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武则天——女皇之路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第127章

书籍名:《武则天——女皇之路》    作者:萧让


她晚年广建宫室,四处游玩,以致国用空虚[29],未尝没有及时行乐的意味。执掌天下五十年从未败过,她决不会甘心放权,否则早已将皇位传给显或者让太子监国。神龙宫变的发生,正是她过于自信放松警惕的结果,而不是明知后果不妙任听之任之。

因此宫变对她的打击应该是很大的。在年老之际被迫放权,被至亲所背叛囚禁,那种委屈和不甘必然如烈焰般焚烧着她的心。特别是在最初的几个月,她一定有想过如何改变自身的处境。

《唐统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述:武皇初入上阳宫时,不施脂粉,形容憔悴。中宗入见时吓了一跳,惊问原因。武皇泪流满面地说:“我把你从房陵迎回来,就是为了把天下传给你。可恨张柬之等五贼贪功,将我害成如此膜样。”中宗为之泪下,悲泣不能自已,伏地拜谢死罪,从此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司马光并不相信这个故事。他在《通鉴考异》中说,中宗愚顽不仁,武皇虽然毁容涕泣,也未必能够感动他。后来疏远五王,重用武三思,是受了韦后等的迷惑。司马光的话是有道理的。以武皇的性格,不会介意在不利情况下示敌以弱,但那么多年的恩怨情仇,隔了厚厚一层血痂,很难说中宗对她还有多少亲情。嫡妃赵氏、长子懿德太子、爱女永泰公主……那么多鲜血和尸体,不是一个皇位就能弥补的,何况那皇位本来就是属于他的。显对这样一位母亲,恐怕是既恨又怕,就是没有爱吧。事实上当武皇已进入弥留之际,显半点也没有悲伤的表现,正兴致勃勃地观看泼寒戏与民同乐呢。当武皇病逝的噩耗传入他耳中的时候,不知他心中可有半点触动,还是只有一种“她终于死了”的如释重负?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曾纵横一世的则天大圣皇帝悄然瞑目于上阳宫仙居院。她的遗制现在已经失传,只能从各种史籍中窥见一二。其中最常见的版本里有这么两条:

1.  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以李家媳妇的身份,归葬乾陵。

2.  赦免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的亲戚子孙。

赦免王萧等人,她饶恕了生命中最后一批冤家,到了黄泉之下,或许可以相逢一笑吧。而去掉帝号,以皇后身份归葬,则是最彻底的一次让步,她终于放弃了曾经不惜一切去捍卫的东西,重新以人妻人母的身份,留载于史册上。这是面对既成事实的无奈之举,李唐既已复辟,武周就有被打入伪朝的危险,与其象王莽那样做个被世人鄙视唾骂的国贼僭主,不如退而求其次,以皇后的身份重归于李唐宗庙,享受后人的香火祭拜。在生命的尽头,她选择一团和气地进入未知的幽冥世界,世俗中一些虚名的放弃,或者正是她在为自己的又一段征程做准备。她一直都是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虽然人们常常把她视为浪漫的追梦人。或者可以这样说,她一直在用一种极端现实的方法来追逐梦想^_^

然而武皇的遗制里并不只有这些内容,至少在《旧唐书》里还可以查到另外两条:《武三思传》中提到“则天遗制令复其所减实封”;《袁恕己传》中也有“则天崩,遗制加实封满七百户”的记载。也就是说,武皇临死前关心的并不只是她个人的祭祀问题,仍然对朝政有所指示,单凭她要求恢复武三思所减实封,就证明她对时局有多么了解。

她既然对武三思的境况了如指掌,就不可能不知道诸武和五王之间的斗法,也不会不知道中宗对双方的打压。临终一道遗制,不会是简单地施惠于人,也将两个矛盾重重的团体,重新带回政治中心。至于中宗如何应付,不是她所关心的问题。

拼接上这一环,也许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武则天。纵然被囚禁与世隔绝,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的心依然从未离开过政治舞台。白云苍狗如云烟,世事棋秤一指间。她敛手挥袖鞠躬退场,却仿佛不经意般,掀开又一场权力撕扯机关算尽的宫闱大戏的帷幕。

但那些人,那些事,已经真正与她无关。谁输谁赢有什么关系?她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回乾陵与高宗合葬,没有了武周,没有了皇位,他和她,或者可以做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

江山妖娆如梦,红尘缘起缘灭。这一生,她得到过,也失去过。有人认为她成功了,因为她已经突破了那个时代女人的极致,君临天下统御万民;也有人认为她失败了,因为武周在她生前终结,她最终还是以皇后的身份归附李唐宗庙。

但历史终将记取,神州大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真正的女皇,实至而名归,无人可以否认。

