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国式管理

乐读窝 > 现代小说 > 中国式管理

第2章

书籍名:《中国式管理》    作者:曾仕强


结婚之后,必须为尽丈夫及父亲的责任,一方面齐家,一方面立业,使自己的小家庭经济稳固。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一般双方一起来努力。

序言前言(2)

中国人把治国的目的,定为平天下。天下的国家很多,不可能完全用一致的标准来加以要求。只有求大同存小异,才能够平天下,这是中国长久以来,能够维持统一的根本原因。中国人一直以平天下为己任,又把正确良好的公民道德教育,当做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这是世界上其他传统文化所欠缺的东西。近四百年来中国的没落,可以说是没有做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和实际工作,而不是这一套中国式管理本身出了差错。

当中国只局限在黄河谷地的时候,传统的中国式管理便已经充分发挥它的功效。后来中国逐渐扩大,成为世界的大国之一,这一套中国式管理仍然表现得十分优异。特别是在一片以西化为现代化的潮流中,这一套中国式管理,发挥着更强大的力量,使中国保持独特的风格。

西方人对中国人很有兴趣,也十分热心研究儒家的思想。不幸的是,大多数研究者,都以西方的观点来论断,无法真正了解中国人的本意。就算中国人自己提出来的论说,也很难摆脱这种偏颇的标准。很多“中国通”,实际上对中国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形成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障碍。

全球化必须兼顾本土化,何况中国大到不容许任何国家加以忽视,而中国式管理的历史,又长到不容许任何人加以否定。对于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是一种刻不容缓而且十分重要的事情。特别是中国内地市场广大、经济快速发展,如何与中国人做生意,更是企业界非常重视的课题,简直非用心探讨不可。

为什么要研究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

1.化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必然矛盾中国式管理具有更宽广的包容性,越大同越重视小异,以“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自然规律来合理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管理现象。

2.以“修齐治平”的次序来促成世界大同

人人重视修己,并且站在齐家的立场来修造自己。然后站在治国的立场来齐家,再以平天下的立场来治国,务使小团体不违反大团体的目标,自然大同。

3.以事业作为“修齐治平”的实际演练

大家在职场中修己,并且循着修齐治平的历程向前迈进,不论达到哪一阶段,皆以修身为本,务求在不忘本的大前提下,提高管理的功效。

二、西方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误解

尽管西方学者热心研究中华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站在中国式管理的立场,我们可以举出若干明显的误解,现说明如下:

(一)认为中国的政治过于一元化,具有独裁的倾向

不错,易经系统一切归于太极,影响到中国人的大一统观念。天无二日,人不事二主,好像所有的事物,都应该“定于一”。事实上,易经系统主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事物,都是动态的“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二合为一”(阴阳合为太极),而不是静态的一元论。我们可以把易经系统看成“一之多元化”,看起来像一元化,实际上包含多元。

中国有史以来,独裁的皇帝极为少数,而且很快就被推翻。大家所爱戴的皇帝,没有一个是独裁的。

(二)认为中国人没有原则,几乎每件事情,都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有不同的答案,令人难以预料

的确,在中国社会,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因时、因人、因地而产生不一样的结果。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人没有原则。相反地,中国人一直十分重视原则,而且相当坚持原则。于是,有人说“没有原则就是最好的原则”。这种话似是而非,不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原则。

中国人有原则,却重视因时、因人、因地、因事而做出合理的调整,既不是一成不变地死守原则,也不是随意乱变地没有原则。中国人有一套“持经达变”的法宝,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有原则地应变。可惜现代中国人大多行而不知,却说出许多相反的道理,为外国人徒然提供许多不正确的资讯,使外国人更难了解中国人;也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因受到误导而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做法,盲目地跟着曲解自己的原则。

序言前言(3)

(三)认为中国人一味怀念过去的光荣,因此无法积极地求新求变,达成现代化的目标

事实上,中国人把时间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视现在。好汉不提当年勇,意思是过去的光荣事迹已经成为过去,实在没有必要再提起。中国人只有在谈论祖先的事迹时,才会加以金装,说得十分光荣,目的不在夸耀过去,而在激励子孙,不要丢祖先的脸,要好好奋发图强,力争上游。

