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日德青岛战争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日德青岛战争

第10章

书籍名:《日德青岛战争》    作者:侯成业


这说明帽山的传说不是虚构的,它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时光,这个传说被人们淡忘了。

话说这帽山顶上有一座道观,道长是个方士,已经一百五十多岁了,他为了长生不老,每天炼丹不止。他炼丹用的水都是神水,他在道观前的岩石上凿了一眼井专接神水用,他用的石碾的碾盘和石碾子是女娲补天时凿下来的碎石开凿的。所以至今在帽岛上有一口岩石井,在帽岛的南侧水下有一个石碾盘,每当胶州湾落特大潮时,经过那里的渔船如果留心就能看见。这个道长炼丹有方,在他五百岁的时候得道成仙,他能上知几千年和下知几千年的事情。

有一天他对道童说:“你下山去集市的时候,顺便看看沧州府官衙门前的那个母石狮子的眼红了没有?如果红了,你就大喊大水来了,快逃命吧!让百姓们快逃命。”

那知这个道童木讷,当他看见红了一只眼睛的时候他没说,过了几日老道长问他时,他才说已经红了一只眼睛了。老道长一听糟了,忙派出所有的弟子去沧州地界呼喊百姓们逃命,可是已经晚了,整个沧州地震了,海水淹没了整个沧州。有几个道士跑得快,逃往了崂山。因为他们在逃走时,慌乱中忘了带道经,和炼丹的方术,所以崂山的道士至今不长寿,没有超过五百岁的。

那老道长替天行道,爱民如子,上天怜他已经成仙,因此在地震时留下了帽山的山顶和他的那口接神水的岩井。把他用来碾药的石碾子,藏在了急流中的水下。后来玉皇大帝念他的功绩,把他招到了天上,封了个官衔,就是百姓熟知的太上老君。

现在民间传说的:淹了沧州,立了胶州,只留了个沧口,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这些民间传说像是与本书无关,但是冬生他们已经到了这里不得不交代交几句。这样就知道岛上都有什么了,除了那口岩井,还有半亩地的面积,实际上这半亩地的面积沾了那道观的光,要不早就沉到海底去了。

冬生他们爬上岛后,才看清救他们的是个老者。老者带着他们来到低矮的石屋门前轻声呼唤道:“山里妹,山里妹,点上灯。”

在漆黑的屋里听见有人在用火镰打火,一会儿那烧纸燃了起来,豆油灯引燃了。在暗淡的灯光下看不清人的模样,只能模糊地看个轮廓。地上铺着厚厚的海草,一个姑娘端着灯把灯放在墙壁上的灯窝里,那灯显得更加暗淡,幼小的火头像是呼吸的气流都可以把它呼灭似的。

小石屋没有门,是用高梁秆和海草编成的一个很厚的风档子当门。大家进屋后,老人又把风档子当在门口。这时屋里暖和了些,大家都不吱声,悄悄地坐在了海草上。

老人见没人说话,便从墙角把烟袋荷包拿了出来,按了一袋烟在豆油灯上抽着了,然后递给冬生道:“你像个带头的,他们都在看着你,你先抽两口暖和暖和吧!”

冬生抬手托住老者的手,但没接烟袋,说道:“老人家我不会抽烟。”老者一听“嗡”了一声,道:“不要客气,咱们都是穷人,天下穷人是一家。自古道烟火不分家,再说是穷人没有不抽烟的,来,抽一口。”老者怕烟灭了,在嘴上吸燃了递给冬生,冬生只得接过烟袋抽了两口,还没来得及往肺里咽,就呛得吭吭地咳嗽了起来,眼泪都出来了。他把烟袋双手递给了老者,老者接过来道:“听这呛得咳嗽声就知不是个抽烟的。”大家听了都笑了,疤根的几个兄弟说他们抽,老者把烟袋递了过去。

老者见打开了话匣子,从迹象看这帮人不像些歹人,才试探着问:“我看咱们不像是海上的人,不知兄弟们是哪条道上的?”

老者很懂黑道上的话语,他没用你们而是用了“咱们”,这种用词方式就是告诉对方不需要戒备自己,自己以前也在黑道上走过。

疤根听了道:“你老不是外行,我们今夜干的事好说不好听,但我们决不是土匪也不海盗。”

老人笑了,道:“看你们这架式,船都不会使,还能干海盗?一群旱鸭子!”

