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220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但是在较早期的德意志和荷兰的画家的作  品里,情况却不如此。例如德国哥隆大教寺  ①  里的那幅画的  题材是国王们和哥隆地方施主们在祈祷,这种题材也常被梵  ·爱克派画家们采用。在这类作品里,祈祷者往往是些名公  贵人,例如布瓦索越所收藏的,据说是出于梵·爱克的手笔

①  哥隆在普鲁士莱茵河畔,它的大教寺是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  一。勃根第在法国东部,斐利普公爵是十五世纪人物。查理是他的儿子。

-----------------------------------------------

第一章  绘    画

9  6  2

的那幅名画里有两个国王已经有人断定为勃根第公爵斐利普  和查理“鲁莽汉”。从这些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他们除掉祈祷以  外还有其它事务,只是在礼拜日或举行弥撒礼的早晨才上大  教寺来,此外就要照管其它世俗事务。特别是在荷兰和德意  志的绘画里,施主们都是些虔诚的骑士和敬畏上帝的主妇带  着他们的儿女。他们就象玛大走来走去,也关心到一些外界  世俗琐事,而不象玛利那样选择最好的事来做  ①  。他们的虔诚  固然也不缺乏内心的热情,但不是爱的歌声,不是专心致志,  而爱的歌声却不是一种单纯的振奋,一种祈求,或是对所得  恩惠的感谢,而应该是唯一的生活,就象夜莺不歌唱就没有  生活那样。

      一般说来,在这类绘画中圣徒们和专心祷告者们与教会  中一般虔诚的信士们之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差别在于专心祈祷  者们,特别是在意大利画里,在他们的虔敬中表现出内在方  面与外在方面的完全一致。热烈的心情主要地显现在面孔形  状上,面孔形状不表现任何与心情相反或不同的东西。这种  协调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毫无例外的。例如一个啼哭的  婴儿,特别是在刚啼哭的时候,面孔上往往现出一副怪相,引  起我们发笑,这并非因为我们知道他的痛苦值不得流泪。老  年人在要笑的时候,也会现出歪曲的面孔,因为他们的面孔

        ①  见《新约》《路加福音》第十章:基督走进一个村庄,玛大把他接到家里,  她的妹子玛利在听她讲道,玛大请求基督让玛利帮她照料家务。基督说,“玛大,  你操心的事太多了。但是应做的事只有一件,玛利选择了最好的事做,不能让她  离开。”最好的事指专心听布道。

-----------------------------------------------

0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本来太僵硬,干枯和铁板,不便于发出自然不勉强的笑或是  友好的微笑。心情和感性形状之间这种不协调如果出现在虔  敬的祈祷之中,就是绘画所应避免的,绘画必须显示内在方  面与外在方面的和谐。在这方面最擅长的是意大利画家们,德  意志和荷兰的画家们就较为逊色,因为他们用的是真实人物  造像的方式。

      我还要补充一点看法。这种出自灵魂的虔敬也不应表现  为处在外在的或内心的烦恼之际所发出的绝望的呼吁,象在  《旧约》《诗篇》和路德新教用的多数颂歌里那样,例如“象  鹿号叫着找清水,我的灵魂也号叫着找您”,而是应象一种逐  渐熔化(尽管不象尼姑们所表现的那么温柔),一种灵魂的抛  舍以及对这种抛舍的享受,一种欣慰和功德圆满的感觉。因  为信仰中的烦恼,心情的颓唐,永远处在挣扎和分裂的疑虑  和绝望,永远不能断定自己是否有罪,忏悔是否真诚,恩赦  是否无保留的那种患忧郁症的虔诚,这种还不能忘去主体自  己的抛舍(他的烦恼就是证明)和浪漫型理想美是不相容的。  虔敬无宁表现于向天渴望着的眼光,不过艺术性较强,引起  较高美感的是让眼光凝视一个目前存在此岸的祈祷对象,例  如玛利,基督和圣徒之类。要让主要人物举眼看天看彼岸的  办法来提高一幅画的精神意味,这是一件轻巧的事,太轻巧  了,就象目前有些人,引圣经来证明上帝和宗教是社会的基  础或是证明随便哪一个论点,而不根据现实情况的道理那样。  例如在癸多·冉尼的作品里,举眼望天已成为一种习套。再  如慕尼黑所藏的那幅圣母升天图曾博得许多爱好者和艺术鉴

-----------------------------------------------

第一章  绘    画

1  7  2

赏家的最高的评价,其中神化过程的灿烂的光圈,灵魂沉浸  和溶解在天国里的情况,以及升天中整个身体姿势,乃至颜  色的鲜明美丽确实都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不过在我看来,如  果圣母的眼光被描绘成充满着实际存在的爱和热情,凝视着  怀里的圣婴,那就会和她的性格较相称。至于渴求,热望以  及上述那种向天渴望着的眼光却更近于近代的感伤情调。

