坚持飞行,后因伤势过重在以边境400米处降落。由于以色列直升机的火力封锁,他无法脱险,于黎明时因流血过多而牺牲,塞耶尔及另1名队员安全返回营地。此次偷袭共击毙以军6人,击伤7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牺牲2人。这是单人飞行器第一次用于实战。
第十七章 战后空降作战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军队航空输送能力的提高,以空运、空降手段将部队从空中投入地面作战已运用于多个方面,空降作战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从60年代起出现了空中机动作战,70年代后出现了应急机动作战,同时特种空降作战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战样式。
第一节 空中机动作战
空中机动作战实质就是直升机机降作战,是在空降作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空降作战样式,其最大特点是作战部队不仅从出发地域到战斗地域实施空中机动,在战斗地域内也利用直升机的优越性能,广泛地实施空中机动。传统的空降作战,如伞降作战或运输机、滑翔机机降作战,空降兵从空中进到空降地域后,空中机动即告结束,以后的一切战斗行动都在地面,因此,其作战程式局限于"空降-夺取-扼守-会合"。使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机动作战,可以在战场进行一系列的空降突击,实行"空降-进攻-再空降-再进攻"。在进攻过程中,又可使用直升机进行垂直攻击、垂直穿插、垂直包围、垂直警戒、垂直追击等。它与传统的空降作战比较,有以下优点:一、组织简便。传统的空降作战,是陆军部队使用空军航空运输工具进行的陆、空联合作战,涉及面广,协同复杂,保障困难。因此,组织空降作战费时、费力。使用直升机机降,航空运输部队和地面作战部队同属一个单位,同驻一个地区,同归一个领导,战场指挥官可以单独组织实施。二、受地形限制小。不需要机场,不需要宽阔的着陆场,各种地形都可用于空降。三、能够进行作战的部队多。由于没有难度很大的空中跳伞动作,一般的陆军部队经简单训练后即可掌握空降要领,除空降兵外,一般的步兵、炮兵等都可用于进行此种作战。由于空中机动作战有以上优点,在战争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因此,逐步成为一种专门的作战行动样式,美军在1962年的野战条令中明确规定;空降作战包括联合空降作战和空中机动作战。
最早研究和发展空中机动作战理论的是美国。1961年底,美国防部在调查了陆军部队的机动能力之后,指示陆军成立一个以陆军第18军军长豪兹为主席的委员会,发展和试验空中机动作战理论。使用第82空降师1个战斗群作为试验部队。试验证明,伞降部队的主要缺陷是着陆后在地面缺乏机动能力,使用直升机即能克服这一不足,可以通过直升机随时实施各种空中机动。1962年夏,委员会向国防部提出了试验报告,详细地阐明了空中机动理论,并建议为了实行新战术,陆军进行必要的改编,步兵师总数的三分之一都改为空中机动师,其余各师大力增加直升机,把空中机动能力与军队组织结构完全相结合,并与其他战术思想取得平衡。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赞同试验报告,确定由陆军组建1个空中机动师进一步进行试验。
1963年1月,第11空降师重新编入现役,并命名为空中突击第11师。经过两年多的试验,1965年6月28日宣布空中机动师试验成功,次日,陆军发布命令,将空中突击第11师和步兵第2师合并,命名为骑兵第1师,成为美军第一个正式的空中机动师,并派往越南进行作战。8月15日该师开进越南。当时全师1.6万人,辖8个空中突击营,有直升机434架,地面车辆比步兵师少二分之一。该师1965年10月在波来梅地区,1966年1月在蓬山地区,1968年3月在溪山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空中机动作战。1968年该师回国准备改编为"三重能力师"后,美又将越南战场上的第101步兵师改编为空中机动师。据外刊介绍在越南战争期间,美直升机进行战场飞行1750万架次,直接为作战输送战斗人员2700万人次,以及260万吨作战补给物资。
从70年代起,各国陆军部队越来越重视使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机动作战。苏军1979年在阿富汗达成战略目的后,3个空降师被撤回,代之为2个空降突击旅和500架直升机,每一次战斗都离不开直升机。英军在马岛战争中共使用直升机200架,出动1.1万多架次,战斗飞行2.35万小时,平均每架直升机出动73次,战斗飞行157小时,英国把该战争比喻为直升机战争。
空中机动作战的出现,给战争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
1.战场更加立体化。自从飞机用于军事,开创了立体战,但那时的空中行动只限于空军部队,作为战场主角的陆军其行动都在地面。伞兵的出现,陆军开始有了从空中投入作战的部队,但要依靠空军的航空工具输送,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直升机的大量装备军队和空中机动部队的建立,为陆军提供了完整的空中机动作战手段,使战场立体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步兵可以从空中实施机动,从空中对敌阵地发起攻击,从空中直接占领制高点;炮兵可以把"火炮阵地"设在空中,在对方上空实施火力袭击;指挥、观察、侦察、警戒、通信等都在空中,后方补给和伤员运送等也都通过空中进行。战场上的这种变化以往是未有过的。如果说战役的立体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所表现的话,而战斗的立体性则是伴随着空中机动作战的出现而产生的。
2.战斗更加纵深化。空中机动部队的建立,使陆军有了广泛的纵深作战手段。战场指挥官可以根据自己作战的需要,随时随地派出纵深打击部队。美军的作战思想即强调,与敌接触的部队扼守己方阵地,而战役指挥员则积极寻找并打击敌纵深的关键部位;要把战场范围向前延伸,以至整个作战部署的全纵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空中机动作战的出现促使了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发展。现代战场上,战斗既可从正面打起,也可能从侧后打起,进攻者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迫使防御一方要实行前后左右和天上地面的全方位、全纵深抗击。
3.行动更加快速化。步兵在地面行动,徒步每小时不过4-5公里,乘车只能40-50公里,且受地形影响,经常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使用直升机实施空中机动,每小时在200公里以上,不仅人员可作高速运动,重型武器装备也可通过直升机的内装或外挂,在各种复杂地形上作高速机动。因此,在战场上可以快速集中兵力,快速变更部署,快速转换战斗队形,快速调用预备队,快速进行物资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