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暗杀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暗杀

第72章

书籍名:《暗杀》    作者:陈建波


那信使谢绝了他的挽留,次日天刚蒙蒙亮时,上马启程,赶在黄昏前向周繁昌复命。

繁昌得知这个结果后,不禁愣了一愣。前些天负责跟踪许某之人的报告来细看。上面语焉不详,也不知是不是实地调查的第一手材料。于是,赶紧着人去召唤他过来。那人匆匆来了,见繁昌问及此事,搔头回忆说当时没有到沙沟药铺去实地查探。但是许某在乡下确实是用汇源春这个药铺的名义在收药材,这一点毋庸置疑,至少有四五户收集草药的小贩证实过。

繁昌心觉蹊跷,自己也一时犹豫起来。原先,他是准备直接发函给马冠群对那家药铺动手的。但是投鼠忌器,因为那儿是方世成的辖区,生怕由此与他造成误会。这才改由马冠群暗中查验。不想,却得出了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来。

他在屋子里闷坐了半天,起身踱到了牢房中,透过窗口看那个药材贩子在草褥子上熟睡,脑中思忖着下一步行动的安排。

海陵城中人心惶惶。并未因那些被捕人们的释放而淡化。街头举目可见的每个人,似乎都有种郁郁不满的情绪。这种情绪经过量化后,弥漫成了一片肃杀的气氛。这氛围非但感染了城中居民,甚而连日本人也有所觉察。

第十二章(16)

南部襄吉站在修葺完毕的万字会二楼上,喝了一小杯清酒后,边听三木中佐的汇报,边注视着街口战战兢兢走路的人们。三木向南部汇报的内容,其实和繁昌近日忙碌的事情风马牛不相及。

清乡战事结束后,驻扎在海陵城中的南口大队的士兵,因为没有钱上街吃喝嫖赌,开始偷偷摸摸将子弹拿到城外去换钱。从事情开始到最后被发现,足足有一个月的时间。起先,军官们发现部下子弹少了,并没有当作回事。因为战事刚刚了结,军事物资很是充足。但后来愈演愈烈,士兵们尝到了甜头,扛着枪实弹出去巡逻,带着空枪回来。由于没有战斗任务,所以很可以瞒天过海。后来,在通向运河哨卡上,无意中搜出了一批子弹来,这才引起特高课的重视,急忙下令彻查。

结果,查出的数据令人惊诧。竟有5000发步枪子弹和2000发机枪子弹不翼而飞。

南部恼火至极,但却无可奈何。这情形使他意识到,此事不能真格地查下去,很难保证这仅是小股士兵所有。倘若人人都有份的话,那该如何收场?不指望他们守备、打仗了?

他背过手,冷冷地岔开话题,说:“三木君,你还是说说周繁昌那边的进展吧。我看,连城中空气里,都开始写着这位先生的大名了。得让他们加紧时间搞出名堂来。据我得到派遣军司令部方面的消息,下个月,派遣军参谋长水川中将、师团长小林中将将陪同汪精卫等人来这边视察清乡成果。这样的清乡,可不会给他们留下什么良好的印象来。”

南部的意见,很快经三木之口转达给周繁昌。

繁昌这时已从南京李士群方面得到了这个消息。鉴于清乡军事行动结束后,重新建设成为了南京政府首要面对的问题。这样一片占领区,不能空荒了田地,得通过加强治安、遣返富户来稳定人心,从而诱使那些种田的农民回归田地。来年,政府方面的财赋税收,可算是有了增加的希望了。所以,汪精卫听从了周佛海等人的劝说,决定率一干大员作一次巡察。眼下,正在江南诸地,预计下个月可能过江来。

所以,繁昌不由得心中不急,于是迅速吩咐,再度押那许某过堂。许某伤势稍有好转,捆扎成粽子仿佛,半卧在担架上,咧嘴冲他笑笑,繁昌着令手下递根烟过去,替他点上,露出笑脸来,说:“这两天,身体恢复了不少吧?到底是作药材生意的,身体底子硬。”

许某抽吸了几口烟,苍白的脸上有了点红润的血色,咳嗽几声后,牵动了肋骨,一阵痛楚涌上来,丢掉半截烟,仰面躺下。

繁昌皱了皱眉,说:“何苦硬撑呢,说句实话,进了这里,活着出去的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跟我合作,说出你所知道的一切。否则,只有尸体抬出去了。”

许某似乎没有听到他这番说项,露出疲乏之态,合目不语,像是睡熟了一般。

繁昌干笑了几声,说:“敬酒不吃,吃罚酒。世人怎么都这样不识相呢。”

尔后,他显示出有十足耐心的模样,抽了两根烟,吩咐手下将许某叉起来像晾晒衣服一样,挂到T字木柱上,自言自语般说:“你是开口也好,不开口也罢,周某人定当剥下你一层皮来!”

