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萨特:荒谬人格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萨特:荒谬人格

第2章

书籍名:《萨特:荒谬人格》    作者:萨特


又怎样通过这种进入来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呢?

--  9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zhengshishengmingzhongdexuwu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自己.  真正对人类构成深刻威胁的,既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环境污染或能源危机,而是人自己的精神危机.一种普遍的生命无意义感、空虚感像吸毒和爱滋病一样蔓延,人们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或者越来越沉迷于酒、色、财、赌以逃避自我,或者是“睡也无聊,醒也无聊”

        ,痛苦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社会历史的进步,人

--  10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5

        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较之过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人享受着祖辈们难以想象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比祖辈们更多地抱怨生活的痛苦,不是由于生活的路上艰难险阻太多而痛苦,而是由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痛苦.“茫茫大地与天齐,无限行程望欲迷”

        ,很多人甚至望都懒得望一下,更不知道自己究竟从何处来,要向何处去.世界失去了意义,生活失去了目标,仿佛突然掉进了虚无的空洞,无边的虚无包围着人们.根据德国心理学家维克多.  弗兰克于1985年提供的数据,在美国大学生中,自杀已成为第二大死因,位居交通事故之后.  同时,自杀未遂的人较过去增长了15倍.  在爱达荷州立大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杀未遂者自杀动机是:有85%的学生是由于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有93%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他们经济状况良好,家庭关系和睦,学习成绩也令人满意.  显然,是意义失落的空虚感迫使他们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弗兰克《无意义生活之痛苦》第6页,三联书店191年)

        我们生命的存在被虚无纠缠着,虚无感随时都在造成人的痛苦,威胁着人的生命,那么,你还能说“存在与虚无”是一个抽象的、不切实际的哲学问题吗?你还能说虚无与你自己的实际生活无关吗?

        一、初识虚无

        萨特在童年时代,就以一个孩子的独特感受与虚无遭遇了.

--  11

        6萨特:荒谬人格

        萨特的父亲让.  巴蒂斯特是一位海军军官,他之所以去当海军,据萨特回忆说,主要是为了去看大海,因而才动了报考海军军官学校的念头.  后来由于染上了热病而变得体弱而极其瘦削.  他与萨特的母亲安妮.  玛丽.  施韦泽——萨特说她是一位“身材高大、孤独可怜的姑娘”——结婚后三年就去世了.  那是1907年,萨特出世才刚刚两岁.  过度的疲劳和不尽的焦虑使萨特的母亲憔悴不堪,萨特也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照料而患了肠炎,奄奄一息,此后身体一直不好.由于既无财产又无职业,这一年,母亲带着萨特投靠外公外婆.“让.  巴蒂斯特的去世在我的一生中是件大事,它使我母亲重入牢笼,却使我得到了自由.”萨特相信“天下没有慈父——这简直是一条规律”

        ,他后来在将近60岁时不无诙谐地回忆说,“如果我父亲那时不死,我就要长期受他压迫,他不把我压垮那才算怪.  幸亏他寿数不济,年纪轻轻就归了西.  我一个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纵情玩耍,我恨那些一辈子都欺压孩子的父亲们.  我把一个没来得及做我父亲的年轻人甩在了身后,照我现在的年纪来算,他也许只能做我的儿子.  祸耶?福耶?我倒乐于接受一位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的看法:我摆脱了‘超我’的束缚.”

        (《萨特自述》第7—8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死本身并未给他留下什么印象,因为父亲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此外便什么也不是,甚至连忘掉父亲的必要都没有.“没有人告诉我他是否爱我,”萨特说,“是否抱过我,是否曾用他那双清澈的眼睛注视过他的儿子——在照片上,他的眼睛已经被蛀虫蛀蚀了.  我对他谈不上什么

--  12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7

        爱.  那位父亲连个影子都不是,根本不值一提.“

        (同上,第9页)

        虽说父亲连影子都不是,但他的死毕竟还是留下了一点影子,那就是父亲的照片和父亲的书.  照片上是一个脑袋圆圆的低级军官,留着浓密的胡子;书中的页边空白处,还有潦草的字迹——这些都曾经是生命的标记,而在萨特懂事的时候却已经成了死亡的标记.  父亲留给萨特的,是一片真正的空虚.外祖父查尔斯对萨特宠爱有加,甚至有一种难以理喻的崇拜心理,他经常抚摸着小萨特的头,用亲切而颤抖的声音叫着“小东西”。

        萨特不懂外祖父这种巨大的热情到底是发自内心还是有所矫饰,他根据自己的“天下无慈父规律”认定,如果自己是查尔斯的儿子,那么无疑查尔斯会来压迫自己的,但幸运的是自己不是他的儿子,而且,自己出现在查尔斯漫长生命的末尾,所以外祖父就把小萨特视作生命的一个“奇迹”

