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61章

书籍名:《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冯国超


到了宋朝的时候,  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  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  (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  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  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  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

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  空话吓唬人嘛。”

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  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  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  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  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  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  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  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  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死后,他的儿子祖暅(音gèng)、孙儿祖皓都继承了祖冲之的事业,刻苦研  究数学和历法。据说祖暅在研究学问的时候,全神贯注,连天上打响雷也听不到。他常常一  面走路,一面思考问题。有一次,他在路上走,前面来了个大官僚徐勉。祖暅根本没有发  觉,一头就撞在徐勉身上。等到徐勉招呼他,祖暅才像梦中惊醒一样,慌忙答礼。徐勉知道  他研究出了神,也没有责怪他。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公元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他就是齐高帝。

上下五千年

132  范缜反对迷信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皇帝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  宰相——竟陵王萧子良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  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  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一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  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  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音zhěn),起来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  要大家别信那一套。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  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  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  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座席上就  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  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神灭论》。文章里面说:

“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  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范缜在那篇文章里,还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一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非把范  缜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萧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是范缜讲的是真理,那些高  僧到底还是辩不过范缜。

有个佛教信徒王琰讽刺他说:“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灵,那您就连祖先的神灵在哪  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针锋相对地嘲笑王琰说:“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  什么不早点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  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  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  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  的官也不难,何在乎您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齐王朝只经历了齐高帝、齐武帝两代,就发生内乱。雍州刺史萧衍起兵攻进建康,公  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梁武帝。

上下五千年

133  魏孝文帝改革风俗

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  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

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  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  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  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  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  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  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  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  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  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  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  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  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  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  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  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  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  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  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  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