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武则天——女皇之路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117章

书籍名:《武则天——女皇之路》    作者:萧让


可她又不愿意让人们对她还政李唐的承诺失去信心,以至另辟蹊径搞出别的事端,所以才会采取这样既不接受也不打压的方式来低调处理吧!如果她觉得苏安恒说得有理,她就该压抑住感情平静地接纳,如果她不想别人挑战她的权威,便该惩治以警示天下,这样的暧昧难明,完全不象武皇的行事风格,倒像高宗李治的一贯做法。难道身体状况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脾气?昔日铁石般的意志终会被岁月消磨得软弱如樱瓣。

老去的武皇,生活圈子日益变得狭窄,情感上越来越依附于二张。这大概是老年人的通病,养老院住得三年,有时护士都会亲过子女,何况耳鬓厮磨的情人。她正在死去,身体官能逐渐迟钝僵化,精力也在逐日衰退中,但仍然希望自己能直接而有效地掌控这个世界。于是常侍身边的二张成了她监控外界的耳目,二张能得到她的信任,一方面出于情感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二张的前程性命也全部依附于她,只因他们虽有拥立太子之功,但并未真正融入李唐阵营,男宠的身份使他们难以得到拥护李唐的大臣们的真心尊重,惟有在武皇的翼蔽之下,他们才可能保住既得权益。他们的无依无靠无立场正是让武皇放心的主要原因。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体弱多病的高宗对妻子的依赖和信重,也是觉得大臣没有妻子贴心而可靠吧!唯一的不同是当年武后确有政治家的手腕和眼光,而现在的二张却是两个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毛头小伙子,为人处事概括起来就是谁对人好我就对他好,谁看不起我就对付他,任由情绪支配,毫无半点理智可言。偏偏看不起他们的都是有本事有地位的人物,拍他们马屁的却是些想借他们升官发财的谄媚小人,于是很快就把所有不能惹的人都得罪了个遍,自己还在马屁声中快乐逍遥,浑然不觉身边那些不友善的眼光。于是在武李两家原本貌合神离暗潮汹涌的微妙情形下,横地里杀出这么一路不通人情世故偏又深得武皇信任的主儿,局面顿时变得说不出的诡异和凶险。武皇费尽心机平衡各方势力,有时甚至不惜压抑自己刚烈跋扈的个性以求时局的平稳(比如处理苏安恒事件),没想到二张这个她用来控制朝政的工具,却频生事端成为她无法掌控的一着变数,最终毁掉了她精心设计的棋局。

也许不能怪二张,长成那个模样已经很难得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美貌与智慧并重。他们本无心闯入政坛,是武皇一手把他们拉进了这个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空间,根本没有他们选择的余地。也不能怪大臣们的抱怨和敌视,他们有权不满十年寒窗学富五车竟然还比不上一张姣好的面孔。但对于现今的武皇来说,青春和健康的的确确比学识更有吸引力,她常常失神地盯着于张氏兄弟那美得惊心动魄毫无瑕疵的脸,他们是如此年轻如此美好,让她想起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如果有可能,她真希望自己能有传说中的素女术,把对方的精气血吸个一干二净,成就自己的不老金身。武皇对小情人的过度迷恋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窃窃私语的话题,就连她的名字“曌”也变成了一个黄色笑话,人人纷纷议论今夜是谁去填补女皇下身的“空”门。其时特务统治虽已结束,但这类风言风语多少也会传到武皇耳中,无奈这类民间流言管束不易,也只能随它去。武李两家的族长一辈都是被她整怕了的,当然不敢多说,可小儿女们却正年少气盛,谈及二张的专恣跋扈话到兴头上免不了议论祖母的床第之私。武皇拿百姓没办法,一口气全出在了自己子孙身上,于是有幸中标的三个孙子孙女全被逼杀身亡,都是还未满二十岁的少男少女,更不巧的是,他们正好是武李两家的嫡系长孙。

(本节未完待续)

此事的详细经过各史籍记载不一,整理综合起来大致是这么回事:太子显的爱女永泰郡主由武皇卓著嫁给魏王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怀孕已将临盆。她的兄长也就是太子显的嫡长子重润,前来探望他们夫妻二人,议及二张得势不免愤慨,言语中亦牵涉武皇。事后众人发生口角,争执中说漏了嘴,私下密语遂传了出去,张易之闻听诉于武皇,这几个年轻人因此遭遇灭顶之灾。赵文润、王双怀先生在他们的《武则天评传》中略去前段不论,也不采用通鉴、《旧唐书*则天本纪》《旧唐书*张行成传》等诸多有关“张易之构陷”的记载,只着眼于双方争执及姓氏,将事情诠释成武李纠纷,称武皇断然处置为警示天下稳定大局的高瞻远瞩之举,实非持平之论。武皇并非没有任性而为的时候,而今人到老年情绪益发不受控制,本已不忿流言蜚语传遍大街小巷而她竟无能为力,更加不满他人轻视自己的权威,让她痛感对帝国控制力的衰微,于是这几个小儿女便成了她的泄愤对象和重塑威权的工具。然而李重润和武延基分别为李武两家的嫡长子,尤其重润在高宗时代一度被封为皇太孙,仅因出言不慎而被武皇公开直接下令杖杀或逼令自尽的可能性不大(她杀睿宗刘窦二妃亦为秘密处决),因此《旧唐书*张行成传》所载武皇要求太子显处置的说法最为合理。

