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待遇

乐读窝 > 现代小说 > 待遇

第45章

书籍名:《待遇》    作者:肖仁福




冯国富笑笑,不出声,往高干住院楼方向迈去。转过楼角,就见一白服患者被人掺着,在坪里慢慢挪步。细瞧原来正是杨家山,掺他的人是他女儿杨琴和儿子杨进仕。杨夫人则在杨家山右侧后面跟着,他右边的身子瘫得厉害。冯国富忙奔过去,替下杨进仕,扶住杨家山一只臂膀。

杨家山很高兴,说:“国富,你好久没来看我了。”语速仍有些缓慢,究竟比从前快了许多。冯国富说:“怪我这一向无事忙,总抽不出时间。记得上次来看您,您刚能下地行动,只能在病房门口稍微走动走动,得四个人才扶得住。”

另一边的杨琴说:“其实并没隔多久,只是爸想念冯叔,觉得过了好长时间。”杨家山说:“多病故人疏。我现在这个样子,也就国富这样的朋友还肯露露面。”冯国富说:“你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挺不错。过不了好久,就会独立行动了。”杨琴说:“我们做了计划,下周减一个扶持的,争取年底老爸自己支拐棍行动。”

杨家山也是一时兴起,对冯国富说:“你这就松开手,看杨琴一个人扶着,我站不站得稳。”冯国富不敢,杨琴说:“冯叔您试试,后面还有进仕护着哩。”冯国富这才慢慢把手松开,只是不敢挪走。杨家山身子晃了晃,冯国富立即又掺紧了。

喘了几口气,杨家山慢慢调整好姿态,抽抽手臂,冯国富于是再次放了手。这回杨家山晃得没那么厉害了,在杨琴的作用下,立定身子,接着往前迈了两小步。

旁边几个人都鼓起掌来。杨进仕上前抹抹父亲头上豆大的汗珠,配合杨琴,将他掺到身后不远的木椅上坐下。冯国富真替这位老上司高兴,说:“杨书记进步真快啊。”杨家山喝口妻子递到唇边的水,笑着说道:“进步还快?跟我一起出道的好几位同僚,该上去的都上去了,好几个已是正部,没到正部的,也到了副部。”

人往高处走,冯国富理解杨家山,在官场打拼多年,谁不想着能上到高处?不过今天杨家山能用这种轻松的口气谈论这个话题,倒也让冯国富感到欣慰。冯国富也玩笑道:“这确也不假,您的那些同僚确有上去的,可也有跟错人下去的,更有犯小事进去的,犯大事一粒花生米送到火葬场,一缕青烟化去的。相比之下,您几十年官场生涯积了阴功,得到菩萨保佑,逃脱此劫,实在是大贵大富之人。”

这话杨家山听着受用,说:“阴功积了多少,我不敢说,至少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还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这是住院以来,杨家山话说得最多的一回。兴奋着,又在几位的扶持下挪了几步,才回了病房。众人坐下后,冯国富见杨家山身后的枕边有册小书,拿过去一瞧,原来是册《金刚经》。便问道:“杨书记也看起佛经来了?”杨妻嘴快,接过话头道:“冯部长你不知道,老杨的病恢复得这么快,全靠他天天念经。”

“你净瞎说!念经能治病,那我还吃药打针和下地锻炼干什么?”杨家山喝住妻子,转向冯国富,笑道:“我本儒生,一辈子了,只知道齐家治国,哪有时间接触佛道方面的知识?现在住进医院,天长日久,不容易打发时光,才托人找了册《金刚经》,随便翻翻。《金刚经》不愧为百经之首,看进去了,还真有些意味。”

冯国富说:“我对佛道也知之甚少,只是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研讨。比如佛道推崇出世,跟儒家的入世,方向正好相反,可人就是这样,入世太深,还确实得有点出世理念,尽量超脱一些,不然钻入死胡同,不容易自拔。”

由佛经道理,冯国富想起郝老书记来,问杨家山道:“前次看过您,曾在楼下碰见从120上抬下来的郝老书记。听说他一心只想成佛,不肯治病,不知还住在这里没有,我想顺便也去看看他老人家。”

杨家山叹道:“我过去跟郝老书记有些交道,特意去老人家病房里看望过两回。有意思的是,他每次病危被弄进来,稍有好转就嚷着要出院,说医院不干不净,他没法成佛。两个儿子拗不过他,他硬要回家,只好由着他。又怕他死在家里,没了他两千元一月的工资,下岗多年的兄弟俩没到哪里去拿生活费,一到他病危不省人事,马上又弄进来,反正家里离医院近。也亏得老人家经得起折腾,算来前后已是三进三出了。最近一次被抢救过来刚能说话,又嚷着要出去,医生给他办出院手续时,说下次还想进来,医院再不给他安排床位。你知道郝老头怎么说?他说佛祖唤过他几回了,下次要去就去紫烟寺,哪里还会来医院这种龌龊地方?把医生气个半死。”

说得在场的人都笑,说这种古怪老头还真少见。

杨家山又说:“昨天一位老干部来看我,还说起过郝老书记,说他竟背着两个儿子,偷偷将自己十万元存款取走,找人塑了一尊高贵的铜质如来,送往紫烟寺,算是了却了一份佛愿。他每次被送进医院,都不肯久住,看来是念着他的铜佛。”陈静如说:“怪不得前几天我去紫烟寺烧香,佛堂里多了一尊铜如来,原来是郝老书记出钱造的。”

大家又摇起头来,这个说他两个儿子下岗在家,生存都困难,他却拿了大钱去造佛,真是不可思议。那个说郝老书记看来是走火入魔了,不然哪会这么荒唐?

