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宋末商贾(第一部)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宋末商贾(第一部)

第694章

书籍名:《宋末商贾(第一部)》    作者:海红鲸


不少蒙古兵看到轰轰发发奔腾而二的无数大小石头,已经拉着马缰就要向后逃命。由于有察罕钠合儿断然越级下令,他身后的蒙古兵都同声大叫,而百人队传令的牛角号也吹了起来,原地不动的号声让慌乱的蒙古兵渐渐把情绪势稳定了。

就在这时候,天上有“呜呜”的怪声响起,山谷的另一头也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再一次不知所措的蒙古兵大队中升腾起十来个烟团,爆炸声里人体、马尸飞起的同时,受惊的战马再不受骑士的控制,纷纷向两边山岸下的空地冲去……

萧突里刺率领的五千人在四天前还是步兵,没想到突然之间就变成了有马的骑军,此一天大的变故让他这个受尽了女真人欺压的契丹原贵族大喜欲狂。

按照大帅的命令,出了跑马岭的这条山后,自己的五千兵作为先锋直扑邹平城,若是阔阔思大人的军队已经展开了攻城战的话,就以生力军的身份投入战斗。若是南人与大军在邹平以北野战,自己这五千人马就作为奇兵,出敌不意夺下城池。

想到大帅亲口许下入城后可以放所有人一天的假,萧突里刺就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下几个月都没有放松的部下能得到个放松机会了。邹平城再小,好歹总会有几千人呢,一场战打下来,一千八百女人应该留得下。

前面再走五六里地。就到平原了,如果不是天气差,能见度不好地话,在这里应该能看到帮平城。萧突里刺正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的时候,蒙古人派出的斥候和另外几个蒙古兵急匆匆地回来了。

骄横的蒙古兵大咧咧地直到快撞上自己地马方勒止,斜看一眼这位契丹千夫长,连礼也不行就命令似地指着一个蒙古兵大叫:“这是阔阔思大人的传令官。他有大人的命令给你。”

那个蒙古传令官沉声道:“大军和南人在邹平野交战,大人命令你们立即抢占邹平城,务必要将南人置于城内的天雷和发射天雷的砲架全都夺下保住。让我们的回回砲匠按物造出同样的天雷……

传令官地话被山谷里传来的爆炸声打断,一怔之下惊慌地叫道:“长生天……这里也有南人,他们也是用天雷向大帅攻击……”

萧突里刺顾不得与传令官计较他们的态度,仔细听了一下爆炸声地来源,拔出腰刀大吼下令:“全体下马。各军阿里喜留下看守马匹,其他人往山谷两边的山上进攻。”

阿里喜是金国军队中正兵的随从。这些契丹兵投降后,蒙古人为了能使这些军队尽快为其出力打仗,并不将他们改编,还是按他们原来的编制没被改动,所有的军队官长也留于原位没变。

蒙古人地这种政策,虽然有极大的隐患,但在其战争中胜多败少地情况下,也获得了降兵降将们的暂时效忠。

这种做法明显的好处是,既为蒙古人增加了相当多的征战兵力,迅速占地扩充实力。也为其取得更多的胜利打下一定的基础。

不言而喻,这种做法一旦在蒙古人势力消竭到一定程度下,那就是他们的灭顶之灾了。

位于邹平城南二十里的集草村、南周村一线,刘大川依据地形在十个小高地上设置了阻击阵地,每个阵地上放了一军步兵、两哨子母炮队,共一千六百余人防守。另外刘大川还留下了五军护卫队,作为救火兵,战斗开始后准备随时投入到吃紧的阵地上去。

已经基本完成的各阵地上都有两条环形地战壕,全都是面对东北方向,相隔约有四丈左右。前一道战壕为步军战士的阵地,后一道战壕则是炮手们的避箭、近战场所。高地顶部,是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三十二架子母炮,子母炮后面堆放着子炮、火药、子窠等作战物资。

但是天亮的时候,每个阻击阵地前,都有数十名木匠、民夫在紧张地用骑钉装配拒马。

已经完成了两道战壕开挖工作的护卫队,也在各军部将的指挥下,按卫夫子卫襄交给他们的图纸将钉好的拒马参差错落地摆在阵前,布成纵深近十丈的拒马阵。然后,护卫队员们又按官长的吩咐,招呼民夫工匠们一起行动,跑到拒马阵更前面的地方,开始散布开尽可能在大面积范围挖掘陷蹄坑,以增加所在阵地的持久性。

有一个在最中间位置阵地上的部将江黑牛,在看到战士们把全部事情都做完后,为了更加保险起见,下令任何人都不准备休息,相度了一下自己这里的两条战壕后,又让大家在两条战壕之间挖出连通的壕沟。

按他的话说,这是在第一道战壕的人损失太多时,可以让第二道战壕内的士兵经过这些通道支援。

人们极努力地工作着,只要没有蒙古鞑子到来的警讯,他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加固防御阵地,以期达到局主(东主)的要求,让鞑子一个都不能从这里跑到根据地去杀害自己的家人,破坏自己得到温饱的安宁生活。

