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宋末商贾(第一部)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宋末商贾(第一部)

第614章

书籍名:《宋末商贾(第一部)》    作者:海红鲸




陈君华:“既是如此,末将也去安排,让人将设阵的法器先搬到城上,以免到时法阵不及应用。还有,为了保证明天城西一定能胜出,南城地水门也应让我们的船队驶出,封锁南城的这一段运河。这样的话,即使贼兵要调动赴援城西,也需要绕出很长的路,可以让我军得胜后的疲兵以最快的速度撤回城内。”

十二日,赵范部署赵胜率统制陆昌、孙举于北门设立桥头堡砦,自己则和乃弟赵葵陈兵于西门。

北门外,贼兵派了步军骑兵分数路来战,赵胜有防护的工事掩护,又有陈君华派来的两哨护法军协助,不必官兵动手,仅用二百多具手弩,就远远的将敌人击杀了数百,把他们打退。

西城,贼兵却是从卯时初到辰时正的一个半时辰中,任凭官兵如何叫骂邀战,都闭垒不出,只在砦墙上与官兵对骂。李蜂头间地里则调兵遣将,悄悄做好与宋军大战的准备。

赵葵对赵范说:“贼兵是要等我们收兵时再出来突击。哼,他们想得倒是美,看我叫他们也吃个大亏,才会知道厉害。”

赵范:“你打算怎么做?”

赵葵笑笑,附在哥哥的耳边悄悄说了几句,问道:“你看怎么样?”

赵范:“好是好,就怕被贼兵们发觉后,另外又有什么样诡计,那时我们就反会吃个大亏了。”

赵葵笑而不答,只是命令带出城的五百骑兵,要他们悄悄地移军至破垣门前的一个坡地背面。然后命令统制李虎将五千步卒整理好队伍,慢慢而戒备着往城里退,用以引诱贼兵。另外派出一队兵卒,护送赵范回城让他相机调兵。

林强云听陈君华说今天要和李蜂头展开大战,也想来看看赵氏兄弟是怎样指挥,好从中学到一点打仗的学问,便也将跟老道们学习布置法坛的事情暂时放下,来到西城上观战。

一大早,林强云先去两处设立炮阵的地方转了一圈,向指挥作战的程逢、李叔临及几位子母炮、小炮哨长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带着亲卫慢腾腾地来到西城头,恰好赵范也于这时回到了城上。

赵范和林强云寒暄了几句。知道法阵已经就绪。心中大安之下,转身忙着去布置令台,无暇与人多说闲话。

看过了城外的地势,也见到贼兵营砦中调动的情况。林强云按自己地想法,整理出一套作战方案,理出头绪后,又去和赵范地参谋官们打交道。

当他向赵范的随行参谋问清了具体情况后。相较之下发现双方各有优劣。

官兵人少,这次调集来准备投入城西战场的兵员约为三万上下,但胜在训练有素,指挥系统完整灵活。李蜂头的贼兵虽然没什么训练,则是人数众多,按参谋官地估计,贼兵参战的人数将会有五至六万,是官兵的一倍。

而且还有相当部分兵头乃身经百战的老兵痞。

仔细与自己所想战事安排地对比了一下,认为这场战斗要是由自己来指挥的话。并不输于赵范的布置。反过来一想,他又觉得赵葵的调度也很合理,即使没有自己的子母炮、小炮助阵,最起码也有六七分的把握能打胜今天的这一仗。实际的情况就要看双方军队地战斗力,以及军队各方面的素质了。

官兵地队伍方开始移动,果然有七八千贼兵分成三路,由北、西、南三个方向朝旧市河改成的城壕猛扑。主将李虎早有准备。挥枪奋力前冲与战。同时,城头上的弓箭手、袍手也向城下发射如雨的矢、石,掩护步军逐渐退进城中,把南北两路的贼兵打得离开城墙挤向中路。

眼看官军的步兵小半过了桥,一部分官兵也退入城门内了。这时,从东北方向又有一队三千余人的贼兵骑军出现,向没过桥地官兵冲来。同时,远处尘头大起,贼兵的后援也赶到,不多时就会投入战场。

赵葵等的就是这一刻,率领一军冲出城门,挥舞长枪高声吼叫:“出城列阵。”

此时赵葵策马带骑军冲过河,先用弓箭射住阵脚,官兵步兵蜂拥从浮桥、吊桥上出到西城外,排出三层的战阵以待。

林强云取出一具小千里眼,背着赵范往城下看,只见以官兵步军刀牌手、长枪手先结成稳固的前阵,第二层则是刀枪混编的步军,最后一层为两千多人的骑兵部队。他不明白赵葵为什么把便于冲阵的骑兵放到最后,而让步军先和敌人接战。决定回去后一定要向陈君华问清楚,赵葵这样的排阵有什么好处。

