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美学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美学

第311章

书籍名:《美学》    作者:[德]黑格尔




-----------------------------------------------

第三章  诗

9  7  2

      3b)·其·次,戏剧的表现方式还细分为合唱,独白,对话  三种。合唱和对话的区分特别是在古代戏剧中形成的,近代  戏剧已放弃了这个区分,在古代戏剧中由合唱队表达的东西  在近代戏剧中已由剧中人物自己来说出了。·合·唱·队和剧中人  物及其内心的和外在的斗争不同,它所表达的是一般性的感  想和情感,时而具有史诗所表现的实体性因素,时而具有抒  情诗的奔放激昂的情绪。在·独·白里剧中人物在动作情节的特  殊情况之下把自己的内心活动对自己表白出来。所以独白特  别在下述情况中获得真正的戏剧地位:人物在内心里回顾前  此已发生的那些事情,返躬内省,衡量自己和其他人物的差  异和冲突或是自己的内心斗争,或是深思熟虑地决策,或是  立即作出决定,采取下一个步骤。

      但是全面适用的戏剧形式是·对·话,只有通过对话,剧中  人物才能·互·相传达自己的性格和目的,既谈到各自的特殊状  况,也谈到各自的情致所依据的实体性因素。这种针锋相对  的斗争促使实际动作向前发展。在对话的表现中可以区分出

·主·观·情·致和·客·观·情·致。主观情致较多地属于偶然性的特殊情  欲,有些是隐而未发的,很简略地暗示出来的,有些是尽情  倾吐出来的。要用动人的场面来激发情感的诗人特别爱利用  这种主观情致。但是不管诗人多么费力尽量描绘私人的痛苦  和粗野的情欲或是未经调解的内心斗争,他的真正打动人类  情感的力量却远不如通过同时揭示出客观内容意蕴的那种客  观情致。举例来说,歌德的早年作品尽管内容很深刻,场面  对话很自然,但是就大体来说,给人的印象却很浅。同理,如  果爆发出来的是未经调解的激烈的内心冲突和毫无节制的狂

-----------------------------------------------

0  8  2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怒也很难打动一个感觉健全的人,特别是恐怖情景的效果不  是使人感到温暖,而是使人灰心丧气。诗人尽管把情欲写得  淋漓尽致,也是枉然,他只能使人肝胆俱碎,只好掉头不顾,  因为他的描绘缺乏艺术所不能缺乏的实在的积极的东西,即  矛盾的和解。古代诗人却不然,他们在悲剧作品里主要通过  客观情致来产生影响。根据古人的要求,这种客观情致也不  能不顾人物的个性。席勒的戏剧作品也表现出这种伟大心灵  的情致,让这种情致渗透到诗的整体,成为动作情节的基础  而表现出来。特别由于这个缘故,席勒的悲剧作品在舞台上  演获得了持久的效果,就连在今天也还没有衰退。凡是能产  生普遍的,深刻的持久效果的作品都要专靠动作情节中的实  体性因素——  作为明确内容的是伦理的力量,作为形式的是  心灵和性格的伟大,在这方面出类拔萃的还是莎士比亚。  ①

      3c)最后,关于·音·律,我只约略提几点看法。戏剧所用的  音律最好是处在平静的有规则的流畅的六音步格和抒情诗所  用的比较断断续续的崎岖突兀的,以音节为基础的格律这二  者之间  ②  。在这方面最好的是抑扬格。因为抑扬格是前进运动  的节奏,要把步伐放慢时就参用抑抑扬格,要显得沉重时就  参用扬扬格,所以它是动作进展过程的最适合的陪伴,而且  六音步格特别能使高尚的有节制的情绪表现干较庄严的音  调。在近代西班牙诗人中常用的是四音步的平静缓慢的扬抑

            这一节说明合唱,独白和对话在戏剧中的作用,特别指出主观情致和客  观情致的分别,专靠私人痛苦和粗野情欲这种主观情致因素来激发情感,其效果  远不如具有实体性的客观情致的效果那样普遍,深刻而持久。



②  参看本卷  “诗的音律”部分。

-----------------------------------------------

第三章  诗

1  8  2

格,时而结合错综复杂的字首韵和脚韵,时而不押韵,最适  宜于表达丰富茂盛的想像以及微妙的辩论分析,这些场合都  倾向于放慢而不是加速动作情节的进展。此外,他们还参用  十四行体和八行体,这很宜于表达隽妙的抒情韵味。法国人  所用的亚力山大格  ①  也很适宜于在形式拘谨的应酬场合用演  说式的修词来表达时而是有节制的时而是激昂的情绪。法国  戏剧作者就致力于用巧妙的方式来发展这种拘守陈规的表达  方式。现实主义的英国人却不同,还固守他们的抑扬格。在  这一点上我们德国人也在仿效英国人。关于抑扬格,亚里士  多德早就说过  (《诗学》  第五章),它是最适合于谈话  (口  语)的格律,但是英国人没有沿用希腊人的三音步格,他们  比较自由地处理抑扬格,使它的调子不那么哀伤。

