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侠女奇缘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侠女奇缘

第161章

书籍名:《侠女奇缘》    作者:文康


那时与我同事,如今退隐温州。他有个侄儿,号朗山,年纪四十余岁,论学问经济,在我之上。他昨日才来,如不嫌弃,我引他出来相见,就此说说,请他入幕襄助,敢保收一臂之力。"  安、邓二人闻言大喜,说:"  快请那顾先生来一见!"  李老叟忙到里面套间屋内,叫道:"  朗山,快出来见见这位贵客!"  果见从屋内出来一个人,生得清秀异常,年纪约四旬以外,身高六尺有余,一望而知是个有学问的人。走了出来,向邓、安二人打躬,口称:"  草茅寒士,今日何幸,得近大人先生。"  安公子忙应道:"  先生休如此称呼!既蒙不弃,何用客套?请坐了,好领大教。"  说罢,大家归座。

安公子先将此次奉命,要整顿风俗,拟请李老先生出山相助,再三不肯,推荐先生,"  不识先生肯屈尊同往否?若能赏驾,不独晚生叨光不浅,即山左苍生,亦受惠无穷。"  顾朗山道:"  鄙人有何德能;敢府此重任!还请大人另访名流,鄙人断不敢奉命的。"  顾生再三谦让,那李先生一旁劝驾道:"  朗山,士为知己者用。今既安大人殷勤劝驾,一片真诚,你若再辞,太觉寡情了。依我说,你就出山一行,略展抱负,省得旁人目我等为处士虚声,将来大事办了,速即抽身,名实两全,岂非素愿乎?"  那朗山听说这话,随答应:"  既老叔如此吩咐,小侄斗胆应命。目下却不能同行,还要回乡料理,大约耽搁一月,路上往返二十日。

五十日后,必到东省学院署中,来供驱策。一言为定,决不食言。"  安公子闻言大喜,忙恭恭敬敬深打一躬,道:"  先生肯下降,山东无难办之事矣!但望早来一日,免学生盼望。"  朗山道:"  不劳大人叮嘱,五十日之期已订,决不爽约,尽管放心!"  他四人说得投机,那李素堂开言道:"  既已一面而成莫逆,也不用客气,等老朽进去端整些山肴野菜,斟上浊酒,大家同饮一杯,扰我一顿午餐,何如?"  安、邓二人道:"  妙极了!我等正要饱尝先生这山林风味,可不要太费事,只随便家常饭菜足矣。"  李素堂道:"  山居僻陋,那有甚么美味佳肴?少时不要见笑就是了。"  说罢,入内料理去了。

这里顾、安、邓从新细谈。顾先生问起邓翁一生事业,安公子略述大概。顾生钦佩不已。正说得高兴,但见小童已来端整座位,摆下杯箸,从里面端出来数碟小菜,一壶酒。李老翁出来让座,让邓老翁首座,安公子次之。安公子不肯,要请顾先生座,李翁道:"  现在我处,他不能僭你;到了贵衙,自然要让他上坐。"  安公子听了如此说,止得告罪坐下。李翁亲自斟了一巡酒,说道:"  仓猝之间,草草不恭,休嫌简亵。"  邓老翁道:"  老先生不用客套。你这酒甚好,但是我这老头子酒量大,你有多少酒,先说说,我好喝。若酒少,我便留量;若是酒多,我好放量。"  李翁道:"  酒不多,大约十余斤还有。你老人家能饮几何?"  邓翁道:"  十几斤够我半顿饭喝的了。说老实话罢,我每顿饭必得绍兴酒十余斤,今日我喝个八斤罢,剩下的你们三位喝。还有一说:我的饭量也不小,大概一餐饭得五升米,先告诉了主人多煮饭,别吃到半中间无了饭,那可教肚子里受委屈了。"  李翁道:"  饭倒有,还有大馒首呢,管保你够吃。"  说罢,大笑道:"  你老人家真正爽快,老当益壮,好比当初廉将军一饭斗米。"  邓翁道:"  甚么将军!一句话,好吃贪嘴,下作而已。"  李、顾二人道:"  说哪里话!这口福也是人一生带来的。"  他四人谈谈说说,果然小童不住添酒,末后端出了两大碗肉,两大盘馒首。大家吃了馒首,又添了饭,吃了一个酒空菜净。李翁问邓翁道:"  吃饱了否?"  邓翁道:"  饱了。得了,我这肚皮一点不受委屈了。"  李翁于是帮同童子收拾了碗盏杯筷,擦抹净了桌子,又拿出茶来,大家饮茶。

九公忽然想起:"  我们还有两个下人同来,现在村外,不知他们饿了买得出饭食来否?"  李翁道:"  村外有小饭铺,他们饿了,自然会买;就是乏钞,但说老朽这里的客人,饭铺里也赊出饭来。"  邓翁闻言才放心。当下安公子对顾朗山约定,一月之后到山东省学台署中见面,一切聘金盘费随后补送。朗山答应。李翁道:"  如今你们宾东都面订好了,将来也省却多少烦文。天气也不早了,二位快请回庄,明日安大人好赶紧上