对太子显来说,这真是晴天霹雳!重润是他的嫡长子,年仅十九,尚未娶妻生子,永泰郡主年仅十七,身怀六甲已将临盆,叫他如何下得了手?然而母亲的手段他是知道的,长禁房州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那些朝不保夕凄惶绝望的日日夜夜,至今还让他无数次流着冷汗从噩梦中惊醒,好容易就要熬出了头,他怎么敢有半点行差踏错触怒母亲?没奈何还是狠下心肠,下令赐重润自尽。武延基虽为武氏族人,但父亲武承嗣已经过世,很可能也是由岳父太子显赐死。本已接近产期的永泰郡主突闻兄长和丈夫的死讯,受惊早产,没有一个人敢向这个可怜的女子伸出援助之手,包括她的亲生父亲,任由她婉转哀号地痛苦死去,孩子也没能活下来,一尸二命,堪称人间惨剧。在建国后出土的个人墓志铭里,用“珠胎毁月”  “琼萼凋春”来形容她的早逝,蚌内之珠未及月圆而先毁,如花的生命尚未盛放便已萎谢。[6]不知道李显听到奏报时心里是何滋味,是他亲手下令把自己的子女和未出世的外孙推进了鬼门关。内疚而伤心的父亲,只能在自己登基后用厚葬来稍减心中的痛楚,追封重润为“懿德太子”,永泰郡主为“永泰公主”,并空前绝后地特许他们的坟墓尊称为“陵”,规格与帝王等同。然而又有何用处?年轻的生命已不可能重生。不过最伤心的应该是韦妃,太子显诸子之中,唯有重润才是她的亲生儿子。他的死,令韦氏后半生母凭子贵的指望完全落空。心已经在滴血,还得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强自掩饰,只为逃避武皇鹰隼般严厉的目光。在这冷肃森严的宫廷中,不会戴面具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收拾起黯淡的心情,苦笑着想:事情也不算太糟糕,起码显的太子位还是保住了,武皇没有继续追究下去。如果这是一次针对他们忠诚度的过关测验,那他们交出的答卷应该能让母亲满意。没过多久,果然下来了一道敕令:——命相王李旦知左右羽林军事。

这不能算把禁军指挥权交给了相王,只表示他有权过问禁军的动向,但仍是一项重要的任命,其象征意义甚至更令人鼓舞。在暌别宝座十几年后,李氏子孙终于重新和实权沾上了边,而不再只是一个个画饼充饥的虚衔甚至陷阱。旦也曾在母亲手下久经考验,突然掉下来的馅饼没有把他的头砸晕,照样低眉顺眼地夹着尾巴做人。这一次又算顺利过关。做武皇的儿子也真叫不容易,十几年下来修心养性的功夫直追圣贤,真个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两位皇子的表现都无可挑剔,武皇颇为满意。一切似乎正按她既定的步伐在前行,她仍然是昔日那位威风八面说一不二的天下至尊。于是这年冬天十月,她宣布改元长安,下令太子、相王、诸武、连同文武百官整套政府班子,随她西行长安。

(本节未完待续)

注:

[6]  《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双童本指二竖及病魔,但这里隐喻张易之兄弟,“秘药”隐喻张氏兄弟向武则天的密告。

长安?长安。

西京长安,大唐命脉;东都洛阳,互为犄角。人们常用这两句话来描述长安与洛阳对唐帝国的重要性。

李唐自龙兴以来便雄踞关中,以长安为中心席卷天下,一统九州。数十年的经营蔚然可观,唐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上的头号强国。在李唐三帝统治期间,长安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繁华的象征,欲望的焦点。陈寅恪先生的关中本位论细节上虽然频受质疑,但长安为李唐统治中心这一点仍为学界所公认。

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人口的增长,关中的物产已渐渐不能满足长安的需求,南物北调时占尽水陆交通便利的洛阳便彰显出优势。因此高宗时代天子便频频东巡就食,及至武皇掌政,更是锐意经营以洛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力求于长安之外另立门户,摆脱支持李唐的关陇贵族势力的制肘。所以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高宗病重垂危之际,武皇不顾军方反应冷淡也要挟持天子急赴洛阳,魏元忠情急之下只得找来盗贼护驾。武周开国后以洛阳为神都,朝廷宗庙齐集于斯,并下令迁徙数十万居民入洛阳,使之人口突破百万之众比肩长安,她强烈的好胜心于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