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岩松看台湾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岩松看台湾

第13章

书籍名:《岩松看台湾》    作者:白岩松




———侯孝贤

1947年4月8日出生于中国广东梅县,客家人。1948年全家迁台,初高中时父母相继去世。侯孝贤服兵役期间,因看了《十字路口》,立志用10年时间进入电影业;后考入国立艺专电影科,1973年起担任李行的场记、助导,并从事编剧,1983年拍过《风柜来的人》之后,获得了对电影的“重新认识,感觉那是另一种语言”。深得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侯孝贤,悲天悯人,用电影谱诗。

1983年4月,由侯孝贤等三位年轻导演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和由胡金铨等三位大导演执导的《大轮回》同时上映,原本盛况可期的《大轮回》票房平平,评论平淡;相反的,《儿子的大玩偶》却十分卖座,更吸引了文化界与舆论的一致注目。台湾电影长期以来窒闷与堕落的气氛一扫而空,台湾电影来到一个全新的起点!侯孝贤的电影创作从此进入“知而后行”的阶段。1985执导《童年往事》获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奖,1989执导《悲情城市》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3执导《戏梦人生》获嘎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在亚洲,候孝贤是一面旗帜,他说对故事没兴趣,抒情是他电影的特质,在艺术风格上,深受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影响。他降低成本,选用非职业演员,采用实景外景,以写实性手法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作近似自然的呈现,而这一美学的代表手法———静止长镜头的表现更是被侯推到了极致,台湾新一代的导演,很多身上都有“侯氏美学”的影子。

有人说侯孝贤是一个真正的台湾导演,在他的电影中,一贯地使用台湾本土演员,用方言,而且非常强调台湾的本土文化,他所拍摄的16部影片,反映的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台湾本土文化,把他的电影穿起来,就是一部台湾文化的变迁史。

侯孝贤强调自己“百分百非蓝非绿”,从高中到大学,烧过两次国民党党证,还公开地说,自己永远站在政权对面。

第二部分侯孝贤电影档案(1)

侯孝贤电影档案:

1.  《就是溜溜的她》  (1980)  结局圆满的爱情故事,对于千篇一律的不食人间烟火爱情电影做了调侃。

2.  《风儿踢踏踩》  (1981)  透过女主角的观点,呈现了许多偷拍的镜头,成功地挑战一些不断在媒体中被复制的社会现实的假象。

3.  《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  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小孩童的一段人生。

4.  《风柜来的人》  (1983)年轻人背井离乡到都市寻梦,理想幻灭迷失后“乡村”成了最后的精神家园。(于1984年获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5.  《儿子的大玩偶》  (1983)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故事,一种从头到底的痛苦,悲伤而绝望。

6.  《冬冬的假期》  (1984)  冬冬在乡下的一个短暂的假期,告别童年的成长过程,回忆对纯净乡村的眷恋。(于1985年获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7.  《童年往事》  (1985)父亲在躺椅上溘然长逝,老祖母在地铺上悄然离世,侯的自传式电影,画外音叙述,是侯式的“乡愁”。(获柏林电影节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8.  《恋恋风尘》  (1986)  自己喜欢的女孩最终嫁给了别人,残酷的青春。(  于1987年获葡萄牙特罗伊亚国际影展最佳导演奖)

9.  《尼罗河女儿》  (1987)  沉沦、腐败的80年代都市,以及生活其中青少年的虚无、悲观,和缺乏未来理想。(1987年获意大利第五届都灵国际电影节特别评审奖)

10.  《悲情城市》  (1989)史诗般的作品,第一部直接触及台湾长期以来最敏感的政治禁忌“二二八”的文艺作品。(1989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1.  《戏梦人生》  (1993)台湾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坎坷人生。(获嘎纳电影节评判特别奖)

12.  《好男好女》  (1995)  一部由三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故事组成的电影,却代表着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故事。

13.《南国再见,南国》  (1996)  影片刻划了不良少年族群所面临的人生压力、心理苦闷、以及无法解决的矛盾与难题。

14.《海上花》  (1998)如实呈现清末上海租界畸形社会的多个方面,只有在佳肴华服等细节的沉溺中,人才可得着片刻的麻醉和安顿。(获第四十二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

15.《千禧曼波》  (2001)  一个年轻女孩活在她自己的特异世界里,写着虚幻颠簸的年轻故事。迷幻的时序,跳跃的空间,所有事件都在若有似无的混沌里进行。

16.《咖啡时光》(2004)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拍的影片,本片题材正是小津电影习惯描写的都市家庭的日常生活。

