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几度夕阳红

乐读窝 > 武侠小说 > 几度夕阳红

正文第二部 时间:一九四三年_18

书籍名:《几度夕阳红》    作者:琼瑶


        在豆瓣上看到的文章,觉得比较有意义,特此转来为琼迷一观。

        几度夕阳红  -  潘越云

        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

        《几度夕阳红》是琼瑶的中期作品。就我看过的几本而言,琼瑶早中期的作品还是有些用心之处的。后期完全沦为电视剧的附属品,基本上和创作无关了。

        和《庭院深深》相似,《几度夕阳红》采用正叙——倒叙——正叙的结构,只是所起作用略有不同,在《庭院》里更多是用来制造悬念,暗合开头“婉转迂回迷旧路,云开月出自分明”的判词。在《几度》里,这种结构最大的作用是以时光交错来体现题目“几度夕阳红”的涵义。“夕阳”“暮色”也成为书中最重要的意象。第一部分开头便以傍晚为背景:

        “夕阳斜斜的射在那油漆斑驳的窗棂上,霞光透过了玻璃不全的窗子,染红了那已洗成灰白色的蓝布窗帘。树影在窗帘上来来回回的摆动、摇曳。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又时而疏落,时而浓密,像一张张活动而变幻的图案画片。”

        第二部分倒叙,从1962年的台北回到1943年的重庆沙坪坝,起笔时间同样是黄昏:“薄暮时分。室内静悄悄的。杨明远坐在床上,倚着窗子,就着窗口射进来的昏黄的光线,专心一致的补着他那双已经千疮百孔的袜子。整个一间寝室内,除了他之外,就只有王孝城在修理他破旧的口琴……暮色在室内加重,光线越来越暗了。”

        以上两段,不仅在时间上照应,还在情节上对比:第一部分,女主李梦竹在算账,为家庭的入不敷出而烦恼。第二部分,她如今的老公、当年的艺专学生杨明远则在补袜子,他的室友王孝城在修理口琴……

        第三部,即全书结尾,时间回到1962年深秋,男主何幕天和如今的著名画家王孝城在一起谈天看夕阳:

        “夕阳像火一般的烧灼着,烧红了天,烧红了地,烧红了山头和树木……夕阳每天都一样的红,人生已经不知几经变幻!故事会完吗?不会,这一代的故事或者该结束了,但还有下一代,下一代还有再下一代,生生息息,无休无止!”

        除上述开头结尾外,全书很多重要场景都发生在暮色苍茫的黄昏。这种背景与书中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感情纠葛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沧桑的氛围,最后以何慕天和王孝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开阔场景作结。从人物姓名上也可以看出琼瑶的这种用心。何慕天的谐音是“暮天”,而他和李梦竹的女儿名叫“晓彤”,取旭日初升之意。夕阳和朝阳,相反的意象对应的是两代人,也吻合结局:上一代的是非恩怨已经烟消云散,新一代又将出现在人物舞台上。夕阳朝阳本是一物,日出日落皆是循环。有几度日暮,也有几度日出,在“几度夕阳红”的怅惋中又寄予了乐观的精神。

        看来琼瑶在写作技巧上确有可观之处。虽然这作品有毛病,但不失为琼瑶的代表作之一。后记提到当初的原稿差点被她丢到纸篓里去,也谈到她的写作初衷:“当时想刻画小公务员的生活,同时,想写出被生活折损的艺术家的那份无可奈何。”从成书看,这一主题并不明显,爱情仍是重心,但《几度夕阳红》的确是琼瑶作品中比较贴近现实的一部。那首抒写清贫生活的诗便由女主李梦竹所写(现实中据说是琼瑶母亲所写)。作为曾经的文艺女青年,她谈了一场先是梦幻后来幻灭的恋爱后,过上了“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诸事皆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平衡家庭收支成了她整日苦思的最难学问。时间的车轮,生活的重担,把当初充满憧憬的少女变成了”憔悴而苍白的女人”。赵薇唱过的那首《船》就是她的最佳写照:

