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198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关于这几点,我还要提出一些一般的看法。  1)关于·姿·势,头一点是上文已经约略提到的是人的·直·立  姿势。动物的身体在移动时是与地平面平行的,它们的嘴和  眼都沿着脊椎骨的方向伸延出去的,它们不能凭自己来消除  地心吸力牵引身躯匍匐的情况。人的情况却与此相反,他的  向前直视的眼睛在自然方位中的视线与地心引力和身躯的那  条直线成直角。人固然也可以象动物一样同时用手足在地上  爬行,实际上婴儿就是如此;但是等到意识开了窍,人就挣  脱了地面对动物的束缚,自由地站了起来。站立要凭一种意  志,如果不起站立的意志,身体就会倒到地上。所以直立的  姿势就已经是一种精神的表现,因为把自己从地面上提起来,  这要涉及意志因而也就涉及精神的内在方面。就是因为这个  道理,一个自由独立的人在意见,观点,原则和目的等方面  都不依赖旁人,我们说他是“站在自己的脚跟上”的。

      但是直立的姿势也不是单凭它本身就美,而是要凭形式  的自由才美。如果一个人只是呆呆地直立着,两只手紧贴在  身旁,两条腿也并在一起,那就会产生不愉快的僵硬印象,尽  管没有什么勉强的痕迹。这种僵硬一方面是由于各部分彼此  处在同样姿态所现出的那种抽象的仿佛象建筑式的整齐一

-----------------------------------------------

8  5  1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律,另一方面是由于这种姿势显不出任何来自内心的精神决  定作用,因为手足胸腹等部分都挂在那里,好象从一出世就  是这样长着,不曾经过精神的意志和情感的支配,来把它们  的情况改变一下。这番话也适用于坐相。与此相反,爬在地  上的姿势仿佛丧失了自由,因为它令人想到隶属,依赖和奴  隶的地位。自由的姿势却不然,它一方面避免抽象的整齐一  律和棱角突出,要使身体各部分的姿势现出接近有机体  (有  生命的东西)的线条,另一方面也要使精神的决定作用从姿  势中现出,使人从姿势就可以认出内心生活的情况和情绪。只  有这样,姿势才是精神的表情。

      但是利用姿势来表情,雕刻也要极端小心,在这方面要  克服很多困难。一方面身体各部分的互相关系固然要由精神  的内在因素来决定,另一方面这种决定也不能采用勉强的姿  势,既违反身体结构及其规律,又违反艺术家用来表达他的  构思的那种重而硬的材料。第三,姿势要显得完全不勉强,要  使人得到一种印象,是身体凭它本身采取了这种姿势,否则  精神和肉体就显得区别开来,彼此可以分割开来,二者的关  系只是精神在发号施令而肉体则在被动地服从,而实际上在  雕刻里精神和肉体理应形成一个紧密协调的整体。从这方面  看,不勉强是一个首要的要求。精神作为内在方面必须渗透  到全体各部分,而全体各部分也必须把精神及其决定作用当  作它自己灵魂的内容来接受进来。最后,关于理想雕刻中姿  势所能有的表情·方·式,根据我们在前文已经作过的说明,可  以推出这样的结论:这种表情不应只是可改变的或暂时性的。

-----------------------------------------------

第二章  雕刻的理想

9  5  1

雕刻塑造人物不应使他们仿佛凭胡安的魔号角  ①  调动,在运  动和行动之中被化成僵石,结成冰冻了。与此相反,姿势表  情尽管可以暗示某一显出特征的动作,却只应表现出那个动  作的开始或准备,或则说,一种意图,否则就是表现出动作  停顿回到静止的状态。一种蕴藏着一整个世界的一切可能性  在内的精神处在静止和独立自足的状态,对于雕刻的形象是  最理想的。

      2)·其·次,关于姿势的道理也适用于·运·动。真正的运动在  纯粹的雕刻里很少有地位,除非雕刻已离开自己的领域而采  取另一艺术的表现方式。雕刻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表现神的福  慧的圆满自足无斗争的静穆状态中的形象。这就要排除复杂  的运动。表现出来的最好是一种沉浸于自己内心生活的站相  或卧像。这种站或卧的活动并不发展成为具体的动作,因而  不须把全副力量集中到某一动机上,使这一动机成为主要因  素,这种活动只处在一种静穆的无分别的持续状态。人们可  以设想,神的形象是永远保持这同一姿势而不改变的。离开  本身而卷入某一具体的充满冲突的动作漩涡中,卷入不能持  久的一瞬间的紧张状态中,这种情况是违反雕刻的静穆理想  的,它只出现在雕像群和浮雕里,这时雕刻已开始投合绘画  的原则,把某一动作的某一特殊细节表现出来。强烈情感及  其暂来即去的迸发所产生的效果固然暂时使人感动,但也是  立即消逝的,人们看后就不愿再看。因为所表现出来的引人  注目的东西只是一瞬间的东西,人们也就在那一瞬间把它看

