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蒋经国传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蒋经国传

第22章

书籍名:《蒋经国传》    作者:江南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一日文件签字,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协议书》,斯大林称《雅尔塔协定》。

[3]由罗斯福负责取得中国同意,至于何时通知蒋委员长,“依斯大林元帅之意见行事”。

[4]郭荣赵著《美国  <雅尔塔协定>与中国》,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

[5]同[4]

[6]卜道明著《我们的敌国》,台北《中央日报》社出版。

[7]蒋经国著《一位平凡的伟人》,后收入《风雨中的宁静》,台北黎明文化手业公司出版。

[8]同[7]。

[9]签订日期,一说是于日,一说是十五日,何以日期相差一天,费解。

[10]宋子文辞外交部长,王世杰继任。

[11]同[7]。

[12]曹聚仁著《蒋经国论》,香港创垦出版社出版(一九五0年)。

[13]《蒋总统秘录》全译本第11册,日本产经新闻出版,《中央日报》译印,第44页。

[14]同[13]。

[15]中共当时不便打出八路军的招牌,用“民主联军”的名义,混淆视听,中共中央政治局,派高岗、彭真、罗荣恒等潜入东北,发展实力。

[16]董彦平著《苏俄据东北》,台北反攻出版社出版(一九六五年十月)

[17]同[16]。

[18]同[13]。

[19]同[13]。

[20]同[13]。

[21]蒋经国著《五百零四小时》,一九五四年六月出版,香港《明报月刊》一九七五年五月第113期转载。

[22]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U.  S.Department  of  State  1949(即白皮书)

[23]《东北严重怎样促成的》,《观察》第4卷第5期(上海)。

[24]同[12]。

[25]据当时任亚州司副司长盛岳说,经国某次到外交部找道明和他,要到夫子庙去找一个最拆烂污的女人。



----

11戡建大队

我们先将一九四六到一九四七年的一些重要镜头,剪接起来。

一月十日,国共双方,在和事佬马歇尔的调停下,签订了停战协定。

其实,除非是白痴,才相信重庆和延安间,能借谈判而化干戈为玉帛。

毛泽东说:“一系列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在内,对重新发动内战不利。”[1]要通过谈判,使共党取得法律地位,向世界表明,要打内战的是国民党而非共产党。

蒋先生明白,没有美国大量的军经援助,内战打不赢。抗战胜利来得太快,国军的兵力,集中在川滇边陲地区,时间上来不及运往华中、东南、华北、东北等地区,填补日军留下的真空。谈判可以时间争取空间。

政治协商会议,煞有介事地,通过各项议案,准备为未来的联合政府催生,国共双方是主角,“民盟”以及一些无党派人士担任龙套。

裁军协议,讲价还价,好象双方从此立地成佛,“还军于国”。

以巴大维为首的美国军事援华顾问团成立,《军事援华法案》经美国国会通过。

国军五十四万,在美国海空军的协助下,接收日军的防地。

到这年的六月为止,国军尚占优势,盱衡全局,基本上是乐观的。但是,向后的日子,就很黯淡了。

杜鲁门禁运的命令,于七月颁布,且持续八个月之久,因此,国军的优势,大为削弱。

次年一月,马歇尔铩羽而归,旋即接任国务卿,南京和华府间的关系,江河日下。

经国在东北,打不出局面,干部南移,连他搬到长春的《正气日报》,[2]都跟着迁到上海,想在那里建立起宣传的据点。

一时没有新的开展,本建军先建校的原则,重操旧业。

一九四六年夏,三青团举办青年夏令营,人数近千,一就是他回到中原后的杰作。九月一日到十日,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假庐山大礼堂举行,他的干部们,酝酿着独树一帜的意愿。

经国自己,也很有兴趣,主要,他不甘CC派的压制和打击。那本《我们对团的建议》的小册子,企图

摆脱党的牵制,呼之欲出。但是,一身兼总裁、团长两职的蒋先生不点头,办得到吗?

蒋先生对爱子的想法,频频心动,用红笔御批后、嘱经国研究具体办法。太子庐山河西路的别墅,顿时群贤毕集,包括蔡省三、陈元、王升、赖钟声等,开会集议,分工起草组织纲领,忙得一天星斗。

三青团组党的消息,传到南京,陈立夫兼程上山,直言诤谏,同时拉出戴季陶[3]分头夹击,蒋先生于是改变主意,组党一说,付之东流。

蒋先生碍难采纳,并非没有理由。他自己是国民党的总裁,且“余自束发以来,无时不以基督耶稣和总理信徒”自居,何能允许青天白日的旗帜以外,再飘出别的什么旗来,让左手和右手相互对立。

设立青年团的原意,已经变质,失掉原来团结号召的初衷。由团改党,扩大派系分裂,将置党魁于何地?