路赴任,如何?"  安、邓二人闻言,忙站起身来谢扰告辞。安公子道:"  倘蒙老先生不弃,后日有兴,屈驾到敝署盘桓数日,指教些大事,则受惠良多。"李翁道:"  后会有期,但有便老朽必来晋谒。"  邓翁道:"  李先生,老拙舍下离此不远,务必请你暇时赏个脸,到舍下来,你我谈谈,千万是要来的!"  李翁道:"  老翁府上改日定要来的。"  邓、安二人这才出了书房往外而走,李、顾二人相送。送出大门,二人一揖而别。出了这条窄路,到得村中,看见马夫与庄丁,问了他二人可曾吃饭。

二人道:"  幸亏村中有个小饭铺,我二人进去吃了一饱,身边带得有钱,给了他刚够,马也喂了。"  天气还不甚晚,安、邓二人忙上马,往邓家庄紧走。

不多一会,已回至家。二人入内,邓翁命人打水洗脸,褚大娘子忙出来问道:"  吃了饭不曾?"  老翁道:"  饭是算吃过回来,早一点吃饭罢。"  褚大娘子道:"  早已预备好了,甚么时候吃都有,但不知去访那位李先生怎样了?见着了他未曾?

又是在那里吃的饭呢?"  老翁就将访那李老翁,到他家中,其人甚好,但是不肯出山,留我二人吃饭,荐了他的盟侄姓顾的,恰好那姓顾的昨日才来访他,我们今日凑巧遇见,那人年纪四十有余,是个有本领有学问的人,约定了他先回家,一月后他到山东省学台署中相会,如今我们该差人去迎接家眷去了。安公子道:"  明早侄儿动身回到公馆,好收拾动身赴任,此是私自潜访,怕人知觉,不好再耽搁了。"  九公道:"  你王事在身,我不敢强留,但舅太太同你那如夫人,我已去接去了。他们若来了,倒要多留他们住几天,然后再送上省。好在你此去也还有些路上耽搁,就是早到衙门,住上十天半月,再接家眷也无有甚么不方便的。"  安公子止得答应,说:"  不过又要来打扰,于心不安。"  当夜归寝。

次日绝早起来,九公早巳出来摆上送行酒饭。安公子领了情,饮了几杯酒,吃了饭告过辞。那时内眷尚未梳洗,也不去惊动,仍同了马夫、下人,主仆三人离了邓家庄,奔官塘大路。

午刻工夫,已到公馆,暗暗进去,住了一夜。次日上路,往山东进发,这且不表。

再说舅太太与长姐、戴嬷嬷同小丫头、仆妇等,从通州下船,由水路往山东进发。走了九天半,方到德州。靠了船,正在要寻公馆搬上岸雇夫上省,这个当儿,是褚一官想起来了,说:"  此地离邓家庄不远,不过百里之遥。想那安公子原说要到庄上见九公,访那李师爷,何妨专个人去通知老翁,叫他来接这家眷,到庄上少住数日。"  主意想定,就与各家人商议妥了,差了冯小江飞速去报信,这里故意耽搁,说公馆还未寻好,暂在船上住一二日罢。就是上岸,也得要慢慢雇车雇轿。太太们哪知其中原委,当做真的。无巧不成书,冯小江刚走出去二十里,正碰着邓家陆葆安与庄丁前来迎接,彼此见面,说明缘由。冯、陆二人忙回到船上,将邓九公已经见过安公子,同去访那李先生,如今是赶紧赴任,至于家眷接到邓家庄,好在不远,由那里进省动身,也是一条大路,不过多绕道百余里。

那老翁遣人同来,一定要接了去的。家人们把这一番话禀过舅太太与珍姑娘,说是明日就可动身,路上止住一站,便到邓家庄,雇车雇轿请示下来,即刻能雇定的。那舅太太本来与褚大娘子说得上来,又听人说那姨奶奶天真烂漫,如今养了双生儿子,倒要去看看。况且邓老翁情义万不可却,好在来去数日也耽搁不了甚么大事。珍姑娘更不用说,想念那二姑娘非止一日,此番来山东,巴不得与他相会,生怕不走旱路,错过机会。如今听说来接,心中好不喜欢,忙问舅太太道:"  邓九太爷既然来接,咱们总得去走一趟。"  舅太太点头应允。

那时褚、陆、冯、赵四人都在一处,又有家丁与打杂的伺候,登时就去雇车雇驮轿,还有马匹,雇妥了。次早就船上行李一一收拾起来,将细软东西捆成驮子,用骡子驮,其余俱装大车,言明轿车骡马一直雇至省城交卸,先绕道至邓家庄,耽搁五日功夫,若耽搁日子太多,五日以后每日贴给喂养饭钱,立下合同,写了车票,先付定银,其价沿途支领。凡一切雇车轿等事,皆褚一官办理,本是熟手,又是久走江湖的一个行家,谁敢欺他?行李装好,付了船钱,仍在船上用了早饭,那天不过已刻。舅太太、珍姑娘等离了船,升了驮轿,动身往邓家庄来。

那天止走了六十里,在一个镇市上看了店,住宿一宵。次日走了七十里,已到邓家庄了,那天刚交未末申初的时候。

且说邓九公自安公子去后,计算去接舅太太的人,一天可以赶到码头,雇好车轿,即刻起身,两日功夫可以必到,大约快来了。忙吩咐褚大娘子预备下马饭,收拾出房间,好款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