①  胡安  (Hüon),十三世纪法国民族史诗中的人物。

-----------------------------------------------

0  6  1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清楚,而人们可以长久玩味不舍的那种内在的丰满和自由,那  种永恒无限的东西,却被排挤到后面去了。

      3)但是这也并非说,雕刻在坚持严格原则和达到高峰的  时候,就一定要完全排除运动的姿势;如果是这样,雕刻表  现神性的东西,就会只能表现出它的未得定性,浑整无别的  状态。雕刻既然要把实体性的东西理解为·个·性,表现为肉体  的形象,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反映出的内在的和外在的情况  也就必须是·具·有·个·性的。这种某一具体情境中的个性正是雕  刻要通过身体的姿势和运动来表现的。不过因为在雕刻里首  要的因素还是具有实体性的东西,而个性还没有挣脱这实体  性的东西而成为一个特殊独立的东西,所以情境的个别特殊  性还不应大到足以损害或破坏实体性东西的纯真性,把实体  性东西化成片面性的东西,卷入冲突斗争里去,或是让它受  制于个别特殊事物的压倒的优势;情境单就它本身来看,应  该更多地只有一种不很重要的定性,或是只在个性浮面上起  一种爽朗的无害的生动活泼的作用,而个性的实体性却并不  因此在深刻、独立自足和静穆等方面受到损害。关于这一点,  我在讨论理想达到具体表现时所应处的情境以及雕刻的理想  时  ①  已经接触到,所以这里不再详谈。

c)服装

我们还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点就是雕刻里的·服·装问题。乍  看起来,仿佛最符合雕刻理想的是裸体的形象以及它在姿势

①  见卷一,251—275页论  “情境”节。

-----------------------------------------------

第二章  雕刻的理想

1  6  1

和运动中所现出的由精神渗透的感性的肉体美,而服装只是  一种不利条件。就是按照这种想法,特别在今天人们还在抱  怨近代雕刻往往被迫要在人物形象上安上服装,而实际上服  装并不能显出人的有机体形式的美。与此相关的还有另一种  抱怨,说我们近代的艺术家们没有机会研究裸体,而古代希  腊人却经常有裸体摆在眼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这里只能  一般地说,单从感性美方面看,裸体当然有它的优点,但是  单纯的感性美并不是雕刻的最终目的,所以古希腊人尽管让  大多数男子的雕像裸体,却让更大多数的女子的雕像穿上服  装,这并不算辟出一条错误的路径。

      1)除掉艺术的目的以外,服装的存在理由一方面在于防  风御雨的·需·要,大自然给予动物以皮革羽毛而没有以之给予  人,另一方面是羞耻感迫使人用服装把身体遮盖起来。很概  括地说,这种羞耻感是对于不合式的事物的厌恶的萌芽。人  有成为精神的较高使命,具有意识,就应该把只是动物性的  东西看作一种不合式的东西,特别是要把腹胸背腿这些肉体  部分看作不合式的东西,力求使它们屈从较高的内在生活,因  为它们只服务于纯然动物性的功能,或是只涉及外在事物,没  有直接的精神的使命,也没有精神的表现。所以凡是开始能  反思的民族都有强弱不同的羞耻感和穿衣的需要。早在《创  世记》的故事里就已意味深长地谈到这种转变。亚当和夏娃  在从知识树上摘食禁果之前,都赤裸裸地在乐园里到处游逛,  但是一旦他们有了精神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裸体,就感到  羞耻。这种羞耻感在其他亚洲民族中也统治着。希罗多德

-----------------------------------------------

2  6  1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历史》卷一,第十章)叙述基格斯  ①  登基的情况时曾谈到  里底亚人和几乎所有的野蛮民族都以被人看到自己裸体为  耻,他还引了康道尔王后的故事来证明这一点。康道尔王让  他所宠幸的警卫基格斯偷看王后的裸体,以证实她是最美的  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