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150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尽管艺术家的处理方式从创作技巧方面看可以是很卓越  的,对这种卓越技巧的兴趣毕竟只涉及主体方面,这主体尽  管显得有一些艺术本领,却是枉费气力,因为他无法使他的  材料和他自己的本领完全协调一致。

-----------------------------------------------

2  4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2)因此对这类消极(否定)过程的描绘还应带有另一个  因素,这个因素须超出身体和灵魂的痛苦之上,转向肯定的  和解,这就是精神本身的和解,也就是忍受苦痛所达到的目  标和结果。从这方面看,殉道者们是神性的东西的保卫者,同  外界的暴力和不信教者的野蛮行为作斗争。为着天国,他们  不惜忍受痛苦和死亡,这种勇气,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沐神福  的气象也就要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不过这种对宗教信仰的  亲热情感和笃爱尽管带有精神的美,却没有渗透到健康身体  里去的那种精神的健康;而是一种由苦痛孕育出来的或是在  苦难中表现出来的亲热情感,即使显出神的光荣,也毕竟含  有痛苦作为它所有特有的本质性的因素。特别是绘画往往采  用这种虔诚状态为题材。绘画在这里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用摧  残肉体的形状把殉道者的沐神福的气象衬托出来,在面容和  眼神的特点上描绘出抛舍,对苦痛的克服,以及自觉神的精  神就体现在自己身上的喜悦。如果雕刻要表现这种内容,它  就不大可能表现这种精神贯注的凝聚的内心亲热情感,因而  只得把肉体上所现出的那种痛苦痉挛状态突出地表现出来。

      3)·第·三,这一阶段的抛舍自己和忍受痛苦还不仅涉及自  然生存和直接有限事物  ①  ,还使心灵向往天国,走到极端,以  至把尽管本身符合道德和理性的人道的尘世的东西都一律抛  开和加以鄙视。这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如果专注到悔改的  观念上去,他愈是没有教养,他也就野蛮地抽象地集中虔诚

①  指肉体和肉体的要求。

-----------------------------------------------

第一章  宗教范围的浪漫型艺术

3  4  3

的力量去反对一切与这种简单的宗教热狂的无限性相对立的  有限事物,反对人的一切情感,反对人心的多方面的道德愿  望,关系,倾向和职责。因为家庭的伦理生活,友谊,骨肉  爱情,国家以及职业这些方面关系的约束都是尘世间的事情,  而凡是尘世间的事情,只要它们还没有由宗教信仰的绝对观  念渗透进去,和它们达到统一与和解,它们对于抱有这样抽  象宗教信仰情绪的人,就不能纳入使他动情感和关心的事物  范围之内,它只是卑不足道的,因而对宗教虔诚是敌对的,有  害的。所以人世间的道德生活是这种人所不屑关心的,因为  他们还不承认道德生活各方面及其所包含的职责是理性现实  世界中的一些必要的合理的组成部分,在这理性现实世界中  凡是片面性的东西当然不应提高到独立地位而孤立起来,但  是毕竟还是有效的因素,不应被牺牲掉。从这个观点看,现  阶段的宗教和解本身就还是·抽·象·的,在心肠简单的人身上就  表现为信仰虽坚强而却缺乏广度,表现为一种孤独自封的心  灵的虔诚,这种心灵还没有发展到具有全面展开的信心,对  自己还没有充分把握。如果这样的心灵坚持要用它的力量反  对看作否定面的尘世,勉强摆脱人间一切人和人的关系,尽  管这些关系自古以来就是牢不可破的,这就足以见出精神的  粗野和凭抽象  (片面)活动来使用的野蛮的暴力,是使我们  起反感的。所以按照现代意识的观点来看,我们对这类表现  中的宗教虔诚的萌芽固然可以重视和尊敬,但是如果这种虔  诚走得太远,象我们实际所看到的,我们对这种宗教狂热就  不仅不能同情,而且要把这种抛舍看作不道德的而且违反宗

-----------------------------------------------

4  4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教本质的,因为它把本身合理的和神圣化的东西都抛弃和践  踏了。

