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草原帝国(草原帝国史)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草原帝国(草原帝国史)

第27章

书籍名:《草原帝国(草原帝国史)》    作者:[法]勒内·格鲁塞


当时蒙古人未能占领的城市,除了北京之外,还有河北的正定和大名等重镇。  

公元1212年,在这三路大军进攻结束之后,成吉思汗将全部军队集合到了北京城外,以便最终夺取金国的首都,即使不能攻下城池,也要将其严密封锁。就在此时,金国朝廷内部发生了宫廷政变,朝野上下大乱。国王永济被他手下的一个名叫胡沙虎的军官杀死,政变发动者另立永济的侄子吾睹补(金宣宗完颜)为皇帝。没想到这个新皇帝和他的前任一样平庸无能,向成吉思汗求和。尽管手下将领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出战,但成吉思汗做事一向小心谨慎,他认为围城的准备做得还不够充分,于是便暂时接受了吾睹补讲和的要求。作为讲和的条件,金国人送来了大批的珍贵物品,包括黄金、丝绸、马匹三千,还有青年男女(其中包括送给成吉思汗的女真公主)。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收下了这些珍贵的物品后,经张家口踏上了返回蒙古的大路。  

蒙古人刚刚离开,金国皇帝吾睹补仍然觉得呆在北京十分危险,于是便舍弃了北京,将新都定在了河南开封府。吾睹补的这一做法说明他对成吉思汗根本就不信任,而成吉思汗则认为他的流亡无异于宣布了一场新战争的开始。成吉思汗利用这件事,撕毁了同金国朝廷的休战和约。他再一次率兵侵入河北,又一次包围了北京。在北京与河间府之间的霸州,金国的援军和粮饷遇到了蒙古军队的截击。北京城的守将完颜承晖在失望中刎颈自杀。公元1215年,蒙古人终于进入了北京,这些在草原上过惯了游牧生活的人,面对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城市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除了烧杀和毁灭,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要利用这个大城市来巩固他们的政权,从而进行扩张。他们大肆屠杀居民、抢掠财物,并烧毁了宫殿。蒙古人在北京城内的破坏整整延续了一个多月,在这一个月里发生的事情令那些人文地理学专家们很感兴趣。这些草原上的人没有经过任何过渡便占有了这片古老文明国家的土地,因此他们常常会感到万分麻烦。他们所做出的烧毁和屠杀等野蛮行为,并不全是出于疯狂。我们知道,至少那些蒙古首领是忠实于扎撒黑的,因此他们并不进行这样的掠夺。失吉忽秃将军就拒绝接受任何从金国宝库中取来的东西。甚至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史料中,我们也丝毫没有看到这些人表现出的坏人的一面,因为扎撒黑要求他们做光荣和正直的人。然而,对文明的破坏确实是他们一手造成的,因为这时候的蒙古人已经明显地落后于他们以前的游牧部落,特别是远远落后于公元10世纪时的契丹人和公元12世纪时的女真人。至少当时那些人只屠杀了很少的一部分人便完成了对前一朝代的继承,因为他们的“扎撒黑”要求他们遵守秩序。进入京城的蒙古人做出如此巨大的破坏,仅仅是因为他们还处于野蛮人的时代,他们是匈奴人、柔然人、突厥人与回纥人等众所周知的野蛮人的代表。  

成吉思汗在内心深处也是相当矛盾的,一方面他有着最坚定的意志,并用最严格的法规来约束自己和自己的亲信,使他的政府看上去十分贤明并且充满道义;另一方面,他的臣民实际刚刚脱离了原始社会的野蛮,骨子里充满了暴力,只会从表面上去降服敌人。这是一个对生命毫不珍惜的民族,他们完全不懂得去利用那些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他们只想杀掉所有他们认为是敌人的人。长期游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定居者的生活方式、城市居住的条件以及农业文化等草原所不具备的一切,统统一无所知。一方面有统治者的贤明与自我克制,另一方面有从祖先身上继承下来的恶习,就连拉施特·哀丁及《元史》的编纂者们也对这种充满矛盾的统一体倍感惊奇。  

攻占北京之后,成吉思汗从俘虏以及蒙古国的联盟者中间,寻觅到一个名叫耶律楚材的契丹王子,他“高大的身材,美丽的胡须,超人的智慧和宏亮的声音”无不令成吉思汗喜爱,于是成吉思汗便任命他为自己的军师。就像当初任用回纥大臣塔塔统阿一样,成吉思汗若想成为亚洲的新主人,就不能没有一个军师。当时,成吉思汗族人根本理解不了汉人传授的汉族文化,而耶律楚材是一个汉化了的突厥-蒙古人,在这种时候选他这样的人做军师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耶律楚材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同时具有政治家的品质,他把平原地区定居者的文明、行政与政治生活向成吉思汗及其继承人窝阔台进行传授,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金国虽然还没有灭亡,但领土已经变得很小了,只剩下新首都开封府周围,再加上河南与山西的几个地方。公元1216年,蒙古将领三木哈拔都占领了陕西与河南之间、黄河谷地的重镇潼关,将陕西与河南两省隔断。但占领后不久,又被金国人收复了。后来,由于成吉思汗专心处理突厥斯坦事件,对于金人的战争并未给予太多的关注,致使金国利用这个机会,将失去的大部分土地又抢了回去,只有北京还掌握在蒙古人的手中。  