17.《最好的时光》(2005)截取了三个不同时代截然不同的风情,诉说了一段逝去的、永不再来的美好时光。

○“最好的时光”这个名字是我一个叫唐诺的朋友取的,他叫谢才俊,笔名叫唐诺,他写过很多导读之类的文章,角度、眼光非常好,我们出DVD4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最好的时光》,他说那个时代(台湾)真的有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南北还有距离,交通没那么方便,人跟人之间的整个氛围跟现在也完全不一样。

———侯孝贤

○人成熟、成长到目前我的年龄,也就是到快靠60岁时,58岁是最好的时光。

———侯孝贤

○我有一句很怪的名言,和曹操的那句话正好相反:“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太浪漫化了,但是相应的我确实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当时的我碰到有一点不舒服的地方就会反抗。

———侯孝贤

第二部分侯孝贤电影档案(2)

○我记得我以前做的,就像《童年往事》里一样,一天到晚往外走,因为我父亲常年生病,他不跟我们接近,因为他有肺病;而我母亲常年忧郁,她忧郁是因为她住过精神病院,有一点儿(精神)分裂,我母亲这里有一条很长的疤。所以其实家里面有一种很奇特的气氛,我不甘于在家里。

———侯孝贤

○一直到我拍电影,我发现我其实跟他们不一样,跟我从小的玩伴不一样,这样的一个成长经历其实跟我小时候有很大的关系,也是我为什么要拍《童年往事》的原因,……你不管是不是创作者,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本人往往有很大的影响。最后这个人的世界观其实是受小时候的环境影响,小时候就形成的。

———侯孝贤

○我现在想做的事情就是,第一个就是华人电影要怎么能够起来。我现在开始要做,而且我准备花10年时间,开始做武侠片。因为我看太多武侠小说,什么都看过了,以前不做是因为我没办法做到。

———侯孝贤

○我是看贾樟柯的能力,他调度演员的能力,跟他说事情的那种焦点,我感觉他是有潜力的。

———侯孝贤

第二部分王立明的采访背包

○王立明的采访背包

采访任务:前方协调统筹,辅助主播采访。DV摄影记录影像资料。

采访背包:DV摄影机一台,采访话筒,具体采访方案。

使用说明:协助主播完成即定的采访任务。DV拍摄采访见闻,本书附带光盘中的主要影像来源于此DV拍摄。也许画质一般,但视角独特,感受贴近。

采访提示:DV摄影要早开机,晚关机,多记录。充分发挥其轻便特点,不要忽视司空见惯的场景,别怕大量使用磁带,很多场面一瞬即逝,先拍下来再说,否则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后悔莫及。

最好的时光

———王立明

对侯孝贤的采访在他台北的工作室里,背景是一张整面墙大的电影屏幕,他的新作《最好的时光》正在这里进行后期制作,关掉声音用整个电影的影像作为我们的采访背景,立即出现了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现实世界的候孝贤完全融进了他的影像里,现实和虚幻一下子竟很难分别,这样的采访情景会让你很容易进入被采访者的世界中。

看侯孝贤的电影会让人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悲凉,他总是先给你一个梦,然后再一片一片地把它撕碎,而你还浑然不觉。“悲情”是侯孝贤电影的主题。而侯孝贤却说自己是一个热情的人,一个热情的人拍出来都是悲情的电影,采访中侯孝贤透露了他的一段童年经历:父亲常年生病,母亲常年忧郁甚至有些精神分裂,家里的气氛沉闷而压抑。这样的生活环境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也让侯孝贤的骨子里浸染了一种悲情。这种悲情也最终从他的电影中表现出来。

日本一代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对侯孝贤的电影风格影响很大,他们的电影都是没有电脑特技,没有花哨的剪辑,甚至很少有人物的特写,表情的细节都被他隐藏了起来,镜头始终保持在旁观者的位置,就像是上帝的目光,不动声色地俯视着俗世众生。这样纪录式的表现方式更加重了电影里的悲情。

26岁进入电影圈的侯孝贤如今已经58岁了,他称这个年龄是自己最好的时光,因为脑子异常的清晰,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透,戈达尔晚年也曾说“水面上的事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下思考”,对于电影大师来说,60岁的头脑更喜欢“潜泳”,但身体也开始不听脑子支配,人生就是这样总在矛盾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