        有一条小小的船

        漂泊过东南西北  西北东南

        盛载了多少憧憬  盛载了多少梦幻

        来来往往无牵绊

        春去秋来  时光荏苒

        美丽的小船  不复昔日的光辉灿烂

        经过风暴涉过险滩  憧憬已渺梦儿已残

        不过,最符合琼瑶创作初衷的人物在我看来并非李梦竹,而是她老公杨明远。记得《我爱我家》有一集讲的是贾志国在同学会上受到刺激,回家后决定重拾画笔当个大画家,贾志新评价说:‘我哥他其实特别可怜,他属于这个长期受环境压制的典型抑郁型病例。偶尔狂躁一回不易。”这段我一直怀疑是从《几度夕阳红》来的灵感。杨明远就是那个落魄的“小公务员”,凭一己之力养活一家四口人。在生活的压力下变得敏感多疑神经质,经常唧唧歪歪发牢骚,李梦竹的忍耐又助长了他磨磨唧唧的能力——总之一出场就是个小男人形象。受到如今是画家的老同学的刺激后,他开始重拾画笔,却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白白浪费了颜料和纸笔。

        然而,在第二部的倒叙中,有个和杨明远相关的有趣细节:当时还是艺专学生的杨和室友王孝城讨论“两位教授邓白和吴茀之的画。这两位教授都教花卉,而杨明远却是李长白的得意门生,特别喜爱工笔人物。王孝城不喜欢工笔画,嫌它太琐碎太细致。”由此可见,画工笔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细致。杨明远当初是具有这样的耐力的,可这份耐心到哪去了?

        答案是——“被生活折损”。平心而论,固然忍受杨明远的唠叨需要强大的神经,但他远比何慕天靠谱。后者并非无情,但在本质上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地求学却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和不知内情的李梦竹交往进而同居。期间他回到家里去闹离婚,得知真相的李梦竹悲愤不已,又听说母亲亡故的噩耗,打算跳河,被仰慕她已久的脑残粉杨明远拦阻。杨不光救了她的命,还当场决定娶她,连她的孩子也一起接受下来。从这个角度讲,杨明远所做的事大部分男人都难以做到(也没必要做到),叫人家“小男人”实在不符合事实。相形之下,何慕天连小男人这个级别都达不到吧?整部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琼瑶里这种办事不力人品打问号的男主颇多,却在她笔下冠以“深情”的名号。何慕天是这部里悲剧的缔造者。不仅伤害了李梦竹,还伤害了前妻。但他对此毫无觉悟。从老家回来发现李梦竹和杨明远结婚,还大言不惭地问王孝城发生了什么。反过来,李梦竹对自己的悲剧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未婚同居生子,即使在今天也令人侧目,何况在那个年代。杨明远的唠叨不是没有理由的。在生活的困窘下替别人养孩子,忍受着老婆从来都不爱他的事实,好不容易把别人的女儿养大了,结果她和她老娘一样,在择偶问题上的盲目如出一辙,自己的儿子又不成器……

        到不是为杨明远开脱,杨在性格上也有很大的毛病。既然要接受对方,就不该在后来的岁月里指桑骂槐。毕竟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当初没人逼他这样。不能提高生活质量也就算了,潜意识里自卑作祟,整天制造紧张气氛搞得大家都不得安宁,长此以往没几个人受得了。只是把他和何慕天相比,他起码在负责。李梦竹最终依旧选择和杨明远在一起生活。对这个类似《廊桥遗梦》的结果我还算满意,我所莫名的一直是琼瑶阿姨以真爱为由模糊是非,掩盖当事人处世能力的糟糕。

        对我而言,《几度夕阳红》最大的可读之处不在爱情,而是第二部中对各个角色学生时代的描绘。尽管是1943年的重庆沙坪坝,读起来却毫无隔阂,每次看都觉得十分亲切。后记里提到为了写这一段,琼瑶邀请到抗战时就读于艺专的廖未林先生,作了一番详细的谈话,“得廖先生协助,曾绘图表明地理环境,又生动的介绍了艺专学生的生活面。”怪不得,单凭想象很难写的这么生动吧。每个人物都彷佛有学生时代周围同学的影子。在清贫的生活中保留年轻人乐观向上的一面:调侃宿舍特产——炒臭虫,油炸跳蚤,凉拌苍蝇;在物质贫乏的情况下以看话剧为乐;组成南北社在茶馆聚会聊天……