成吉思汗

征服中国北部  (4)

最后,成吉思汗将目光转向了西方,他把同金国人之间的战争全部交给了手下最优秀的部将之一木华黎。木华黎手中的兵力相对较少,只相当于一个蒙古正规军的一半,包括2.3万蒙古兵与几乎相同人数的土著兵,但他坚定的信心与成功的战略战术,最终使得他大获全胜。经过公元1217~1223年之间连续七年的战争之后,他终于将金国的领土范围缩小到了河南境内。公元1217年,木华黎攻占了河北南部的大名,这个地区过去连成吉思汗本人都未能拿下。公元1218年,他又从金国人手中夺下了山西的首府平阳;公元1220年,他攻克了山东首府济南,其部下还攻克了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彰德;公元1221年,他从金人手中夺走了陕西北部的保安与麟州等几个城市;公元1222年,陕西古都、渭水以南的长安,也落入了他的手中;公元1223年,木华黎终于从金人手中夺下了曾被金人收复的重镇、山西西南角黄河转弯处的河中(现在的蒲州)。由于连年征战,精疲力竭的他突然与世长辞。结果河中很快便再次被金人收复。由于河中地区人口过剩,天险丛立,双方斗争最终转入了僵持阶段,城池长期被围困。经过多次战役的摸索总结,蒙古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全新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攻城的重要性,并将归降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以及汉族人全部编入了自己的部队。  

蒙古人征服哈喇契丹帝国(西辽)  

就在成吉思汗雄心勃勃地征服华北时,他曾经的仇敌、乃蛮部落最后一个国王的儿子屈出律,在中亚细亚也建立了一个帝国,即哈喇契丹古儿罕帝国。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个国家的历史,哈喇契丹古儿罕帝国是华北的契丹人的一个分支(这种契丹人历史上被称作哈喇契丹或黑契丹)在伊犁河、楚河、塔拉河流域及喀什噶尔建立起来的一个国家。实际上,这是一个具有蒙古血统和中国文化背景的民族,他们对那些宗教上是伊斯兰教,种族上是突厥人的地区居民进行统治。哈喇契丹的国都建在伊塞克湖西楚河上游的八剌沙衮,他们称自己为“世界的汗王”,突厥帝号为“古儿罕”。他们的臣仆包括,东方的回纥人,属突厥民族,信仰佛教与景教,生活在古城、吐鲁番、哈喇沙尔及库车一带;北方的葛逻禄人,也是突厥人的一个分支,其中一部分人信仰景教,居住在伊犁河下游;西南面的花剌子模国的沙王们(后来被称作苏丹,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简单讲述了他们的历史),他们是突厥族的穆斯林,当时统治着阿姆河流域与伊朗东部。到古儿罕耶律直鲁古统治时代(公元1178~1211年),哈喇契丹帝国已经衰落了。耶律直鲁古作为一国之君并不缺乏毅力与勇气,但他的性格使他更愿意一生与娱乐和狩猎为伴,因此在国之将亡的危急时刻他并没有力挽狂澜,而是让帝国自行瓦解。公元1209年,回纥王亦都护·巴儿术将古儿罕派驻于回纥国的吐鲁番代表沙乌康处死,并拒绝承认古儿罕的宗主权,主动向成吉思汗称臣。事实上成吉思汗对回纥人一直都比较友好,他甚至将自己的女儿也立安敦别乞嫁给了回纥人的亦都护。巴儿术的这一举动使原为哈喇契丹占领的东北地区变成了蒙古人的属地。公元1211年,统治着伊犁河下游地区(首都在海押立)的葛逻禄部王子阿思兰与统治着伊犁上游地区的突厥族冒险家不匝儿也共同背叛了哈喇契丹,向成吉思汗称臣。这就是一个统一的蒙古帝国对生活在戈壁与巴尔什湖附近的突厥小王子们的强大吸引。但是,最终消灭哈喇契丹的并不是成吉思汗,而正是他的敌人——乃蛮部最后一个王塔阳的儿子屈出律。  

成吉思汗胜利后,将屈出律从他父亲的领土阿尔泰山区赶了出去。屈出律的父亲死了,他的臣民也备受蹂躏,为了寻找出路,他到了东突厥斯坦,和他从前的联盟者蔑儿乞部的残兵败将们又走到了一起。当初蔑儿乞部的残兵败将企图定居在回纥境内,却被当时的亦都护巴儿术驱逐出境。当屈出律来到这里时,古儿罕直鲁古早就成了亦都护。古儿罕直鲁古亲自在八剌沙衮迎接了他,不但对他充分信任,还在公元1208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