人们谁也不担心会有鞑子兵出其不意地到来,一哨护卫队的硬探骑着马游走于这一大片半山半平原的地面上,一则动杀鞑子的斥候,二则严防大队蒙古人对阻击阵地进行偷袭。

另外,其他一些铁匠、木匠和民夫们,则在阵地的两条战壕间紧张地突击检修、装配、摆放一种简易弩车。这一共上千架破旧的弩车,连同数十万支半大不小的专用箭矢,都是原金国益都府甲杖库里存着的东西,装满了二十多座大库房的。据说,还是数十年前某位金国的益都守臣按大宋甲杖营所遗图纸,征集了数百位高手匠师所造。不知为何,金国的人没用上它们,李蜂头的红袄军也没用上它们,直到这次李擅投降后,安抚使衙门派到益都接收的吏员见了,方将这些物事的存在报到胶西。

正好从两浙路来的卫襄曾在温州“兵器作“做过一任小管事,知道这种弩车制造简单,发射容易。只需用弓状的条木再以动物筋腱为弦用夹板压在两端,就可做成以数张弓组成发射箭枝的弩,固定于车上便成。胶西的库房内有大批从东夏国以物易物换回的筋腱,正好将它们用在这些弩车上。而且,每具弩车上所用的筋腱越多,射出的箭射程也就越远、越是强劲。不过,这种简易的弩车有两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发射箭矢完全依靠那些筋腱的拉伸弹力,射击的准确性也因筋腱的弹力不一,容易发生极大的偏差。但在用于对付不需精准射击的集团冲锋时,却是十分有效的大面积杀敌利器。

沈念宗和张国明得到这个报告时,林强云已经出发去长山县了,他们为了前线的战斗更有胜利的把握,硬是在拒马做出一定的数量后,立即将组织好的募役交到两位工场管事手上,要他们将弩车修理好送到林强云的军中使用。

两位铁工门和木工门的大掌门商量了以后,决定让民夫们将益都的弩车全部运到长山县城,另外派出得力弟子带部分工匠前去,就近完成修理后马上放到阵地上使用。林强云比他们两个人更绝,索性下令组建临时器杖营和临时弩车营,直接让他们到阵地上去完成所有的装配、修复工作。并在工匠、民夫们的强烈要求下,同意他们做完应做的事情后参加阵地上的阻击战。

今天,无论是护卫队的军人,还是工匠与民夫,所有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在拼命,所有人都是汗流浃背地工作。他们要在鞑子兵没来之前,将所有的事做得万无一失,不拼命是不行的。因为局主(东主)飞,大侠说了,只有把这个阻击阵地做成一个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才能挡住凶残恶毒的蒙古兵,才能保证自己的家园免受战乱之苦,才能让自己的家人亲友平平安安地继续过着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丰衣足食生活。

真是老天爷有眼,他大发慈悲地眷顾善良的人们啊,直到天色到了巳时正,全部巩固阵地的事都大致完成,才有旗号兵将硬探的讯号传来:绕道章丘的鞑子已经走出山谷,正下山行动的消息。

“快,全部人都拿好自己的工具,马上回到阵地上各自的战斗位置。”护卫队员们在什长、小队长的叫声中招呼一时不知怎么办好的工匠、民夫,连拉带扯地把昏了头向其他方向跑的人带回阵地。

卷九  第十八章

这一线二十多里的十个阵地在半个时辰之内全都安静了下来,只有弩车旁还有工匠、民夫在忙碌他们的未了的修理、绞拉弩弦、往皮箭兜内装箭。其他的人都隐藏到了战壕里,静静地等待即将来临的大战。

人们将前一个多时辰才送来分发到各自手里的长枪、朴刀放到顺手的地方,以防稍时鞑子兵冲破阵地前的拒马阵时,这些临时的战士没有应手的兵器自卫及与其格斗。

刘大川在每个阵地的结合部空旷处,没按林强云的吩咐只放两架装甲车,而是在每个阵地的山坡前侧边各放了两架。照他的想法,相距两里多的阵地就算留出百余丈的空隙,完全可以对妄想通过阻击线的鞑子兵造成大量的杀伤,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对局主说,蒙古人总共加起来也就只有两三百万人口,仅比山东根据地稍微多了那么一点。真正的蒙古兵,就算他们将所有会骑马的男人都带出来了,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万,只要杀掉大量的蒙古兵,他们就是“花子死了猴,没戏唱了”。我们就以五个汉人拼他鞑子兵一个,还是不会吃亏,我们应该占得到上风。何况,护卫队有威力强大的火药兵器,决不会让鞑子兵占得半点便宜去。

另外十四架装甲车,则还是安排到集草村,到时候还是要集中起相当数量的战车去截断蒙古鞑子后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