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日大决战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中日大决战

第12章

书籍名:《中日大决战》    作者:孙挺信




  5

7月上旬。

正当中、日两军在马当、湖口地区进行武汉外围战,并都在积极调兵,准备大决战之时,从北方传来一个令蒋介石十分振奋的消息:苏联红军在吉林省珲春县最南端的中、苏边界上,跟日本关东军在张鼓峰、沙草峰等地发生了激烈交火,而且规模还不小,双方都投入了上万人马。

蒋介石立即预感到这一事件将带来世界局势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将对中国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分析中、日、苏三国的关系,认为:如果日、苏之间由此酿成大战,日本将抽兵北顾,自然给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减轻压力;如果日、苏间暂时罢兵言和,则苏联对日本仍是一大威胁,日本必然倾全力以攻中国,意图将中国战败之后,早日抽兵他顾。

此时,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将军来见,诚恳地向蒋介石建议,应适当变更和调整会战兵力,周恩来指出,明朝覆亡的教训之一,就是节节抵抗,节节败退,而没有在敌后留下一定数量的部队以牵制敌人。我国既已作持久抗战之计,就不应倾其所有兵力来进行这次会战。具体建议以三分之一的部队与日军对峙;三分之一的部队转入敌后,化整为零,开展敌后游击战:另以三分之一的部队撤到后方,进行整训补充。

蒋介石基本接受了周的建议。当即召集何应钦、白崇禧、陈诚等高级军事人员会议,商讨对策。最后,蒋介石作出决定:“我军必须力求战而不决,以作长期持久抗战准备。要使倭寇深深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将其拖垮击败,武汉会战的摊子已经摆开,我军非到有利地区,而不要轻易与敌决战。我们只以原计划百分之六十的兵力进行保卫武汉的消耗作战。保留百分之四十的兵力作今后持久战的基础,因此,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应根据这个原则,重新调整兵力部署。”

根据蒋介石这一俄略部署,陈诚立即将江南第九战区数十万大军重新作了相应的调整。将主力集结于鄱阳湖西面水网地带和庐山地区,准备在这有利地区歼灭日军,同时,也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白崇禧受命之后,也立即赶往商城,在城北的祠堂里设立第五战区指挥所(因李宗仁患牙病住院,五战区由白崇禧代理司令长官),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将精锐之师徐源泉的第26集团军调到合肥以西,背靠大别山东麓以作持久战。其他部队则配置于大别山西北麓,和大别山南面的长江沿线。白崇禧给本战区部队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在大别山南北两面险要地区阻敌窜入,或诱敌于对我有利的地带,加以歼灭,以确保长江北岸。

同时,白崇禧将第五战区部队划分为三个作战兵团:

左兵团:指挥官孙连仲。负责大别山西北麓方面,将敌诱至有利地区予以歼灭;

右兵团:指挥官李品仙。负责大别山南面,利用长江北岸港湾错杂的有利地形,相机歼敌;

中央兵团:指挥官廖磊。大军藏于大别山中,部分兵力守在大别山东面险要隘口各处,阻止日军进山。

白崇禧真不愧为“小诸葛”,第五战区数十万大军经他这样一拨弄,一兵一卒都靠上了大别山这坚强的堡垒,进可攻,退可守,行动自由,置于不败之地。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钻大别山,以作长久抗战之计。

白崇禧部署好部队,就将指挥所搬到大别山西边一个名叫宋埠的小镇上,在这儿,他一方面可以就近与陈诚的九战区长官部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江两岸协同作战;另一方面,这一带是他预设的歼敌战场,以便就近指挥督战;其三方面,他设指挥所于此,是便于掌握左、中、右三个作战兵团的情况。

却说右兵团指挥官李品仙中将,新近才被蒋介石提拔为第4兵团司令,心里很激动。新官上任,他想早点到战场上去烧他几把火,打几个漂亮仗来报答蒋介石,也不在提拔他一场。

他从白崇禧那儿得了将令出来,跳上一辆破破烂烂的小越野车,驱车赶往鏖战正酣的黄梅前线。

车窗外,江水奔腾。他的心也如江水那样激荡,那江水仿佛幻化成了他的千军万马,正以澎湃之势,向敌军发起反攻……

突然,一群敌机顺江而来,对着小车俯冲扫射。

司机大惊,车身失控,连人带车滚进路旁水田。

这位陆军中将从破车里爬出来,拔腿就跑。

这时,只见一架敌机俯冲下来,对着那辆破烂小车哒哒地一阵扫射,然后,机头一翘,屁股后漏出一个娃娃样大的铁玩意儿。李中将赶紧朝地上一扑,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震他差点儿吐了出来。湿乎乎的稀泥,忽啦啦地从天而降。把他半个身子都埋在了土里。

