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贾宝玉新传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贾宝玉新传

第247章

书籍名:《贾宝玉新传》    作者:空空道人




的确,这个时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作战的最佳时机。

……………………

“豪格这个混蛋在搞什么鬼……”德州城下的明军大营中,庄子固颇有些紧张地盯着德州城:“他不会真的是准备往南吧……”

说起来,明军选择在这个时候展开攻击虽然有些出乎清军的意外,但同样并非明军的本意。按照王燃等人制订的方略,庄子固五万先头部队抢先一步陈兵德州城下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济南大捷的声势,进一步加剧清军内部的压力,促进他们的分化。至于攻城,即便是在等到与王燃的大部人马会回后也不会急于展开,肯定是先围它一段时间,以守代攻、消耗消耗清军的实力与锐气再说。

但庄子固于此刻发动的攻击却也是无可奈啊……明军制订的这个南北两路分进夹击的计划看似完美,其实却也有“Bug”在内。

南面的李黄兵团虽然同样号称二十万之众,但总体战斗力却是一般,李岩、黄得功的旧部加起来也就是八万,还要留一部分驻守金陵。以防其它势力的窥测,除去他们抽调出来的五万精兵外,其余十五万兵马士气虽然高昂,但却并非能打恶仗之主……这也是王燃设定南路军马以守为主地原因所在。如果南路这二十万兵马都有李黄旧部的实力,在拿下济南之后,肯定是趁势北上。将禹城、平原等诸中小城镇全部拿下,把清军的机动空间压到最小。

明军制定的这个两路夹击计划其实是建立在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之上。那就是即便是身后突然出现了二十万兵马,清军依然会选择北上。

而这个猜想其实也就是整个计划的一个软肋……如果清军面对此两路夹击之势,首先选择了全军南下,全力对付李黄兵团。则很有可能在北路明军尚未完成总体部署之时,将李黄兵团击溃。破了明军设下地这个局。如果清军再狠一些,趁势南下直取金陵,战争的主动权就可能易手!

不过话说回来,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双方博弈地过程。王燃做出这个决定自也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思考。从清军的核心目标、豪格等人的性格等等方面做出了综合考量。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兵力不够用,否则哪还用“赌”?

当然,自家人知自家事,王燃针对这一“bug”也做了一些安排……李黄兵团依托坚城固守是其一,而庄子固五万兵马脱离大部分先行突进到德州城下,在很大程度上也有牵制清军、以防他们南下的目的。

这也正是庄子固发动攻城战的原因所在。为保万一,庄子固选择了一边派人核实消息、一边抽调兵马发动攻击的做法!

虽然明知以弱势兵力发动攻城会造成己方不小的伤亡,但这场两路夹击战关系太大,可谓是成败在此一战,而计划地实施又是环环相扣,庄子固不得不硬顶上去。

……………………

“庄子固这个混蛋在搞什么鬼!”外面喊杀声一波强似一波,德州城内的清军大营中,豪格一脸的愤怒:“现在攻城是什么意思?……难道他以为就凭他那五万人马就能打下我的德州城?”

庄子固紧张,豪格同样郁闷非常。

不管是豪格还是何洛会、龚鼎孽诸人都没有料到庄子固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攻击。在他们看来,自己不主动出城攻击就不错了,明军的攻击怎么样也要等到后续大部队跟进以后再说。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清军虽然没有松懈对城下明军的防范,但主要精力却都放在了内部地整合上。

说起来也许是因为太看重这场决战,不论是王燃还是庄子固等人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是相当紧张,力求不出任何纰漏。而实际上,豪格等人根本就没想过要南下,对自身实力无原则的信任使得豪格的目标直到现在还依旧确定在“北进北京城、消灭北伐军”上面。便是提出这一“疑兵之计”的龚鼎孽也没有想到庄子固突然发动攻击的真正原因。一种不经意的巧合遮住了所有人的眼睛……庄子固发动攻击之时正巧赶上了清军内乱。

“明军分明就是想浑水摸鱼!”何洛会说道:“他们肯定知道自己不可能拿下德州,如此作为不过是想策应那些叛军,把我们内部搅乱,让我们顾不上他们!”