她的名字,叫做武曌。

日月凌空谓之曌,那是她为自己创造的新字。

正如她的人生,全然由她自己主宰开创。

我命由我不由天。

----------

最后一铲填平了,就差一个后记。已经感觉到了从坑底一跃而出,阳光洒遍全身的快乐~~~~~

后记  无字碑歌

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有很多,最出名的大概要数无字碑了。郭沫若曾经猜测为是否武则天自己所立,意为千秋功罪任由后人评说。因为完整版的武则天遗诏尚未发现,这一说法很难得到证实,倒是可以找到不少反证。说来中国帝王陵寝按例是不立碑的,武皇破例为高宗李治树立述圣碑并亲自撰文,述圣碑也由此成为中国帝王陵墓建筑中最早的歌功颂德碑。但这一做法并未被宋元时代沿袭,而是从明代才开始继承、发展、定型,以至于完善。然而帝王身后事多由继位者评述,鲜有自己生前拟定的,因此无字碑为中宗李显所立的可能性最大。据说碑上原本已经打好了格子,但由于中宗对于母亲的复杂心事,以及神龙年间诡谲的政局,难以对武皇做出定评,终于还是以不置一词作罢。

不过郭沫若的这个说法却是流传最广的,也许在普通大众心里,也只有“功过是非任君评述”的气魄,才能配得上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传奇性的一生。

兴亡千载事悠悠。的确,尽管世易时移沧海桑田,武则天这个名字从未被人淡忘过,关于她历史地位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即使在唐代,人们对她的认识也不统一。中宗复国登极之初,对于母亲余悸犹存,且碍于母子孝道,不愿受以“五王”为首的亲李唐派大臣挟制等原因,官方论调对武皇仍然极为尊崇,承认周朝是正统王朝,武则天的地位是皇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在武皇生前,公开为武皇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宣称武皇“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

二、  武皇去世后,李唐太庙中以武皇配高宗,题名依然是“天皇圣帝武氏”,并且按照为帝王修实录的旧例,诏令武三思魏元忠等亲附武周的大臣修成《则天实录》20卷。

三、  中宗原本以光武自比,富国后下令在全国各州设置大唐中兴寺、观各一所,后有人提醒他这表示对武周的否定,中宗便立刻改“中兴”为“龙兴”,统一了认识。

而至睿宗时代,情况又有改变,对武皇的称呼先后有“天后”、“大圣天后”,以及“天后圣帝”等,大抵在皇后和皇帝之间摇摆。毕竟睿宗和当时权势极盛的太平公主都是武皇亲生子女,不会做得太绝。直至玄宗践祚,才开始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工作,先后毁天枢,改明堂,李唐太庙中的“天皇圣帝武氏”也由此变成了“则天皇后武氏”。至天宝八年,玄宗上尊号自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又把祖宗八代全部封了个遍,所有唐代皇帝都称为“大圣皇帝”,如高祖谥为神尧大圣皇帝,太宗谥为文武大圣皇帝,高宗谥为天皇大圣皇帝,等等,搞到后来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只好改称庙号或年号。但玄宗对于皇后的称呼却非常吝啬,除废后外,统统改称“顺圣皇后”,表示她们都是李家的媳妇,也仅仅只是李家的媳妇,其中便有曾纵横一世的武皇——“则天顺圣皇后”。这个称号就此成为武皇的定称,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她在唐代官方的地位是皇后、太后,而非皇帝。

而到了唐代晚期,武则天不仅被摈出皇帝之列,她的以周代唐也被视为篡夺行为,武周成了伪朝。盛唐时李白诗云:“中国有七圣”,指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七帝。而到唐末黄巢之乱时则有“十八叶天子”的说法,指上述七圣中武则天以外的六帝,再加以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和当朝皇帝僖宗等12位,共18位。

唐后期已然如此,极重礼法的宋代史官自然更不客气,宋代修成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提到武皇一律统称为“武后”或者“太后”,其他皇帝则称为“上”或者“帝”。宋人汇编的唐代文献《唐会要》《册府元龟》等,口径一致,凡帝王部分一概不收武则天,只当她君临天下十五年的史实不存在。

至于武周政权,中宗倒是认可武周为合法政权,只是周唐一体,武周即是李唐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家有时候父亲当家,有时候母亲当家。后世则认为武周是伪朝,而“上不斩唐祀,下不绝唐嗣”,因此也不能算独立王朝。这是说,武皇宣称帝位来自于李唐三帝,自己为代子临朝,就算她做了皇帝,李唐太庙的香火也从未断过,后来又把帝位交还给儿子,自称为李家媳妇,要求归附陵寝,所以不能视为独立王朝。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见仁见智吧。

而比武则天的历史地位更具争议的,是她的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