他猛地一蹦,站了起来。才发现后脑勺和背上都糊着大块大块的烂泥。回头看去,他坐的那辆车,不知飞到哪儿去了,其地已创出了一个半间屋子样大的土坑,好险!在他脚边还有一大块黑不溜秋的东西,是车门还是车顶盖,也说不清楚。

呸!他朝那土坑狠狠唾了一口,头也不回地照直朝黄梅前线走去。

中日战争扩大化,也迫使希特勒德国在远东的这两个伙伴之间进行选择。日本工业和军事力量都很强大,与之结盟,可以作为德国侵略扩张的有力帮手;中国工业落后,军事力量软弱,与之结盟,不但不能给希特勒以军事上的支援和策应,反而还要希特勒来“救济”这位又穷又大的穷朋友。

希特勒毅然选择与日本结盟,一脚踢开了中国这位可怜的穷朋友。

虽然中国曾竭力揭露日、苏暗中勾结,但事实却胜于雄辩,日、苏间的关系仍在不断恶化。而中国与苏俄的靠近却日趋明朗。1938年初,苏联秘密卖给蒋介石包括飞机、大炮和枪支在内的,共计一亿美元的武器装备。虽然斯大林一点也不客气,对贫穷的中国人分文不让,照收美元不误,但那毕竟是军火,是用于战争的东西。

希特勒果断地断绝了与蒋介石的军事联系。先是断绝武器装备的交易,再是当武汉会战打得正激烈时,下令撤走所有的德军顾问。

希特勒落井下石,釜底抽薪的行为,在德军顾问团中引起强烈不满。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长期在华工作,同蒋介石和中国军界结下了深厚友谊。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将军带头向柏林提出,愿以个人名义留下,继续为中国抗战服务。但希特勒的态度非常强硬,警告法肯豪森等人,如不遵命按期回国,他们在国内的家属,将面临严重后果。

德国军事顾问团大多数成员被迫于6月底离华回国;但是、仍有五位顾问,毅然舍去一切,坚持留了下来。所有回国的德军顾问,临行前都来向蒋介石保证,决不出卖中国利益,决不向日本泄露中国的军事秘密。

正当蒋介石为德国的卑劣行为感到气愤之时,斯大林却向他伸出一只热乎乎的大手,其原因正如蒋介石预料的那样,因为日苏间发生的张鼓峰事件。

所谓张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13日,四十余名苏联红军越过边境,悄悄进入了吉林省珲春最南端的张鼓峰地区,关东军立即查阅地图,看出该地为“满洲国”的领土,于是认定苏军为非法侵犯行为,调遣部队进行“自卫还击”。日本驻朝鲜的第19师团,首先发难。双方在此迅速增加兵力,动用坦克,重炮部队展开大战。正当日军第19师团数万人陷入绝境,将被苏军全歼时,莫斯科方面却突然主动宣布停战言和,停战之后,日军方面也十分知趣,不再提苏俄军侵略满洲帝国领土之事,慷慨地容许苏军“合法”占领张鼓峰地区。

张鼓峰事件很快得到和平解决,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日本方面认为,自己的两条腿还深深地陷在中国这块泥沼里,一时还拔不出来,无力对苏联展开大战。所以,在对中国的战争结束之前,他们对斯大林采取尽量克制的态度。

第二方面,苏俄方面认为,他的西边受到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威胁。日本在亚洲同俄国争夺势力范围,当然是俄国的死对头。但是,任何一个有头脑的战略家,都不会让自己陷入两面出击,因而亦是两面受夹击的被动局面。斯大林当然明白这一点。在斯大林看来,既然日本与中国已摆开那么大的摊子,正厮杀得难解难分,还不如在诸如张鼓峰这样的事件中,对日本作些让步,以达到从中渔利的目的。

为了切切实实让日本方面理解斯大林元帅的良苦之心,日、苏在谈判停战时,苏方一再向日本表示,绝不会对日本的关东军有军事行动。

通过张鼓峰事件的友好解决,夭皇和日军统帅部“由此却得出威力侦察的结论:苏联并无大举出动之意,于是得以消除后顾之忧,实施对华作战。”

同时,苏俄方面认为,也不能让日本一下子就把中国给打败了。日本征服了中国,总有回过头来进攻苏俄的危险。于是,应该对中国的抗战施以国际主义之援助,使其牢牢拖住日军,让日军长期陷在中国那块泥潭之中。有鉴于此,援助中国抗战,无疑是给中国这块战争的沼泽地再灌些水,使之永远是无底的沼地。

对于蒋介石来说,处于那种非常困难的境地,谁的支援,物质的和精神的不论,都一概是求之不得的。

在张鼓峰事件爆发后,苏联开始热心援华,开来了苏联空军援华志愿大队和军事顾问,运来了许多大炮和枪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