第十三章(1)

(一)

当天傍晚,许某熬刑不过,惨死在宪兵队的剥皮刑柱上的消息不胫而走。天黑以后,德顺元药铺的李掌柜神色木然地和伙计们上了门板,关门停业。

临街的小窗口,隐约可见店内的小油灯火苗摇曳。然后,这盏油灯向内屋移动。李掌柜提着它,沿着陈旧的阶梯下到临河的后房,轻轻抽开一块木板,露出个尺余见方的洞口来,悄然而下。药铺邻水的吊脚楼下,黑暗中停着艘狭窄的小船。他上了船一推深入水中的木柱,使它和岸墙平行向前移动了七八米。

这一刻,潇潇秋雨来临了,淋得街头的行人顿时作鸟兽散,空留下空荡荡的街道于河面,无人问津。李掌柜披上蓑衣,双手划起木桨来,小船在雨中沿河道向南而去。半个钟头后,曲折迂回过这段水路的船儿来到了大浦码头附近一家小旅馆的吊脚楼下。李掌柜放下了手中的船桨,将船头系住木桩,起身下了船,在一扇貌似墙壁的木门上轻敲了三下。片刻后,门开了,一个年轻男人点起蜡烛来,照亮了脚的路途进得里去。

李掌柜脱却蓑衣,用热毛巾擦擦脸,语调沉痛地说:“刚刚得到消息,老许牺牲了。敌人丧心病狂,对他使用了剥皮酷刑。”

那年轻男人点头说:“看这情形,老许没有屈服于敌人,直到死也没有透露城中情报站和锄奸小分队的情况,保护了咱们的安全。真是个英雄。”

李掌柜沉默了片刻,问:“上级指示我们准备转移撤离的命令需要执行吗?”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说:“老许牺牲了,敌人想通过他来寻找我们地下组织的线索也断了。看来,暂时还不会这么快重新寻找到有效的手段来破坏。”

李掌柜点点头,说:“也是我一时大意,周繁茂早先提醒过我,周繁昌这次回海陵来是来者不善,志在必得。没想到在乡下和游击队打过一阵交道后,他会如此狡黠,用那样的方法来抓捕怀疑目标。倘若是早一步安排老许撤离,他也就不会……”

年轻人闭眼冷静了一下,说:“不要自责了。周繁昌这次反扑是异常的猖狂。也可以把它解释为临死前的回光返照吧。狗急跳墙,碰壁后会明白墙壁是砖石砌的,不是稻草堆的。”

李掌柜抬眼望望他,说:“此人不除,终是心腹之患。时不时可以动用锄奸队除掉他?”

年轻人咬住下唇,说:“我已向上级提出请求,除掉这个十恶不赦的铁杆汉奸。为了海陵百姓,为死难的同志们报仇。眼下,正等候着回复呢。你不要心急,这条恶狗,迟早要除掉的。”

三天后,繁茂提着书袋去学校上课。途径德顺元药铺时,因为上次李掌柜的嘱咐,便可以与之拉开距离,目不斜视地过去。不料这会儿,李掌柜竟是主动站在店堂门口,向他打了个招呼。他心中迟疑,看看他面无异常,恢复了旧时的态度,便停在门边,笑问道:“掌柜的这会儿还悠闲呀,不忙吧?”

李掌柜望着他,一语双关道:“三少爷的病好些了吧。我李某人抓的这帖药,还是有作用的。看起来,咱们都是皆大喜欢,平安无事了吧。”

繁茂心情稍解,说:“那贴药还没吃完呢。要继续再吃吗?”

李掌柜目光闪烁,说:“先存那儿吧。哪天受了寒凉,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

繁茂一笑,继续前行,往学校去了。

此后三天,太平无事。繁昌有点儿兴味索然地出现在海陵街头。麾下护卫一大队,远甚过去的轻车简从。想来,是自觉作孽太多,害怕遭到仇家的报复。一行人晃晃荡荡走到李家大宅附近时,正巧碰上李家少爷提着画眉笼子出来遛街。眼见繁昌迎面来了,不及避开,索性迎上前去。繁昌前面开道的随从见他不闪不避,抢前几步,正要动手驱开。

繁昌连忙喝止,作揖行礼道:“李叔好。这会儿有兴趣往哪里遛鸟去啊?”

李少爷笑了几声,说:“原来是周家大少爷。我正有笔宿账要和你算呢。你认是不认?”

第十三章(2)

繁昌一笑,拱拱手道:“小侄和李叔有宿账吗?请明示。”

李少爷捻捻颌下的微须,说:“那日你在富春楼上,与南部等人喝酒,说是祭奠什么本田中佐,一盅黄汤浇在楼板上,从缝隙里滴进我的衣领里。这算不算是宿账一笔?”

繁昌吃惊道:“竟有此事?那日是小侄做东,既然扰了李叔的酒兴,自然是有错了。唉,俗话说六月债,还得快。这眨眼间,便被老叔逮个正着,定然要还了。”

李少爷望着笼中的鸟儿,吹了声口哨,道:“外界都说你周繁昌平步青云,真的不认乡亲了。今儿看来,还算恭谨。也罢,此事一笔勾销,咱们各自散去吧。”

繁昌眼珠一转,哪里肯放,一把扯住道:“相逢不如偶遇。此刻已近正午,小侄便请求李叔去那富春酒楼,置备一桌酒席,为您老压惊、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