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 第5章

第5章



最新网址:wurexs


公元1115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崛起于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金时称按出虎河)。1125年灭辽,1126年灭北宋,1142年与南宋罢兵议和,成为北中国一大强国。初都按出虎河上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1153年迁都燕京,建号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隅)。1214年避蒙古兵锋,迁都南京开封府(今开封市)。其疆域南以淮水、秦岭与南宋为界,东至日本海,东南与高丽接壤,西邻西夏、吐蕃、略如北宋旧界,北边东段抵外兴安岭。西段有蒙古高原诸部,在金代屡为边患,为了防御蒙古入侵,熙宗(1136~1148)初年即有婆卢火在北部边境上修浚界壕之举。以后大定年间统一经画,至承安三年(1198)修成界壕(一作边堡,即在要害处修筑城堡)一条,东北起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向西南沿大兴安岭迤逦而西,再沿阴山西至后套,全长约1500公里。其东段尚有遣迹可寻。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市),其疆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东南沿海的澎湖列岛始见于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当时属晋江县(今泉州)。西南方面,唐代的蒙氏南诏国,历经250余年,于902年为郑氏所篡夺,后又为赵氏、杨氏所夺,先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至公元937年又为白蛮大姓段思平所取代,建号大理,辖今云南除昭通东北数县外全境、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边数县,西南面还远及今缅甸、老挝辖境和越南、泰国各一部分。而吐蕃自9世纪中分裂后,成为青藏高原上许多分散的部族,历史上仍称为吐蕃或西蕃。

元明清时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又一次扩展时期。其与汉唐不同者,是由边区少数民族占有了全部汉族地区的统一帝国。正因为将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大家庭,故其所建帝国的疆域十分辽阔。本文述及的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版图,不是指整个蒙古帝国。

元帝国统一前,中国分成7个部分: 蒙古高原诸部、西辽、金、西夏、南宋、吐蕃、大理。13世纪初,蒙古部统一了蒙古高原。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尊号成吉思□。此后至1279年蒙古先后征服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最后灭南宋。元世祖忽必烈以前,自成吉思□至蒙哥□(宪宗),蒙古帝国以蒙古高原为根据地。窝阔台□以后建都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和林。1259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即大□位于漠南的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4年改汉地燕京为中都,1267年改筑中都新城于旧城东北(即今北京城前身),遂定都于此。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这个政权便继承宋金成为中国史上一个中原王朝。

当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南宋时,蒙古帝国已分裂。西辽故土在元朝和窝阔台、察合台二□国三方争夺之下,结果大部分为察哈台□国所有。今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在13世纪时属于元朝直辖,元世祖曾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火州(今吐鲁番东南)、斡端(今和田)等地设置行政机构。但14世纪以后,这些地区终于被并入察合台□国。

元朝在东北置辽阳行省,其南界抵达辽东半岛南端,东南与高丽接壤。元与高丽边界线东段,一度曾达铁岭(今朝鲜元山南),13世纪末,双城(今朝鲜永兴)以南为高丽收复,此后遂以双城为国界,西段一度以慈悲岭(今朝鲜黄海北道中部)为界山,以后又恢复到元初以鸭绿江南岸一部分辖境分界。东至于海,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置征东元帅府。1286年前还征服了今库页岛上的骨嵬。在北方设置了岭北行省,辖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和中国内蒙古东部、北部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西南方面统一吐蕃地区(包括今藏、青大部、川西以及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部分地),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属中央宣政院统辖,使青藏高原第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1254年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辖境除今滇及黔、川部分地外,南界还到了缅甸、泰国境内。脱离了中原王朝数百年之久的云贵高原又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在海疆方面第1次在澎湖列岛设立行政机构巡检司,属晋江县(一说属同安县)管辖。

1368年元顺帝在北伐的明军威逼之下,北遁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明兵进入大都(今北京市),元作为中原的统治王朝至此结束(残余势力保据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后改称鞑靼)。继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统治了原来的南宋、大理和西夏、金的大部分地区,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区则采用羁縻统治的方式,漠北仍为蒙古后裔靼鞑、瓦□所有。今新疆地区为察合台后裔亦力把里的领土,而介于亦力把里和甘肃之间的嘉峪关以外哈密等卫,则也在明朝的羁縻统治之下,其版图远较元朝为小。

明初洪武年间,北界大致维持在阴山、大青山和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初年弃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于兀良哈,又内移捍卫河套地区的东胜卫,宣德初又弃守建立于元上都故址的开平卫,至嘉靖中叶,遂尽弃河套,形成以长城(时称边墙)一线为限的北界。

东北方面,明初疆域到达了黑龙江口和库页岛。1409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口的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下设130多羁縻卫所。1413年(永乐十一年)、1433年(宣德八年)中央两次派大员至该地巡视,并建永宁寺碑。两碑至今尚存。至万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增至384个卫。以后控制日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居于今浑河、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诸部,原建立于诸部的羁縻卫所遂归消亡。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为根据地,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未几即攻破辽东边墙,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

西北方面在洪武、永乐年间,明朝势力最远到达了新疆东部的哈密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在该地设置了哈密等7个羁縻卫。15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瓦□和吐鲁番的侵扰,1529年(嘉靖八年)明朝放弃了这些地区,退守嘉峪关。

明朝在今藏、 青、 川西置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并分封阐教、阐化、辅教、赞善、护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达克设有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辖境很大,在今国境外的有缅甸、木邦、孟养、大古刺、底马撒等宣慰司在今缅甸境内,有老挝宣慰司在今老挝境内,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国境内。但明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比较薄弱,不同于内地土司。万历以后基本上都脱离了与明朝的羁縻关系。此外,1407年(永乐五年)又将宋元以来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图,设置府州县200多个,统以交趾布政使司,推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统治。当地于1427年(宣德二年)撤兵弃守。明统治越南北、中部前后凡20年。

明在澎湖设置的巡检司置罢不常。嘉靖以后台湾岛上先后已有汉人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等建立过政权。17世纪20年代为荷兰人、西班牙人所据。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了府州县,沿海漳、泉、惠、潮等地人民大量移入,对台湾的开发影响很大。

清代疆域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华各兄弟民族长期交往、融洽的结果。清代的统一不仅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清代的疆域是由3大部分组成的: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和以农业为主的明朝区。

清代先世是活动在明朝边墙以东的建州女真部落之一。16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扩张,统一了建州女真,又并吞了海西、东海诸部。1616年建国号为金,旋即起兵反明,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1636年改国号曰清。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农民军,清军在击败农民军后乘机入据北京城,建立了继承明代的中原王朝。此后在大陆上的南明势力,经历了20年相继被扑灭。又20年至1683年,统治了台湾岛22年奉明正朔的郑氏政权亦被攻破投降,设1府3县于岛上,隶属福建省。于是统一了明朝全部疆土。

清朝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历时达130余年之久。17世纪20~30年代,漠南蒙古诸部先后归附后金。17世纪下半叶,活动在天山北路的准噶尔强大,1688年袭击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众降清,移牧漠南。1690年准噶尔又进扰漠南,清兵开始反击,准噶尔败退。1696年破准噶尔于漠北,次年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漠北遂入版图。套西、青海和硕特蒙古于1688、1698年先后降清。1717年准噶尔夺和硕特部所据西藏,1720年清军护送达赖入藏,准部败退,西藏入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urexs。手机版阅读网址:m.wure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