中国人从小就被父母的善变,教养得喜欢变来变去,根本用不着父母再告诉子女求新求变。中国人不明着说求新求变,实际上却不断地求新求变。至于现代化,中国人的现代化和西方人的现代化毕竟有所不同,不能够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现代化。(四)认为中国人没有制衡的观念

不错,中国人不喜欢公开地被制衡。因为那样对领导者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示,一方面使领导者没有面子,一方面也使得制衡的力量用来趁机勒索,变成一种分赃。中国人讲求不公开的制衡,领导者在人事安排、资源分配上,必须将各种势力做妥善的平衡,以免引起不平之鸣,影响到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但是,由领导者主动考虑这些事情,领导者显得很有面子;被摆平的人士,知道自己和其他势力之间的微妙关系,必须谨慎守分,才能有效互动。若是趁机勒索,可能一下子被削弱。因此在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彼此合纵、连横,以求增强自己的势力,在下一次被摆平时获得更大的优势。

一般民众,依附在各种势力之间,以西瓜偎大边的方式,找到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靠山,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国社会,以家庭为中心,各种势力牵来扯去,自然获得制衡的功效。用不着公开的制衡,弄得十分难看。

(五)认为中国式的权威是无条件的服从

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因为中国人的服从性,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和日本人相比,也就是比日本人差得太远。中国人讲求彼此彼此,互相互相,几乎都是互相对待的关系,根本不可能做到无条件的服从。

但是,从表现上看,中国人相当服从,举凡上级的指示,一律说好。实际上说好的同时,心里非常不以为然。只是中国人不喜欢、也不习惯于当时就把心里的感觉说出来,默默地不一定按照上级的指示去做,对中国人而言,并不是欺骗上级,反而是尊敬上级的表示。

不当面顶撞,却暗地里自己去调整,看起来十分服从,实际上有自己的主见,这才是中国人的实际情况。中国人害怕权威,并不敬重权威,当然不可能绝对服从。

(六)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形式和仪节

事实上,中国人相当实际,厌恶繁文缛节。从某些角度来看,中国人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他们讲求实际的效益,不在乎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中国人的形式和仪节,深究起来,都有相当大的用意。例如婚礼,主要目的在于加重这一对新人的责任感,如此隆重,一生只能一次,多了大家都痛苦不堪。对中国人而言,礼仪的实际意义应该重于形式,可惜大部分现代中国人行而不知,弄得外国人也跟着有所误解。

西方学者大多认为西方的父亲用爱来对待子女,中国父亲则以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子女,使子女不能感受到父爱。这正可以证明中国人的爱,表现在实际上的关心而不在表面上。

(七)认为中国人永远都是在寻求团体的归属感

如果这种看法是真的,那么中国人十分团结,怎么可能形成一片散沙呢?中国这么大,中国人又有强烈的归属感,恐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畏惧的强国。国家这么大,又十分重视家庭,不可能产生归属感,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人时常自责的地方。中国人只有前面所说的依附感,没有普遍性的归属感。从依附感产生归属感,是善于领导的成果,但是一旦时过境迁,彼此的互信互赖稍有变化,立即由归属感退回到依附感,这才是中国人随机应变、因时制宜的表现。

序言前言(4)

(八)认为中国人不容许有不同的意见,不喜欢接纳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许多在台湾居住很久、对中国人相当熟悉的西方人,都指出中国人缺乏讨论的习惯,不可以彼此说出不同的意见,几乎一讨论就吵架,弄得不欢而散。

实际上,中国人很希望听取不同的意见,认为忠言必然逆耳,不同的意见才能够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方案。只不过中国人不喜欢公开的辩论,或者在讨论的时候出现不一样的主张。中国人比较喜欢在私下单独说出不同的意见,而且还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说得让对方听得进去,乐于接受。会前、会后比较容易沟通,开会的时候反而很不容易沟通。

(九)认为中国式管理只能适用于秩序井然、高度稳定的社会,不适用于快速变迁的情境

事实上中国式管理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原本叫做《变经》,完全在探讨掌握变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