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19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②  霍尔堡  (Holberg,1684—1754),丹麦诗人和喜剧作家。



-----------------------------------------------

6  8

全  书  序  论

倾向,特别是从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的见解和学说发展出  来的。就它的许多方面中的一方面来说,“滑稽”说的更深的  根源是菲希特  ①  的哲学,即菲希特哲学中关于艺术的一些原  则。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和谢林一样,都是从菲希特的观  点出发,谢林完全超越了这个观点,而许莱格尔则始而按照  自己的方式去发扬它,终于脱离了它。关于菲希特的学说和  “滑稽”说的一个倾向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在这里只须指出  这一点:菲希特把“自我”——  当然只是完全抽象的形式的  “自我”——  看作一切知识、一切理性和一切认识的绝对原则。

      其次,由于这一点,这种“自我”在本身上是很单纯的;  从一方面看,每个特性,每个属性,每个内容在这种  “自  我”里都被否定了,因为一切积极的内容都掩没到这种抽象  的自由和统一里而被消灭了;从另一方面看,每个对于“自  我”有意义的内容都只有通过“自我”才得到它的地位和承  认。凡是存在的东西都只有通过“自我”才存任;凡是通过  “自我”而存在的东西,“自我”也可以把它消灭掉。如果我  们停留在这种由抽象“自我”的绝对性所产生的一些空洞的  形式上,世间就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在·自·为的,可以看作本身  有价值的了,一切东西都只能看作由“自我”的主观性的产  品了。既然如此,“自我”就成为一切事物的主宰;在道德和  法律的领域里,在人和神、世俗和神圣的领域里,都没有任  何东西不是通过“自我”才产生,又可以由“自我”去消灭  的。这就无异于把一切自在自为的东西都看成只是一种显现

①  菲希特  (Job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唯心哲学家。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7  8

(外形),并不因为它本身,通过它本身,它才真实,只是一  种由“自我”而来的形影,完全听“自我”的权力任意自由  摆布。让它有意义,或是把它消灭掉,都全靠“自我”是否  高兴,这种“自我”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绝对自我了。

      第三  ①  ,这种“自我”是有·生·命·的活动的个体,而他的生  命就在于能把自己的个性显现到自己的意识和旁人的意识  里,就在于能表现自己,使自己成为现象。因为每个人在活  着的时候,都在设法实现自己,而且也确实在实现自己。就  美和艺术来说,这种自我实现的意思就是:他要作为艺术家  而生活,要·按·照·艺·术·的·方·式去表现他的生活。但是按照这个  滑稽原则,当我的一切活动和一般的表现——  就它们与任何  内容有关而言——  对于我只是一种·显·现(外形),它们所取的  形状完全由我支配时,我才是作为艺术家而生活着。所以无  论是对于这种内容,还是对于它的一般的表现和实现,我所  抱的都不是真正·严·肃·的·态·度。因为真正严肃的态度都起于一  种有实体性的旨趣,一种本身有丰富内容的东西,例如真理、  道德之类,这就是说,引起严肃态度的内容就它本身来说,对  于我就是有实体性的,所以只有我沉浸在这种内容里,在我  的全部知识和行动里都和这种内容吻合,我才感觉到我自己  有实体性。如果按照滑稽说,艺术家就是自由建立一切又自  由消灭一切的“我”,对于这个“我”没有什么意识内容是绝

①  “所说的三点是:(一)这种‘我’是抽象的,(二)对于这种‘我’,一

切事物都只是显现  (外形),(三)  这种  ‘我’  自身的行动也只是显现  (外形)”。(鲍申葵英译本注)

-----------------------------------------------

8  8

全  书  序  论

对的和自为自在的,而只显现为由我自己创造并且可以由我  自己消灭的显现(外形),如果照这样看,这种严肃的态度就  不能存在,因为除掉“我”的赋与形式作用以外,一切事物  都没有意义。别人对待我的显现  (在这显现里我把自己现给  他们看)固然可以抱严肃的态度,可以认为我是在认真地对  待它,但是他们这样想,实在是受了欺骗,他们都是些见解  狭隘的可怜虫,没有才能去了解我的观点  ①  ,去达到我的观点  的高度。这就使我认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能象我这样自由  (这就是说,·形·式·的

