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226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大部分用奇迹为题材的绘画也是运用这种早期构思方式  的。人们把这种绘画看作一种令人惊骇的东西,抱着目瞪口  呆的态度,对它们的艺术方面却漠然无动于衷,所以这类绘  画不能凭人生经历的反映和美来使人感觉可亲可喜;事实上  在宗教方面最受崇拜的绘画,从艺术观点来看,却正是最低  劣的。

      但是这类孤立的人物如果不是本身独立的完备的整体,  不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的人格而成为一种崇拜或关心的对象,  这样按照雕刻构思方式的原则来创作出来的形象就没有什么  意义。例如某些真实人物的画像由于描绘出他们的容颜和个  性,可以使他们的熟人感到兴趣;如果把人们不熟悉的或是  被人遗忘了的对人物描绘为处在一种可以显出性格的动作或  情境中,那么,这种描绘所引起的兴趣或同情就完全不同于  上述那种简单的构思方式所引起的。凡是用尽一切艺术手段  把人物表现得尽量生动的伟大的画像作品单凭这种丰满的生  命就足以使所画的人物仿佛越出像框的局限,昂首阔步地走  出来。例如在看梵·达伊克  ①  的画像作品时,特别是当画中  人物不是和观众正面相对而略微采取侧身姿势时,我感觉到  像框仿佛是一道通向世界的门,而画中人物正从这门里迈步

①  梵·达伊克  (Van  Dyck,1599—1641)荷兰名画家和刻画家,最擅长  于画像。

-----------------------------------------------

第一章  绘    画

9  9  2

出来,走进世界。所以这种个别人物不象圣徒天使们那样本  身完满自足,而是单凭某一具体情境,某一个别情况和某一  特殊动作就足使人感到兴趣,这样,他们就不宜于被描绘为  独立自足的形象。例如陈列在竺列希敦的库格尔根  ①  的最后  作品,一幅基督,约翰授洗者,约翰使徒和浪子四个人的半  身像。就基督和约翰使徒来看,我觉得构思方式是很妥贴的。  但是我认为约翰授洗者,特别是浪子,就丝毫没有这种独立  自足性,足以使我可以从这种半身像里看出来。与此相反,这  里一定要把人物的活动和动作画出来,至少要画出他们所处  的情境,通过这种情境,他们才和他们的外在环境生动具体  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出一种完满自足,自成整体的显出特  征的个性。库格尔根所画的浪子的头固然很好地表现出深刻  忏悔的苦痛,但是仅仅靠背景中一群画得很小的猪才暗示出  这里的忏悔就是·浪·子的忏悔。

                                                              ②  我们应该看到的不是这种象  征式的暗示,而是浪子处在他的猪群中间或是其它具体生活  的场面里。因为浪子如果不能变成一个纯然寓意性的人物,就  得通过圣经故事中所描述的那一系列的人所熟知的情境,才  能显出他的完满的带有一般性的人格,对于我们才是实际存  在的人物。应该把他怎样离开他父亲的家,怎样落到穷困,怎  样忏悔和回头之类具体实在的事描绘给我们看。至于背景中  的猪群却不过是写上“浪子”这名字的标签。



库格尔根  (Kügelgen,1772—1820),德国画家。

②  浪子离开家乡,流落在外,一度成为牧猪奴。见“新约”:“路加福音”第  十五章。

-----------------------------------------------

0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1b)绘画既然要用主体的内心生活的全部特殊情况为它  的内容,它就更不能象雕刻那样满足于人物性格脱离情境的  独立自足性和对人物性格只揭示实体性方面的构思方式,而  是应该放弃这种独立自足性,描绘出具体情境中的内容,描  绘出人物性格和形象由于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外在环境的  联系而产生的复杂性和差异。正是由于这样抛弃了单凭传统  的雕像式的定型,建筑所用的安排和遮掩人物的方式以及雕  刻的构思方式,正是由于这样追求人的生动活泼的表情和显  出特征的个性,这样把每一种内容纳入主体的特殊情况以及  对外界的复杂的关系中,绘画才算向前迈进了一步,才达到  它所特有的立足点。比起其它种类的造型艺术,绘画更有必  要  (不只是可允许)走到·戏·剧·的生动性,使所组合的人物都  在一种具体情境中显出他们的活动。  ①

