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华上下五千年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第115章

书籍名:《中华上下五千年》    作者:冯国超


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  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

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懈下  来。就在当天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  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  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逃的敌人。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  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

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俞大猷已经复职。朝廷派俞大猷为福建  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  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上下五千年

23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  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  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人。他的祖父、父亲都当  过医生。父亲李言闻对药草很有研究,李时珍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常常跟小伙伴一起上山采  集各种药草。日子一长,他能认得各种草木的名称,还能知道什么草能治什么病。他的医药  知识渐渐丰富起来。

但是,在那个日子里,做一个普通医生是被上层社会看不起的。李言闻自己是医生,却  要李时珍读书应科举考试。李时珍在父亲督促下,在十四岁那年考中秀才,但是以后参加举  人考试,三次都没有考中。别人都替他可惜,李时珍却并不因此失望。他的志愿是做个替百  姓治病的好医生。

打那时候起,李时珍就一心一意跟他父亲学医。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  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  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  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  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  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  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  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  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  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  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  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  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

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  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  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  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  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  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  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  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  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  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  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  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  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  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于那个迷信炼丹、一心想长生不老的明世宗,不但没有能长生不老,却因为误服了有  毒的“金丹”,丢了性命。明世宗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音hòu)即位,就是明穆宗。

上下五千年

235  张居正辅政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  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

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  样,辅导年才十岁的明神宗。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做《帝鉴图说》,每天  给神宗讲解。神宗看到这本书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听张居正讲解。有一次,张居正讲完汉文  帝在细柳劳军的故事,就说:“陛下应当注意武备。现在太平日子长了,武备越来越松弛,  不能不及时注意啊!”

明神宗连忙点头称是。

又有一次,张居正讲完宋仁宗不喜欢用珠玉装饰的故事。明神宗就说:“对呀,做君王  的应该把贤臣当作宝贝,珠玉有什么用呢?”

张居正见十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高兴地说:“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轻视珠  玉。因为百姓靠粮食生活,珠玉这类东西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御寒啊。”


张居正对神宗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太  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作主。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掌握实权以后,就大刀阔斧地在军事、政治、经  济几方面着实作了一番整顿。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虽然已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贵族还不时侵入内地,成为明王朝  的很大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今河北北部),戚继光从山  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筑了三千多座堡垒。戚家军号令严明,武器精良,多次击败鞑靼的  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张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面和  鞑靼通商往来,一面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以后二三十年明朝和鞑靼之间就长期没有  发生战争。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

当时,黄河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滥,大批农田被淹,影响农业和运输。张居正任命专  治水利的潘季驯督修黄河水利工程。潘季驯修筑堤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运输通  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来,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一些豪强地主越来越富,国库却越  来越穷。张居正下令丈量土地,经过清查,查出了一批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  这一来,使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了抑制,国家的收入也增加了。

在丈量土地之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称  为“一条鞭法”。经过这种税收改革,防止了一些官吏的营私舞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  多少减轻一点农民的负担。

张居正花了十年努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的粮  仓存粮充足,足够支用十年。但是这些改革自然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不得  不服从,背地里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在张居正执政的第五年,他的年老的父亲死在江陵老家,按照封建的礼法,他必须离职  守孝三年。但是张居正怕他一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受到影响。在明神宗和一些大臣的挽留  下,他让他儿子奔丧,自己留在京城任职。这一来,就有不少人抓住张居正父死不奔丧的  事,大做文章,纷纷向明神宗上书弹劾,有人甚至在大街揭贴告白攻击张居正,闹得满城风  雨。后来,明神宗不得不下令,再反对张居正留任的一律处死,攻击才平息下来。

张居正的权实在太集中了,明神宗渐渐长大起来,反而闲得没事干,就有一批亲近的太  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