                                          ②  自由),能把凡是人所认为珍贵、尊严  和神圣的东西看成只是他自己随意创造的产品,他可以随意  让它们有或是没有意义,有或是没有确定的充实的内容。一  个滑稽的艺术家在生活中所表现的这种巧妙本领就被了解成  为一种·神·人·似·的·神·通·广·大,对于这种神通广大,一切事物都  只是一种无实体的创造品,而自知不受一切事物拘束的创造  者却不受这创造品的约束,因为他能创造它,也能消灭它。谁  达到了这种神通广大的观点,谁就能凭高俯视一切其余的人  们,把他们看作狭隘呆板的人,因为他们把法律、道德之类  还看成固定不移的,有约束性的而且有实在价值的东西。这  样过着艺术家生活的人固然还是和旁人发生关系,例如他和  朋友,姘妇之类在一起过活,如此等等,但是作为天才,他

即把一切看成虚幻的滑稽观点。

①  ②  “·形·式·的自由是超然于一切之外,或是(表面的)随意取舍的能力;与此

相反,·真·正·的自由是自我与能满足自我的东西的同一。”(鲍申葵英译本  注)

-----------------------------------------------

三  艺术美的概念

9  8

却把这些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对他自己的行动的关系,以及  对自在自为的普遍的事物的关系,都看成虚幻的,他对这一  切都抱着滑稽的态度。

      神通广大的滑稽态度的一般意义就是如此,它就是自我  集中于自我本身,对于这自我,一切约束都撕破了,他只愿  在自我欣赏的福境中生活着。这就是弗列德里希·许莱格尔  先生所发明的“滑稽”,许多人跟着他吹嘘过,最近还有人在  跟着他吹嘘。

      这种滑稽否定态度可以约略从两方面来看。从一方面来  看,它认为一切有事实根据的,道德的,本身有真实意蕴的  东西都是无聊的,一切客观的自在自为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如  果“自我”停留在这种观点,一切事物都会显得虚幻无价值,  有价值的只有“自我”本身的主体性,而这主体性其实也就  因此变成空洞无聊的。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自我”在这  种自我欣赏中也许得不到满足,也许觉得自身有缺陷,因而  感到一种渴望,想要找到一些坚实的,明确的,有实体性的  旨趣。这种情形就产生一种不幸和矛盾:一方面主体想深入  了解真实,渴望追求客观性,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无法离开  这种孤独自闭的情况,摆脱这种未得满足的抽象的内心生活,  因此他就患一种精神上的饥渴病。我们见过,这种病也是从  菲希特哲学产生出来的。不满足于这种静止和软弱无能状态  的心情怕有所作为,怕沾惹任何东西,因为它怕这样就会搅  扰内心的和谐,所以尽管它想望达到真实与绝对,它却仍是  空虚的,不管它本身是多么纯粹。就是这种心情产生了病态  的心灵美和精神上的饥渴病。一个真正的美的心灵总是有所

-----------------------------------------------

0  9

全  书  序  论

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是上述那种精神上的饥渴  病就是主体空虚的感觉,这主体毫无能力自拔于这种空虚,用  有实体性的内容来充实自己。

      但是就把这种滑稽变成艺术形式来说,滑稽的艺术家并  不满足于用艺术形象把自己的生活和特殊个性表现出来,而  是在他自己的行为等等所表现的艺术品之外,艺术家还必须  凭借他的想象来创造外在的艺术品。创造这种艺术品的原则  还是把神圣的表现为滑稽的——  这种原则主要地只能应用于  诗的领域。这种滑稽态度,作为天才的个性来说,就是高贵、  伟大、辉煌的东西的自毁灭;因此就连客观的艺术形象也还  只是表现绝对主观性的原则,凡是对人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都被表现为在它们自毁灭过程中变成空无。这就是说,不仅  是对法律、道德、真理都不持严肃的态度,而且就连最高尚  最优美的品质也都是空幻的,因为在通过个别人物、性格和  行动来显示这种品质之中,这种品质就否定了并且毁灭了自  己,因此这种滑稽对它自己也采取了滑稽态度。抽象地看,这  种形式很接近于喜剧的原则,但是尽管有这种类似,喜剧性  在本质上却与滑稽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