大伙笑了。冬生见老人心眼不坏,救了他们又这么和气,便道:“我们落难,您老救了我们大伙,这是缘分。刚才这位兄弟说了,我们今夜干的事好说不好听,不好听也得说。”接下来他把抢鸦片的事如此这般地告诉了老者。

老者听完没做声,他两眼一动不动地盯着灯窝中的那盏灯,小石屋内鸦雀无声,只有那幼小的灯光在晃动,仿佛这世界上什么都不存在了。

这时有兄弟把烟袋递给了他,他按上烟沫在油灯上吸燃了,那烟袋锅发出吱吱的响声。沉默了一会,他搕了搕烟袋,咽了口唾沫才说:“干得好!干得好啊!不能叫那些王八羔子安生了。”

经过交谈冬生才知,老者原先住的渔村被德国人修建了码头,他们从此没了立足之地,儿子在反对德国人霸占土地的事件中被德国人开枪打死。他和老伴失去了家园无安身之处只能生活在船上,老伴经不住那风吹雨打死在了船舱中,他也苟延残喘生活及其艰难。往事使他老泪纵横。

老人擦着泪说,只要能搅得那些坏人不得安生,把那些丧尽天良的德国鬼子赶出青岛港去,只要冬生他们不嫌弃,他的这条船可以随便拿去用。

老人沉默了一会,说:“山里妹,还有没有干粮了?”那姑娘提溜起墙角的破篓子摸了摸,回答道:“爷爷,还有几个!”

老人把篓子接了过来从里面拿出几个胡秫面窝头,递给冬生他们,道:“饿了吧?就这些东西了,大家分了垫垫饥吧!”

冬生没去接,他问疤根道:“根弟,还有多少钱?”老者接过话去说:“有钱也没处买,这个荒岛上不住人。岛上也没有水,只有一口石井,井里也不出水,全靠下雨储点水。还有这间小石屋,奇Qīsūu.сom书是渔夫们自发地盖起来的,是为了遇到大风和大潮急流,上岛来躲灾躲难的。我们爷孙俩陆地上没有家,所以就常住到这岛上。大家先吃了吧!等天亮了我收了流网,就送你们上岸。”

冬生只得依从老者。疤根清点完光洋,告诉冬生只够三四天花销的了。冬生拿过光洋塞到老者手中道:“救命之恩终生不忘,我们现在就这些钱了,您老先收下。等我们发了财一定养您的老。”老人笑了,他捋了捋胡须道:“我这把年纪了,过了今天还不知有没有明天?我不放心的是山里妹,我要有个三长两短,你们这些当哥哥的一定要帮帮她。”

老人把山里妹叫到跟前,道:“孩子,你和这些哥哥们结成干兄妹吧!将来以后也好有个依靠,有了这么多的哥哥护着你,别人谁也不敢欺负你。”

疤根和强子异口同声的对冬生道:“生哥,拜了吧!我们正缺个看家的,山里妹给我们看家做饭,我们出去做事就方便了。”

冬生很高兴,见那几个工友也拥和着,便应允了。老者很兴奋,他以草当香,主持了这个特别的仪式:山里妹和冬生等人结为义兄妹,举行完仪式大家更亲近了,都随着山里妹称呼老者为爷爷。

爷爷走出小石屋看了看天空,见是夜阑时分,便道:“天快亮了,咱们拾掇了我送你们上岸。”

小船在晨曦中迎着朝霞,在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向岸边驶去。微淡的霞光映在山里妹的脸上,美白的皮肤透出红晕的色印,显得更加俊秀漂亮。

第七章  为妓女讨说法  乞丐攻打总督府

9

  一日冬生在店铺口前看女人化妆用品,他看中了一枚头饰,想买了送给山里妹,正在挑选。

丽娜和芳芳各自抱了书本从大学里出来慢慢向家里走来,两人见男人在选看头饰有些好奇,不约而同的停下脚步,围在冬生的左右看他手中的头饰。

冬生正在细看,觉得氛围有些改变,他用余光发现自己的后侧两边有两个女学生。马上警惕得意识到是否阿毛或二把头派出辩认他的眼线?他想立刻离开这里,便把头饰还给了店主,低着头急匆匆地离去。

芳芳心想这人好生奇怪,像是在躲着什么?但她马上意识到这是生哥,正欲追赶。丽娜比她枪先了一步,只见丽娜快步超过冬生,大着声音道:“喂!这位先生,我认得你。”

冬生心里一惊,一阵紧张,抬头回顾,没见打手出现。只听着丽娜又道:“你救了我们,还躲着我们,小气鬼。不让我们感谢感谢你呀!”

冬生想起圣功女子中学门前的事,紧张的心情彻底放松了下来。当时他没看清;也没有时间注意她俩的相貌,他想这时看个清楚,仔细认识一下。“你是恩人,得我们看仔细你才是,你倒看起我们来了?”丽娜的刀子嘴不让人,但说出的话让人听了觉得舒服。冬生笑了笑,道:“事情过去了,咱们不提了。我还有事,再见!”说着就要离开。

“先生不急嘛,咱们还没认识哪!”芳芳这时才有了说话的机会,她把手伸向冬生道:“咱们今天就算认识了!”冬生不得不伸出手来,两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丽娜也急忙用右手抓住他俩握在一起的手道:“还有我呢!”一时只想去握手,夹着的书本哗啦一声掉在地上,也顾不得拾起来。

三人顺着人行道无目标地走了一会,冬生怕遇到阿毛的人或二把头的人遭到袭击,连累芳芳和丽娜。便声称确实有事,兄弟们在等着自己,要再见分手。芳芳见三人在一起,自己的情感没机会表达,只有作罢。分手时芳芳请冬生吃饭,他们约好礼拜天做完礼拜,到“春和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