        这些情节生动有趣,但在欢乐中隐现落寞。比如聚会中突然唱起流亡三部曲的同学,比如杨明远罚唱的那首“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零落雁南归……”果然,随着深秋到来,气氛描写转为萧索,演变为“欢乐已悄悄流逝,不知何时起,往日这无拘无束的一群,已蒙上了一层成熟的忧郁”,最终回到南北社终有一天“南北各天涯”的暗喻上,又印证了之前“流亡三部曲”中颠沛流离的感怀:“日月流逝,岁月倏忽,他们原是风中柳絮,水中萍草,一朝相聚,知能几时?”

        可以说这段描写是琼瑶里我最喜欢的部分。这时期出现的许多人物虽然都只是匆匆过客,却栩栩如生:嘻嘻哈哈的小罗,中文系的大宝二宝特宝,系花“小飞燕”,由于身材平板被大家叫做“五香豆腐干”的许鹤龄……每个人都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而这帮人里还有个我比较欣赏的人物——王孝城,杨明远的室友。他不是主角也非男二,在书中充当着见证人的角色。既有写意豁达的性格,又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兼具同情心和理性。他的人生是成功的,也是平淡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王孝城曾在散步时和杨明远有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小罗不是个笨人,你别看他嘻嘻哈哈的,好像心无城府。事实上他是十分工于心计的,就拿他对小飞燕来说吧,胖子吴追求得火烧火辣,弄得人尽皆知也没追上。小罗呢,毫不费力的,不落痕迹就让小飞燕倾了心……你敢说我们常玩的那一群里的女孩子,你就没有为任何一个动心吗?不过……我宁可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过过舒服日子,不想被婚姻锁住。而且我也有自知之明,除非有我真爱的女孩子,要不,还是算了。”

        “什么意思?”杨明远没听明白:“怎么个‘算’法?碰不到你真爱的女孩子,你就终身不结婚?”

        “或者。要不然,就娶尽天下的美女,如果我得不到我真爱的女孩子,任何女人对我都一样了!”

        “你的说法好像是你已经有了倾心的对象,而又无法得到。”

        “也可能,我晚了一步!”

        ……

        和杨明远一样,让王孝城心动的女孩就是李梦竹。但相比杨,他更有洞察力,看得更清楚。茶馆画心的游戏中,王孝城在心上写的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既然求不得就不勉强介入,而是潇洒地放下,从始至终都不露痕迹。在得悉李梦竹和何慕天的纷争后,杨明远不计一切地和已经怀孕的李梦竹结婚,王孝城也为他们的婚礼出了不少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他会唏嘘会感慨会鼎力相助,却不会做出像杨明远一样的行为,即使对方曾让他怦然心动。他就是琼瑶所谓“会把她当个‘故事’来看,却不会去追一个‘故事’来作妻子”的人,他现实而理性。

        多年后在台湾相遇,王孝城已是著名画家,也有了美丽的妻子。时光变迁,他却始终保持着当初的热情和洒脱,理性与义气,对杨明远一家关心依旧,也与何慕天保持着友情。何慕天认为他是“热情而洒脱的艺术家,丝毫不沾染时下的市侩气息,属于半现实半梦想的人物。”但王孝城却说自己“并非完全的艺术家”,“凡艺术家,都有太多的梦想和太敏锐的感性。”在这属性之外,他相当理性。这是他和杨明远的本质区别,也造成两人际遇的不同,如他所说:我就算真落魄,也不会像杨明远那样。其实这类角色最现实,只是不那么有戏剧性,所以总和主角无缘。归根结底,大家都生活在现实中。对大部分人而言,生活的本质,恐怕恰恰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