事后检讨,经国也觉得很孟浪。他的干部们,有政治狂热,缺少政治经验;注重集团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倾向于用主观信念的力量,去和客观的事实相抗争。

紧接夏令营的举办,选举第二届中央干事和中央监察等高阶层人事,由庐山而南京,轰轰烈烈,好戏连台。太子系的人马.许季玉、刘安琪和覃异之当选干事,罗泽恺、罗友伦、胡素当选监察。

中央团部改组,陈诚蝉联书记长,袁守谦、郑彦棻为副书记长,经国当选为常务干事兼第二处处长(原秘书处改第一处,宣传处改第三处,服务处和工作管理处改第四处,视导、调查、研究为第五处)主管组织训练。陈、袁挂名,实权全在太子手里。

掌握到青年团的神经中枢,尽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是国民党的事,永远和我们的想象背逆。省市支团,仍由康泽系的人马控制。于是,命令的贯彻上,七折八扣,有时候,甚至地方和中央,互唱对台。

一九四七年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和一九四八年的副总统选举,即是测验三青团功能的温度计。

蒋介石的原意,副总统一职,内定孙科,他对桂系的实力,始终存着戒心;但当时担任北平行辕主任的李德邻(宗仁),并不怎么唯命是听,一场攻坚战,在首都展开。

三青团名义上并入国民党,而各县市党部的主委,由CC担任;副主委则由三青团分子出马。CC和三青团,势不两立,而三青团内部,尚有复兴社、太子系的激烈对抗。大部分国大代表,出身各地三青团,党中央下令支持孙科,孙科应稳操胜券,轻易击败对手李宗仁。

结果,李宗仁得一千四百三十八票,孙科仅一千二百九十五票.[4]李胜孙负。三青团的骨干分子,如白瑜[5]、周天贤.刘先云、许伯超等,宁置贺衷寒、袁守谦的劝阻于不顾,也要支持李德邻顺利当选。

李、孙一役,经国歉疚,蒋先生伤心,国民党的腐朽,差不多已无药可救。

青年团于一九四七年九月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经国转为党的中央委员[6]  兼中央干部训练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为张厉生。官衔又长又大,职权无足轻重,经国对这张冷板凳,当然就兴趣索然。

好在,党的职务并不重要,他尚担任预干局的中将局长,为国防部的一级单位。

预干局的全名为“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一九四六年成立,和它平行的是“‘国防部监察局”,局长彭位仁,经国推荐。彭投桃报李,用的全是太子嫡系,所以“外界把监察局视为预干局的盘支。”[7]

抗战末期,号召知识青年从军,大前提抗战建国,还我河山,所以一呼百应.志士来归。“剿匪”是内战,性质、内容、时机和抗日战争,好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也许内战方殷,蒋公出乎情势需要,顾不了那么多,旧梦重温,炒第一次青年从军运动的冷饭。

预干局成立的首件大事,召集青年军干部会议,黄维[8]、刘安琪、钟彬、覃异之等将领,纷纷赴会。会议通过征集第二批青年从军,报请国防部批准。

蔡省三先生,偏偏另持异议,他说:

“问题是抗战刚刚结束,国军正在裁减整编,第一期青年军的复员安置,尚未竣事,许多地方都被‘青年从,扰攘不宁。现在忽然又来搞个‘青年从军运动’,实在是‘师出无名’,不切时宜。要象第一期那样,拼凑一个‘征集委员会’,势不可能。‘运动’眼看是搞不起来,于是只得作为国防部改制后的一项措施,通过行政命令来办理。由预干局会同兵役局,在全国各地‘招兵’,名义仍然叫‘征集知识青年从军’,并公开宣告,入伍后系接受‘军士’的预备干邵训练,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升学‘军官学校’,或直接晋升军士,将来可按役龄再晋级军官。这就是以升官’为诱饵。尽管如此,但是知识青年应征者扔旧为数寥寥,随后是来者不拒,文盲也收,流氓地痞,一并收罗。勉强凑数,虽然兵不足额,仍然恢复了二0一师到二0八师的八个师的建制。好歹总算让这支嫡系武装延续了下来。”[9]

第二期的青年军,没有第一期幸运,战局吃紧,先后被调到前线参战。结局,或残或俘,到上海失陷为止,兵员建制,荡然无存。

马歇尔使命(Marshal  Mission)宣告中止,国共双方再没有借和谈假惺惺作态的必要。诚如陈立夫所说:“国民党的天下是打得来的,谈是谈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