      描述这种宗教狂热的有许多传说,故事和诗歌。例如有  一个故事叙述一个人本来很爱他的妻子和家庭,他家里的人  也都很爱他,他却抛开了家,到处游行,最后他打扮成乞丐  回了家,却不肯泄露他的身份。家里人施舍了一些东西给他,  可怜他,让他住在楼梯下一块小地方。他就这样生活了二十  年,看着他家里人为他久别在外而悲伤,一直到临死前他才  把真相告诉了家里人。就是这样一个宗教狂热者的可怕的自  私被人们当作神圣品质来崇拜的。这种长期的抛舍使人联想  到印度人为着宗教的目的而甘愿强加于自己的那种玄秘的苦  行。但是印度人忍受·苦·痛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印度人要把自  己引导到冥顽不灵和无意识的状态,基督教狂热者却把苦痛  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他认为在苦痛中  愈意识到所抛舍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经久  不断地观照自己的抛舍,他也就愈易达到所悬的目的。把这  类考验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心灵愈丰富,它所占有的东西愈高  贵,而又相信自己非鄙视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视为罪孽的烙  印不可,那么,它也就愈难达到和解,愈易产生最凶残的斗  争和最疯狂的分裂。依我们的看法,这样的心灵只能安居在  可以理解的世界里而不能安居在真正的现实世界里,因而感  觉到自己对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绝对合理有效的活动领域和目  的就掌握不住,尽管它全心全意地要住在现实世界里,和它  维持关系,却仍然把这些伦理性的东西看作自己的绝对使命

-----------------------------------------------

第一章  宗教范围的浪漫型艺术

5  4  3

的否定面,象这样的心灵无论就它强加给自己的苦难还是就  它的抛舍来看,我们都认为是疯狂的,既不能对它感到同情,  也不能从它得到感发兴起的力量。这类行为缺乏一种内容丰  富的合理有效的目的,所能达到的只是完全主体的、个人的  自私的目的,专从·自·己的灵魂的解救和·自·己的幸福着眼。这  样一个人是否享到幸福是不能使多数人关心的。

b)内心的忏悔和悛改

      在同一宗教领域里还有一种与上文所说的相反的表现方  式。它一方面不再着眼到躯体的外在的痛苦,另一方面也不  对现实世界中绝对合理的东西持否定的态度,因而在内容和  形式两方面获得了一种符合理想艺术的土壤。这种土壤就是

·内·心的转变,只表现于·精·神·方·面的痛苦和心灵的悛改。因此,  这类表现里首先不再有那些造成肉体痛苦的经常复演的残暴  行为;其次,也不再有心情方面的野蛮的宗教狂热顽强地反  对道德的人性,为着抽象的观念性的满足,在一种绝对的抛  舍所带来的苦痛之中把一切其它种类的满足都粗暴地加以践  踏。现阶段的宗教情绪却只反对人性中实在是罪辈和罪恶的  东西。它根据一种高度的信心,以为信仰和精神对神的向往  就有能力把过去哪怕是罪孽和罪恶的行为都变成与主体无  关,把它永远一笔勾销掉。这种从罪恶,即绝对否定面  (消  极方面)的回转,这种凭主体的精神和意志对过去罪恶加以  厌恶和消除的活动,这种向肯定面  (积极方面)的回转  (从  此这肯定面就作为真正实在的东西巩固下去,反对过去的罪

-----------------------------------------------

6  4  3  第二卷  理想发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

恶生活)就是宗教爱的真正无限的威力,就是绝对精神在主  体本身上的现实存在。主体精神的坚强和持久的感觉,借助  于它所皈依的神,就可以战胜罪恶;主体精神既然与神和解,  自觉与神结成一体,接着就会感到满足和幸福。神固然还被  看作与尘世罪孽相对立的绝对的另一体,但是这无限(神)毕  竟和我这一个认识主体是同一的,我认识到神的这种自觉性  (自我意识)就是我的我,就是我的自觉性  (自我意识),我  确信这一点正如我确信我就是我自己一样。这样一种转变当  然完全是在内心里进行的,所以在性质上是宗教多于艺术的,  不过它既是一种主要表现于内心悛改而同时也可以通过外在  方面来显出的心灵的内在状态,所以造形艺术的绘画也就有  权利把这种悔改的历史过程表现出来。不过如果绘画要把这  种转变的历史过程和盘托出,那就不免要连带地夹杂进去许  多不美的因素,因为那就要把罪恶和引起反感的东西也描绘  出来,例如浪子回头的故事  ①  。所以绘画最好是把悔改的过程  集中到·一·幅画上,不描绘罪恶行为的细节。例如抹大拉的马  利亚  ②  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种,这是宗教范围里的最美的题材,  特别是在意大利画家们的作品里获得了优美的符合艺术的处  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