      ·第·二,出现在爱的精神性虔敬中也有消极方面。门徒,圣  徒和殉道者们在外在  (身体)方面和内心方面都不免要经历  基督在临刑中所曾经历的那种痛苦的道路。

      这种痛苦有时落在艺术领域的边缘上,绘画很容易越过  这个边缘,如果它用·肉·体·痛·苦方面的阴森恐惧的情况例如活  剥皮,活烧死,钉上十字架的苦刑作为它的内容。如果绘画  不能放弃精神的理想,它就不应采用这类题材。这不只是因  为把这类酷刑摆在眼前,对感官是不美的,也不是因为我们  近代人神经脆弱,而是根据一个更高的理由,这就是绘画的  要务不在描绘这种感性方面的东西。在绘画里应该感觉到的  而且表现出的真正内容是精神的历史,是处在爱的苦痛中的

·灵·魂,而不是某一主体所受到的直接的肉体的痛苦,对旁人  苦难的痛心,或是对自己罪过的痛心。殉道者的在恐怖的酷  刑之下的坚忍只是一种忍受肉体痛苦的坚忍,但是在精神性  的理想里首要的是灵魂,灵魂的痛苦,爱的创伤,内心的忏  悔,哀悼和悔恨。

就连在这种内心苦痛里也不能没有·积·极的方面。灵魂应  确信人凭自己而且就自己身上实现的人与神的客观的和解,

-----------------------------------------------

2  7  2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它所引以为苦恼的只是这种永恒的幸福  ①  还要在它自己身上  成为主体的。所以我们往往看到一些忏悔者,殉道者和僧侣  尽管确信客观的和解,有时却为要抛弃一颗心而哀悼,有时  既已抛弃了这颗心,还需要不断地从新完成上述和解,因而  要不断地从新忏悔。

      这里可以采取双重的出发点。第一,如果画家一开始就  用一种会很轻易地应付生活和现实联系的生活爽朗,愉快,自  由而坚决果断的人物性格作为基础,那么,随之而来的就会  有·形·式
              ②  方面的自然高尚,秀雅,愉快,自由和优美。反之,  如果他从一种倔强,傲慢,粗野,胸襟狭窄的人物性格出发,  那么,就要用暴力来勉强加以克服,才能把精神从世俗感性  事物的控制中拔出来,获得导致宗教的幸福  ③  。随着这种倔强  的人物性格就会出现较生硬的粗犷和强悍的形式,就会现出  这种倔强性格所必然遭受的创伤的痕迹,形式方面的美就会  消失。

      ·第·三,上述和解的积极方面,即来自痛苦的·光·荣·化  (神  化)和来自忏悔的神福,也可以本身独立地用作绘画的内容,  不过这种题材当然很容易产生偏差。

      以上所说的就是浪漫型绘画用来作为基本内容的绝对精  神理想的一些主要方面。绘画中最成功最享盛誉的作品都要  用这些材料,这类作品之所以不朽,就因为它们具有深刻的

即人与神的和解  (统一)。  黑格尔用  “形式”有时指  “形状”。



②  ③  即上文人与神的和解。

-----------------------------------------------

第一章  绘    画

3  7  2

思想,如果在深刻思想之外再加上真实的表现,这类作品就  会成为任何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显出灵魂攀登到最  高的神福,最热情最富于亲切的内心生活的境界。

在讨论过宗教范围的绘画以后,我们接着就要讨论一些  其它领域的绘画。

      2)与宗教范围相对立的是单就它本身来看,既无亲切情  感又无神性的东西,这就是·自·然,特别就绘画来说,就是·自  ·然·风·景。我们前已界定了宗教题材的性质,说这类题材表现  出灵魂的·具·有·实·体·性·的亲切情感,即爱在绝对中的自在  是亲切情感也可以还有另一种内容意蕴。它也可以在对它完  全外在的东西里发见一种心情的共鸣(或回声),可以在客观  事物里认出某些与精神有亲属关系的特点。山岳,树林,原  谷,河流,草地,日光,月光以及群星灿烂的天空,如果单  就它们直接呈现的样子来看,都不过作为山岳,溪流,日光  等等而为人所认识,——  但是·第·一,这些对象本身已有一种  独立的旨趣,因为在它们上面显现出的是自然的自由生命,这  就在也具有生命的主体心里产生一种契合感;·其·次,客观事  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情调,而这种情调  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