豪格采纳了龚鼎孽的建议,对十余万伪军采取了分离处置之策,调八万余伪军离开德州城,然后吃掉剩余的三万伪军精锐。

以近二十万的兵马对付三万人……你再精锐也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全数战死,要么乖乖缴械投降、任由处置……可就在豪格调集重兵将之包围、逼迫他们缴械投降之时,庄子固毫无预兆、毫不合理的做法打乱了这一进程。

明军的攻击突然而又猛烈,城上的清军猝不及防之下连连告急,豪格一时之间又搞不清明军的意图,不敢掉以轻心,只好暂时放松对伪军的包围,抽调人手布防。

那三万伪军既然被挑为精锐,自然有两把刷子。城外炮声隆隆,杀声震天,明军独有的战车火炮声及火铳声极好分辨,三万伪军当机立断,发一声喊,顺着清军的退势齐齐向外突围……意图很明显,竟是要冲出城外与明军会合。

第七卷  满江红  第二十六章  YY之王

  4

城外炮声震天、城内杀声阵阵,庄子固原本颇有些“自杀式”攻击的行动机缘巧合下竟演变成了一场内外夹击。

庄子固兵团五万人马的战斗力自不用说,属于王燃手下的王牌军,同等兵力下较之清军最剽悍的八旗子弟更胜一筹,其装备不用说在中国,便是放眼当时整个世界也难找敌手,再加上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当初在东瀛的“特训”也不是白给的……因此虽只有五万人,攻城之战却打得有声有色。

而那三万伪军同样不含糊,绝境之下、希望之前也迸发出了超强的战斗力……从豪格强横的口气中完全可以判断出清军要将这支队伍完全掌握在手中的意图,“完全掌控”说白了就是打乱编入八旗之中。这对于普通兵士可能还没有大问题,可对于伪军的将官们则明显意义不同!“完全掌控”面前,原本的将军别说是兵权尽失,能留下一条命就不错了!这不由这些墙头草们不下死力力拼……当然,这也不能怪豪格沉不住气,时间紧迫,哪有时间再玩那些花活?

城外明军与城内伪军虽然加起来人数只有八万,尚不到清军的一半,但由于打了个清军措手不及,在态势上又形成了守城都最为害怕的里应外合之势,饶是豪格久历阵仗、清军入经沙场,一时间也被搞的焦头烂额。

至混战开始,清军的指挥调度便明显不畅。庄子固的炮击持续而又凶猛,没有承受过类似打击的满清部队乱成一团、损失惨重。

三万伪军地突围行动也同样进展顺利,只用了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便突破了留守清军的包围。并向前推进到了距北城门不足五里的地界。而豪格不得不动用了自己的亲卫队加以阻击,这部人马原本是清军手中的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

事后曾有人对这一战事进行过沙盘复现,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城内、城外的两支部队能够在后续地作战中继续保持这种难得的“默契”,拿下德州城的可能性高达百分之四十六……这个比率对于兵力处于弱势的攻城部队而言确实是相当高,这原本是不可能完成地任务。

只不过这个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还是没能完成。除去内、外两军兵力处于弱势等客观外,更重要的是这种里应外合之势只是巧合。并非是两军事先预谋而得……内外两军中,伪军只是知道城外明军发动了攻击,至于详情一概不知,而庄子固对城内发生的变故则是一无所知。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城内的某些异常反应……因而双方欠缺必要的“默契。”

说起来,豪格也确实够老道。他发动地此次“消除内乱”之举确立了狠、快的原则,防得就是伪军与城外联系。

如果当时庄子固能够事先获知伪军的这一举动,他的选择肯定会是在第一波次的炮击过后便命令攻城……一个从外攻城、一个从内攻城,这才是真正的内外夹击……而事实上。庄子固为保持军队地战斗力,进行了三个波次的预先火力打击,这便给豪格留下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机会。

豪格五千近卫队拼死抗击,连续三次顶住了三万伪军从内打破北门的企图,而豪格亦不愧是沙场老将,敏锐地把握住了城外、城内的这丝不协调。抓住这个时机调动人手实现了对三万伪军的再一次合围。

等庄子固完成预先炮火、发动攻击之时,却是为时已晚……不谈庄子固为保证自己的实力,本身的攻击就带有浓厚的“雷声大、雨点小”之意,便是全部压上,在豪格已经理顺指挥关系的前提下也很难获得很大成果。

豪格一面派部防卫庄子固的进攻,另一面展开了对伪军的剿杀。外无援军,三万伪军全军覆没,除少数几十人趁乱逃出生天外,其余全部被杀。三万伪军原本有近万的降军,可豪格由气带恨,再加上为从根本上防止此类情况的再次发生,根本不管这些伪军是打是降,一率诛杀。

“这个丧心病狂的家伙!”庄子固恨恨地捶在了桌子上。德州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庄子固便从逃出来的内线嘴里得知了事情的大概。

庄子固久历阵仗,自不会对自己失去一个“可能”取得更大战果的机会而感到太多的惋惜……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谁也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用燕山的话来说便是“就是天大人在此,怕也料不到城内发生的事情……”

应该说,庄子固当时的选择是非常合适并稳妥的……攻击力度和攻击策略的选择,不仅可以起到干扰清军决策的作用,还可以试探出清军城防的真正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