        ,一种上帝的恩赐,一种不图回报但随时都可以收回的赠予.查尔斯看到了自己的死亡,他拼命与死亡的痛苦作斗争,聪明而又稚气的小萨特则正是查尔斯思考生生死死的自然之道的一面镜子:他代表着查尔斯曾经有过的无限生机,同时又映照着查尔斯现时的临近死亡的迟暮的苍凉.外祖父是一个大学教师,往往纵情于山水,为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的诗情画意而兴奋不已.  他爱看小萨特在他身边蹦蹦跳跳,力图在小萨特又似幼稚、又似睿智的话语中寻找智慧.  小萨特曾经嘲笑过外祖父的这种愚蠢做法,但他很快就为自己的童言无忌而后悔了,因为他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死亡的行进方式,其中包含着一个老人的痛苦挣扎与无可奈

--  13

        8萨特:荒谬人格

        何.如果说查尔斯对小萨特的过分宠爱代表了临近死亡的祖辈们对孩子的普遍心态的话,那么小萨特对大人们的装巧弄乖则显示了聪明的儿童与生俱来的心机.  他装着很情愿的样子让母亲刷牙、洗脸、往鼻子里滴药水;装作很用心地在教堂作礼拜,而心里却在想着恶作剧的游戏;与外祖父配合默契地在照像机镜头前装模作样,做出各种亲热无比、惊喜若狂的样子.  小萨特非常自觉地在大人面前扮演角色,而且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成功颇为自得.当然,小萨特再聪明,也有表演过火的时候.  直到晚年,萨特都还记得他九岁时的一次演出,和十岁时的一次心理测验.那次演出的是一个爱国戏,是外祖父为了不使被大雨封在旅馆里的十个孩子太闷而编导的.  在戏中,萨特并不是主角.  主角是一个粗暴而善良的老人,由其中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担任.  但小萨特为了引起观看演出的父母们的注意,演得十分卖力,企图把所有的目光都引向自己.  但喝彩声都倒向了演主角的孩子,因为他不那么做作.  演出结束了,意识到失败的小萨特一把扯下了主角戴的假胡子,手舞足蹈地在人们面前跳来跳去,以为自己很迷人.  但他这次的表演更加过火,因而也造成了更大的难堪.另一次是大人们作的心理测验.  萨特母亲的朋友带来一套心理测验题,她对小萨特的聪明和早熟十分佩服.有一次,萨特趁她在场的时候故意向母亲要求读《包法利夫人》,使得母亲假愁真骄傲地说,“如果我的小宝贝儿在这样的年纪上就

--  14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9

        读那种书,长大了可怎么办呢?“萨特立即回答说:”我要像他们那样生活.“

        这使母亲在她的朋友面前大为露脸,那位朋友从此对萨特的天才深信不疑.  萨特决心利用这次测验进一步加深她的印象.  当萨特发现大人们在互相交换愉快的目光的时候,一下子便来了勇气,他努力使自己作出超出自己年龄的答案.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显示自己的机会,有一道题是:“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萨特毫不迟疑地写上了自己的答案:“当一个战士为死者报仇.”

        当时正是战争期间,但萨特并不知道他要讨好的这两位夫人都没有任何亲人在前线.  他写完答案后兴奋不已,立即跳下椅子,把答案拿给大人看.与萨特期望的效果相反,两位夫人脸上都立刻撅起嘴,现出古怪的表情,母亲的脸色变得通红.  母亲的朋友把萨特的答案还给萨特说:“你知道,亲爱的,只有当你说的都是真心话时,我们才觉得有趣.”……每当这种时候,小萨特就发现他家的朋友们用一种担心和窘迫的表情望着他,而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也非常虚假.  这类记忆使萨特对人生的“作戏感”有了深刻的理解,他并不把小孩的表演只看成一种童蒙未开的幼稚,他到死都认为,人生就是一种“自欺”

        ,而自欺的根源就在于人生的虚无.

        二、虚无与“无常鬼”

        什么是虚无呢?严格地说,虚无什么也不是,因为虚无就是什么也没有.  我们不能像思考实有的东西一样来思考虚无,虚无是实有的对立面,其性质与任何“有”完全不同,但

--  15

        01萨特:荒谬人格

        没有“无”也就没有“有”

        ,没有“虚无”也就没有无所谓“存在”

        ,逻辑上“有”就是靠“无”才能加以定义,虚无不在别处,就在存在内部.但在西方几千年的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一种物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一方面只局限于思考“有”

        ,把“存在”只当成各种不同的“存在物”来看待,另一方面是见物不见人,把物当成与人无关的独立客体来思考.  尽管在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口号,尽管西方思想中一直有与“科学主义”思想相抗衡的“人文主义”思想,但其对人的认识总的说来是只知其“有”未知其“无”

        、把人当成一种特殊的“物”来对待的物化思维占了主导地位.  人们批判的文本形而上学,其要害就是这种物化思维.物化思维的不断发展,必然地导致了作为西方精神支柱和价值源泉的基督教信仰的解体,导致传统价值体系的解体.“上帝死了”

        ,尼采说,上帝是“我们自己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