(三)戏剧的艺术作品对听众的关系

      诗的语言和音律的好坏对于史诗和抒情诗固然也重要,  对于戏剧体诗则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戏剧所涉及的是情思,  性格和动作,这些都要以生动的实际情况出现在我们眼前。例  如西班牙诗人卡尔德隆有一部喜剧充满着词藻意像的游戏,  时而玩弄巧智,时而虚浮夸张,在音律上用的是变化多端的  繁复的抒情诗的格律,单凭这种表现方式就很难引起听众的  普遍的同情共鸣。由于戏剧所描绘的是可以感官接受的近在  目前的情景,它在内容和形式的其它方面都和听众有远较直  接的关系。现在也约略地谈一下这种关系。

①  亚力山大格  (Alexandriner),每行十二音的抑扬格。

-----------------------------------------------

2  8  2  第三卷  (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  (续)

      科学著作与史诗和抒情诗都同样要有一种本行的听众,  否则著作或诗是为谁写的问题就无关重要,听诸偶然。一个  读者如果对一本书不喜欢,他就可以把它扔到旁边去,正如  一幅画或一座雕像如果不合他的口味,他也就掉头不顾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自宽自解地说,他的书本来就不是  为这种人或那种人写的;对戏剧的听众却不能这么说。写剧  本所针对的听众却在场看它上演,作者对他们就有一种义务。  听众既有权鼓掌,也有权喝倒采;因为他们是一个坐在目前  的集体,剧本就是为他们上演的,规定在这个地点和这个时  间,来享受一番生动的场面。他们是作为一个集体聚会在此,  为着进行裁判的,而这个集体的成员又是非常复杂的,在文  化教养,兴趣,习惯的文艺趣味,嗜好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所以如果要面面讨好,往往就要有一种恶劣作风和不顾羞耻  的本领来对待真正艺术的纯洁要求。对于戏剧诗人就只剩下  一条出路:不顾听众。可是这样就永远达不到戏剧所应达到  的目的,就不能以戏剧这个特殊方式对听众产生一种特殊的  效果。特别是在我们德国人中间,从梯克  ①  的时代以来,这  种对听众的鄙视已成为风尚。德国作家们要按照各自的特殊  个性来表现自己,而不是要拿他的货色去讨好听众和观众。按  照德国人的顽强性格,每个作者都想与众不同,来显出自己  的独创性,例如梯克和许来格尔兄弟就是如此。他们都抱着  一种滑稽玩世的态度,故意不去掌握他们的民族和时代的精  神和心情。他们还特别提到席勒,说席勒为着讨好群众,才

①  梯克,参看第一卷86—87页及注,他也写过一些剧本。

-----------------------------------------------

第三章  诗

3  8  2

弹出真正德国人的调子。我们的邻家法国人却与此相反,他  们是为目前效果而写作,眼睛经常盯住听众,而听众也是一  些毫不留情的尖锐的批评家,因为在法国已经奠定了一种明  确的艺术鉴赏的趣味,而在我们德国占上风的却是无政府主  义,每个人都像想行就行,想站就站一样,按照他的偶然的、  个人的见解,情绪或癖性去赞赏或是诋毁。

      但是起决定作用毕竟是戏剧作品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它  本身要有生气,才能博得它的民族的赞许。所以戏剧作者首  先要服从能保证他以艺术方式获得必要的赞许的一些要求,  不管其它偶然的倾向和时代情况究竟如何。在这方面我只能  提出一些一般性的看法。

      1.·第·一,在戏剧动作情节中由互相冲突斗争而达到解决  的那些目的一定要是对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旨趣,或是要有  在本民族中广泛流行的一种有实体性的情致做基础。但是在  冲突的实体性这一点上,普遍人类和某一特殊民族的看法可  能彼此相差很远。所以处在某一民族戏剧发展顶峰的某些作  品对于其它时代和其他民族却是不可欣赏的。举例来说,我  们西方人今天对许多印度抒情诗还感到优美可爱,觉得它们  和  我们的抒情诗并没有多大差别,但是印度剧本  《莎恭达  娜》的动作情节的冲突却不是这样  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