只有冯国富默然无语。他不想多说郝老书记,岔开话题。

又聊了几句,考虑杨家山活动辛苦,话也说得不少,该休息了,冯国富站起身,跟杨家山拉拉手,夫妇俩告辞而出。

杨琴代她父亲送客人出门,冯国富顺便问道:“你回来有一段时间了,什么时候走?”杨琴说:“明天下午的火车,转道广州,去香港坐直达航班飞美。”

冯国富估计杨琴会有些行李,说:“我用车送你去火车站吧?”

出了医院,冯国富就给申达成打去电话,说了送杨琴去火车站的事。申达成自然满口答应,说明天提前上水电局去。

接冯国富这个电话时,申达成正在老城墙根下逛文物市场。原来从医院出来后,申达成想起双休日的文物市场可能热闹,何不过去瞧瞧,看能否将那只铜净瓶卖个好价。于是回家拿了货,开车直奔老城区。连申达成自己也想不到,竟有人愿出八千买他的净瓶。

申达成不免感激起冯国富来。如果不是冯主席收着车钥匙,你不可能到范委员那里去弄只铜净瓶,铜净瓶送到冯家后,冯主席不退给你,你更不可能拿到文物市场上,转手赚回这笔不菲的意外之财。夜里躺在床上,脑袋里还晃悠着那叠亮花花的钞票,兴奋得难以成眠。申达成打算感谢感谢冯国富。

第二天到火车站送走杨琴回来,申达成看到路边有块写着悟真佛菜馆由此进的招牌,不由得想起那只让自己小赚了一把的铜净瓶来。领导喜欢佛经,要感谢领导,这不是个难逢的好机会么?申达成对冯国富说:“这个佛菜馆新开张没多久,还比较正宗,不知领导来过没有。今天趁着高兴,我请领导上去品尝品尝。”

冯国富也早听说这个佛菜馆有些特色,只是还没见识过。却不知申达成到底请的什么客,说:“今天你帮忙送我的客人,我还没来得及请你的客呢,你倒请起我来了,总得有个什么说法吧?”

听话听音,申达成明白冯国富已经动心,将车子驶入大路旁的砂石小道。嘴上笑道:“还得从那只铜净瓶说起。那是在乡下寺庙里随便拾回来的,我以为陈姐会喜欢,才找个借口给她送了去。不想惨遭退货,我为此伤心了好几天,心想反正留着也没意思,干脆送到了文物市场,结果还赚了一笔。楚南人有个说法,叫见者有份。那只铜净瓶冯主席也是见过的,我将您见过的东西换了钱,不用这钱请您回客,我心何安?”

好一个见者有份,也不知这是哪来的逻辑。不过冯国富只笑笑,没说什么。

翻过一个不大的山坳,一水自青色石山间哗然而出,有木楼依山傍水而立。楼头挑着一幡黄旗,上书悟真佛菜馆五字。楼前早停了几辆小车,看来已有人捷足先登。

下车走进佛菜馆,早有小尼说声请,莲步翩翩,走在了前头。两人紧随其后,绕牖穿廊,来到临水的小屋前。屋里已候着一位小尼,见来了客人,又是低眉顺眼,念佛说请。冯国富望望门上福田轩三字,抬腿迈进小屋。小尼忙上前倒茶点菜。申达成显然不是头回光顾了,也不看菜谱,随口说了几道菜名,说另有好菜,端上来就是。

闻得茶香馥郁,冯国富端杯于手,浅茗一口。顿觉清润爽口,齿舌留香,似有淡淡的山气水韵萦绕不去,比平时常喝的碧螺春和铁观音之类,别是一番风味。正要问送完菜单回来的小尼,到底是什么茶,只见申达成的眼睛老打瞟,不住地往小尼身上瞅着。冯国富也忘了问茶,注意起小尼来。

原来眼前的小尼年龄并不大,估计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眉如弯月,目含秋水,唇红齿白,长相还真不俗。

冯国富忽生似曾相识之感,只是一时又想不起到底在哪里见过。又不好打听,只得就茶论茶。小尼说这茶就是附近山上采来的野生秋茶,也没怎么加工,主要是吃个新鲜和原味。冯国富点头称善,连喝了两杯。

也许是客人目光温和,说话亲切,小尼启动着红唇白齿,主动说起佛菜馆的好处来。她说:“要说咱们的佛菜馆也平常,无非讲究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