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猎杀“中国龙”?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猎杀“中国龙”?

第20章

书籍名:《猎杀“中国龙”?》    作者:江涌


而信用评级则是债券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石,债券的发行和交易完全依赖信用评级,交易利率费用也由信用级别的高低所决定,而债券的价格走势又与股票等其他证券价格的走势密切相关。实际上,信用评级掌握着发债企业的生杀大权和债券发行交易的定价权,是控制资本市场走向的制高点,与国家的金融主权息息相关。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一旦控制了中国评级业,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就必须依赖美国评级机构。这势必严重侵蚀中国通过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直接威胁中国经济安全  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控制中国评级业,除了追求商业利益外,他们代表的是美国国家利益,将使中国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随着债务工具品种的增多,中国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美国这一比例达到70%)。也就是说,整个债券市场对信用评级的依赖程度会日益增加,信用评级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债券市场,乃至整个资本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经济金融状况直接受资本市场走势的影响。美国评级机构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控制,就有能力影响中国的宏观经济,甚至扰乱中国的经济秩序。

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已经通过操纵香港金融市场,逐渐强化对中国大陆的影响。美国评级机构通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中国外币主权以及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评级,每次评级都会引起香港股市的震荡。鉴于美国评级机构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与日俱增,2002年7月,香港交易所与标普签署合作协议,创立一系列以香港联交所上市股份为成分股的新指数系列。有专家认为,这是香港以金融主权出让,换取美国评级机构“口下留情”,这种做法在当今国际上实属罕见。

严重威胁中国技术信息安全  信用评级需要掌握债务人的经营环境、市场竞争、核心技术、内部治理、发展战略以及财务状况等全面信息。美国评级机构控制中国信用评级业,将严重威胁中国的技术信息安全,进而危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企业、银行、甚至政府的融资都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本市场。目前美国评级机构在中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参与包括具有政府和军工背景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评级。美国评级机构很快就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各大骨干企业、主要金融机构、各个行业、各地政府乃至国家较为全面的经济和技术信息,掌握中国技术发展动态和各种重大商业机密。在目前军民技术结合日益紧密、中国军工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环境下,即使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外资机构通过对外围企业或相关民用技术的了解,仍可以掌握中国军工企业的技术状况。事实上,美国评级机构早就借助在香港的子公司和影响力,对中国经济金融领域进行渗透,获取中国政府与中资企业(包括国防工业或与国防有关的企业)的全面信息。

中国的经济和技术信息,甚至一些国防技术信息在美国人面前暴露无遗,不但危及中国国家整体竞争力,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位置,还将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有意压低中国主权与企业评级,增加中国海外融资成本  三大评级机构长期以来坚持以美国的价值观来审视亚洲文化与市场环境,以至于他们对亚洲进行评级时总是“另眼相看”,对中国则更是“特别关注”。直至2004年前,标普依然宣布维持其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10年不变的BBB级。由于一国机构、企业评级不得超过该国主权评级,因此中国的企业、机构普遍是不值得信任的BBB级以下的“投机级”。2004年迫于中国的压力,标普将中国的主权评级调升到BBB+,2005年调为A-;2006年再调为A。中国经济在全球遭遇经济寒冬时,算是为数极少的“阳光地带”,但是所获得的评级,不仅与美国,而且与众多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我国的主权信用级别被人为压低,不但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国际形象,还导致我国政府、特别是企业海外融资的成本大大增加。

引导中国经济决策,危及中国发展战略  中国银行业通过海外上市寻求国际化本身就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话题。2003年底,正值中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际,标普将中国13家商业银行的信用级别都评为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垃圾等级”。有意思的是:他们一方面将中国金融机构定为“垃圾等级”,另一方面高调肯定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化的努力,显然在示意,只要积极参与国际化,引进海外投资者,就能获得更高评级。中国金融机构为了国际化,纷纷股改上市、走向国际,引进境外投资者。同时美国评级机构又高调肯定境外投资者参股中国银行,使其在与中国商业银行谈判时得以压低价格,为国际垄断资本攫取我国的国有资产助一臂之力。

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的公开发行价格是每股2.35港元,而此前出售给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的价格仅为每股1.19元。据有关专家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美元,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银行业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元。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目前国内政界、学界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的银行被贱卖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但对美国评级机构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却依然没有充分的认识。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美国评级机构垄断了中国评级业,中国就完全丧失了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取得话语权的可能。在复杂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美国人控制的金融服务体系不但不会为中国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任何保障,还将使中国面临各种难以预知的巨大风险。

世纪金融大危机,使三大评级公司尤其是标普和穆迪的垄断与危害,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信用评级看成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行业,扮演着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角色,涉及国家主权,关系一国经济、金融与信息安全。欧盟早就对美国的评级机构存有不满,此次危机给欧盟一个极好的机遇。根据欧盟委员会的建议,今后在欧盟境内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向欧洲证券管理委员会统一登记注册,以获得经营许可,并由各成员国证券主管部门负责监管,从而结束了信用评级机构长期游离于欧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局面。

中国应当积极呼应欧盟的义举,积极发展民族评级业,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与经济安全。首先,此次金融危机再次清晰展示,“美国制造”神化破灭,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独立、公正、客观与科学是彻头彻尾的伪善;使世人进一步认清三大评级公司的特权以及协助美国搞强权的实质,消除对三大评级公司的迷信与盲目追捧。其次,中国信用评级业多头监管,有利都趋之若鹜,有责则相互推诿。因此,应尽快统一对信用评级业的监管,加强对在华活动的三大评级公司的监管、监督,包括媒体监督与其他社会监督,减少直至消除对三大评级机构的依赖。最后整合评级市场(机构多、经营乱),肃清假冒中资机构(名义中资,实际外资),促进本土评级公司的发展。在中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有理由、有能力扶植本土评级公司、民族评级机构的发展。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当中国的“账房先生”

伍  

当三匹狼和一头羊坐到一张餐桌前,决定要吃什么的时候,无论他们投票与否,结果早就注定。如今,坐到中国餐桌前的是四匹狼,中国的羔羊如何结局?

金融信息:被安全遗忘的角落

2007年8月28日,中央领导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关注世界金融形势和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这是继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高层将视角再次聚焦于金融领域。高层聚焦金融风险,并非偶然。除了美国冷不丁闹了个次贷危机掀起国际金融一阵恐慌外,大凡稍有理性的人士,都会对中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所累积的风险惴惴不安。不安的不只是一般市场风险,更是监管者对这些风险的判断以及应对措施,方寸正乱,这是一个普通投资者都能感觉到的——中国的金融风险与报道的金融改革成绩一样不断攀升。

关于中国现在的金融风险,一般都关注金融市场的风险,却普遍忽略了另类金融风险,即不当开放带来的金融信息风险。信息是信息时代的关键要素,金融信息是金融市场的稀缺资源。一个有效的金融信息,足可令金融市场“潮起潮落”,相关财富转瞬间即实现重新分配。因此,有效金融信息不仅是金融监管当局、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一般要素资源,而且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的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