      1c)和这种深入到客观存在的充分生动性以及情况和人  物性格的戏剧性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还有·第·三·点,这就是在构  思上和创作施工上都要日渐把重点摆在使一切事物的个性和  色彩现象的丰满生动上,因为在绘画里气頁生动的最高峰只  有通过颜色才可以表现出来。这种色彩的魔术最后还可以变  成占很大的优势,以至比起它来,内容变成无足轻重的,从  而使绘画变成只是一种芬芳的气息,一种色调的魔术,它的  互相对立,互相辉映以及游戏性的谐和就开始越界转到音乐,  正象雕刻在浮雕的高度发展中就开始接近绘画一样。

①  黑格尔的这种看法和莱辛在《拉奥孔》里所提出的绘画不宜写动作的理  论正相反。

-----------------------------------------------

第一章  绘    画

1  0  3

      2)我们现在要研究的第三点涉及绘画·布·局所须遵守的一  些规定,所谓“布局”就是通过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和自然界  事物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完满自足的整体,以便把一个具  体的情境和它的较重要的动机描绘出来。

2a)可以摆在尖端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很妥当地选择一  个适合绘画的·情·境。

      特别是在这方面,画家的创造发明的能力有无限广阔的  用武之地:从一个不重要的对象所处的最简单的情境,例如  一个花圈或是一个酒杯周围摆着一些盘子,面包和水果,一  直到富丽堂皇的布局,其中包括社会上重大事件,国家的主  要政治举动,加冕典礼,战争,乃至最后审判,把上帝,基  督,十二使徒,天兵天将,整个人类,天,地和地狱全都包  括进去。

      在这方面最重要的事是要明定界限,把真正绘画性的情  境一方面和·雕·刻·性的情境区别清楚,另一方面和诗的情境  (即只有通过诗艺才能表现出来的情境)区别清楚。

      一个绘画性的情境和一个·雕·刻·性的情境的基本区别,象  上文已经提到的,在于雕刻的主要使命在表现本身独立自足  的,无冲突的,没有始终一贯定性的平板  (无害)情况,只  有在浮雕中才开始主要运用一群人物的组合,使人物形象向  史诗方面伸展,以及描绘以一种冲突为基础的动荡性较大的  动作;至于绘画则不然,它要完成它所特有的任务,就得跳  出人物和外界无联系的独立自足性以及缺乏明确定性的情  况,才能走进人和外在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情况,情欲,冲  突和动作之类生动活泼的运动中,即使在描绘自然风景的构

-----------------------------------------------

2  0  3  第三卷  (上)  各门艺术的体系

思中也坚持要有一种具体情境的定性以及它的最生动鲜明的  个性。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向绘画提出一个要求,要它描绘人  物性格,灵魂和内心世界,不是要从外在形象就可以直接认  出内心世界,而是要通过·动·作去展现出这内心世界的本来面  貌。

      主要就是这一点使绘画和·诗发生较密切的联系。在这种  联系中这两种艺术各有优点。绘画不能象诗或音乐那样把一  种情境,事件或动作表现为·先·后·承·续的变化,而是只能抓住  ·某·一顷刻。从此就可以见出一个简单的道理:情境或动作动  作的整体或精华必须通过这一顷刻表现出来,所以画家就须  找到·这·样·的一瞬间,其中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  聚在这·一·点上。例如战争中这样一顷刻就是胜利的一顷刻:战  斗还在进行,但是结局却已经很明显了。因此,画家有能力  使过去的残余一方面在消逝,一方面却在现时仍发生作用,而  且同时也把未来表现为当前情境所必然产生的直接后果。  ①  不过在这里我不能就这一点详细讨论。

      在这一点上画家虽不如诗人,他比诗人也有一个优点:他  能描绘出一个具体情境的最充分的个别特殊细节,因为他能  把现实事物的形状摆在目前,使人一眼就把一切都看清楚。  “诗如此,画亦然”  ②  诚然是一句人所喜爱的格言,特别在理  论上多次被人强调提出,而且由描绘体诗在描写季节,时辰,

这就是莱辛所说的“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或顶点前的一顷刻。在这一  点上黑格尔的看法和莱辛的看法却相同。

②  见贺拉斯的  《论诗艺》,这是诗画一致说的经典根据。



-----------------------------------------------

第一章  绘    画

3  0  3

花卉和山水风景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