巳时,贼兵开始向官兵发动攻击。

赵范在战斗进行了两剂时辰后,以各色旗帜为号,派出李虎、赵必胜等将各率马军五百、步军一千,分两路迂回到贼兵侧背进行冲击。

城头上的旗帜挥动,官兵阵后的一千骑军在宋兵让开通道的大阵中通过,由弓箭掩护开始起步向贼阵突击。

以赵葵为首的一千轻骑兵出阵横冲,三道夹击之下,李蜂头先到战场的贼兵已经开始有些混乱了。

两刻时辰后,三个城门也大开,一队队的官兵排着整齐的队形奔到河对岸,不消多久就完成了列阵,缓步前进。其中,从中闾门出城的官兵最为显眼,褐红色的一片人潮中,杂有点点白色,林立的长竿间,蒙皮盾牌蓝橙黑三色绘出的鬼脸兽面十分耀眼。褐红色的几个长方形战阵中,白点、盾牌交织其间,组成横、直、斜都是一线的图案。每个方块前头,都有一个黄褐甲的骑士领先,想必是各个方阵的率队将领。

林强云举起千里眼一看,不由得“哈”一下叫出声来:“快看,这是我君华叔训练了好几天的竹竿长枪兵,哦嗬,穿白衣的是我们的弩兵呐,我说怎么官兵中会有白袍战士呢。嘿,真好,只用几天的功夫,就把这些乱糟糟的宁淮军调教得成了劲军,我叔那元帅‘霸王枪’的称号可不是让人白叫的……”

这时候,竹枪方阵前的陈君华一身装束没有变,还是白战袍蓝底镶红边背子,他身后一队却是由武诚带来的五十名铁甲军。他所率领的一千使用竿枪的宁淮军,在三哨护卫队和五百本部刀牌手的掩护下,过了河就分成四个小方阵,跟在陈君华这一队铁甲军后面向战场中缓缓前进。

离战场一里余,陈君华高举长枪大吼,当先策马起步,五十名铁甲军也在陈君华出声的同时打马前冲。

林强云开始还不明白,为什么君华叔在距离敌人这么远的地方,他就要率队开始冲锋。不一会后,用千里眼观看得很清晰的林强云就知道原因了。只见陈君华一马当先越跑越快,带着马后扬起的一股尘土,像支放慢了速度的雷火箭般直射入纠结在一起的战阵中,挑起的人体如同大头箭矢爆开一样,向四下里抛飞。

五十个铁甲军被陈君华远远的抛在后面二三十丈远,就在陈君华杀入缠斗阵中的片刻后,也似一把黑色的利剑似的,顺着陈君华分开的裂缝,分波劈浪般的将涌动的人流破开一道沟堑,向汪洋大海中远去,远去……

四个宁淮军的方阵过了好久,才慢腾腾地到达又由纠结的人流合回的战圈外,在各方阵战将的指挥下,用长竹枪按这几天训练的方法,向敌人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突刺。每响起一声叱喝,就会有一个方阵前冲数尺,也就是一波的突刺,会有十数个以至数十个贼兵被长竹枪捅穿而倒下。倒下地的人不死也是重伤,基本上没有再战之能。有个别极为凶悍的贼兵倒地后,还拼出余力想对前进到身边的官兵动手,也被杂在队伍中的护卫队员用无羽箭钉在地上,或是被刀牌手斩杀当场。

这不到两千人组成的四个方阵排成弧形,每前进不到一丈便停下,清开死伤的拦路尸体后,再往前行进一段。这样的作战方法很安全,但非常累,速度也是极慢。可他们这一方面杀伤敌人的战果,却是其他各路兵马可望而不可及的。

赵范在城头上看去,只见这四个像蜗牛般缓缓行进的方阵,每过一刻时间,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两边,会多出两道黑中夹红的痕迹。整整过了一个时辰,这四个方阵才前进了不到两里,可被竹枪刺杀拖至阵边留下的尸体,已经有近两千具了。反观四个方阵中人,没有几个阵亡的,只有数百伤兵,被后面跟进的人抬回城中医治。

这样的情况使方阵附近的其他各军士卒们看得羡慕不已,许多自认勇力不足的将领干脆将本部人马带到这几个方阵左右,借四个方阵的突击威势捡些便宜。如此一来,更使得四个方阵没了左右及背后受攻击的顾虑,可以放心大胆地往前直进。

卷八  第十八章

四个方阵前进得如此缓慢,就是陈君华因为这些宁谁军还没真正的调教好,于出战之前下了严令所要求这样做的。他们接受训练的时间太短了,不但体力没半点提高,就是攻击的战法也仅学会了一种前冲突击。另外,怎样应付、攻击由侧面及背后方向包抄来的敌人,连讲都没来得及讲,更谈不上排演阵法勤加练习了。所以,陈君华才会在本就有了五百刀牌手护阵的情况下,再派了三哨护卫队的弩兵,以加强这几个方阵的自保能力。也好在四个方阵的领兵将军都极为古板,上阵应敌时一丝不芶地执行陈君华所教的战法,不敢有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变动。

出现这种情况,也得归功于五天来训练时所用出的雷霆手段。这四位由陈君华破格提拔为部将的宁淮军都头也是老兵,为人却还算守本份并不嚣张。不像被陈君华一怒之下撤职且重杖数十的几位原裨将、部将般目中无人不听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