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第81章

书籍名:《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作者:多人


是呀,朕确实粗心大意了。我只是以为,大宋朝江山得来不易,蒙先皇遗诏,传位于朕。朕要尽快办理国家大事.才不负先皇的期望。谁知皇嫂把向私人打‘招呼’看得这般重要。早知如此,朕就该把国家大事统统放下,先去拜见皇嫂。也省得您怒气冲冲、带着太子赶来骂殿呀!”这番话更厉害了。弦外之音:你这当皇后的沽名钓誉,只顾自己的尊严,不顾大宋江山!

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话。有几位耿直的忠良忿忿不平:当今皇上欺人太甚,贺皇后孤儿寡母,哪里是他的对手?尤其是东平王高怀德,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依仗驸马的身分,上前奏道:“万岁,都是一家人,你不该这样讲话。大行皇帝新丧,贺皇后说几句过头的话,你也该忍让才是。又何必……”

“嘿嘿,何必什么?说穿了吧,何必由我即位.还是让太子入主大统吧!”赵光义话中带刺,越说越难听。他以为:贺皇后必定翻脸,金銮宝殿会有一场唇剑舌枪。

谁料贺皇后却苦笑一声:“大行皇帝的圣意,谁敢违背?唉,你看看这个,就明白了。”说着,从太子德芳的怀中取出一个封套,令内侍呈上龙案。

赵光义十分纳闷,展书细看。开始发愣,接着发呆,最后眼圈发红,几乎落下泪来:“王丞相,这是大行皇帝的遗诏,你代朕宣读。”

“遵旨”。王延龄双手接过遗诏,先看了一遍,心说:这才是先皇笔下的真迹。“诸位同僚,仔细听了:‘此病不起入膏肓,谁承大位费思量。我儿年幼难为主,当让贤哉襄理王!’诸位同僚若未听清,本相再读一遍.”王延龄又念了一遍。才将遗诏交还龙案。

金銮宝殿鸦雀无声,大臣们个个低头不语。过了半天,赵光义“鸣呜呀呀”大哭起来。

这可不是装的,是发自内心的悲痛。是惭愧?是内疚?是自责?是天良发现?就连编书人也说不清了。

“皇嫂,江山社稷,应该由皇侄德芳继承。您快去给他梳洗打扮,重开登基大典!”

“皇上,你让我母子背叛先皇圣意吗?”

“父传子,家天下,历朝如此。”

“国赖长君.你哥哥说过不止一次!”

“这……德芳听封。你今年八岁.朕封你一岁一王。即:天王、地王、山王、水王、福王、和王、星王、贤王,简称‘八贤王’!除了这八个‘一字王’,再赐你瓦面金锏一柄,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连同皇亲国戚、三宫六院,不论有罪没罪,打死概勿论!再令工部在城南风水宝地为你敕建南清宫,房屋九百四十九问,离‘九五’之尊只差一等,还有……”

贺皇后连连摆手:“行了。行了!皇上不能再封了。他一个八岁的孩子,享有八个‘一字王’,再封下去,实在担当不起。”

“那就再加个‘世袭罔替’,辈辈八贤王。此外,他也有封赏大臣的权力,与圣旨等同。”

赵匡胤确实高明,他早已看破二弟的野心,留下这首遗诗,等于给妻儿留下一条后路!

就在这时,忽听“扑通”一声,有人栽倒在金銮宝殿。众人望去,举座皆惊!

第013回  萧皇后传令联九部  杨令公奉旨抢三关

却说宝国公杜天松已经年愈古稀。自从他的胞妹杜皇太后殡天以来,老头的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几年,常常是足不出户,关门谢客。由于赵匡胤驾崩,他只好拖病参加丧礼。他与赵匡胤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两个人既是君臣,又是骨内至亲的甥舅。为此,赵匡胤之死,令他悲痛万分。今日朝贺新君,他见赵光义对贺皇后明枪暗剑,不由心中愤怒。及至贺皇后取出先帝遗诗,赵光义万分感动,重重加封了赵德芳,又让老头欢喜若狂。这一病、一悲、一怒、一喜,糟了,老人家栽倒在金銮殿,当场气绝身亡。

用现代医学观点分析,牡国公大概得了“脑溢血”。古人不懂科学,最讲迷信;哎呀,老公爷被先帝传去了。他们君臣共赴天庭,途中也算有个依靠!

赵光义传旨:“厚葬宝国公!”

一帝一公两台大殡,隆重场面,可想而知。

古代帝王均有“年号”和“庙号”。“年号”是生前使用的,“庙号”是死后追认。经过朝议,追认赵匡胤为“太祖皇帝”。后人俗称“宋太祖”。再过二十一年,赵光义驾崩时,“庙号”定为“宋太宗”。照理说,皇帝生前是不能使用“庙号”的。咱们为了说书方便,暂把“宋太宗”这三个字提前借用.后文书中如果出现活皇上“庙号”,看官也就不必挑理了。

闲话带过。宋太祖丧事完毕,宋太宗正式临朝。取年号“太平兴国”。他在大赦天下、举办恩科、减免税赋的同时,又传下圣旨,晋封百官。首先,杜天松病故,其子杜文居本该按例降为“侯爵”。念老国公与先帝同日归天,爵位不变,封杜文居为第二代宝国公。再有高、郑二王,历史上功勋卓著,又都是皇亲,因而对东平王高怀德、汝南王郑印同赐。世袭罔替”。这个封诰很尊贵,俗称“铁帽子”,也就是一辈一王,千秋万代地位不变。再晋赞理王赵光美为“理王”,免去那个“赞”字。由于没有军功,不加“世袭罔替”。表面看来,赵光美是“一字王”,地位最高了。其实不然,因为他是皇帝的近支,对社稷威胁最大,所以宋太宗只封他“一字王”,不加“铁帽子”。这样一来,赵光美的后代子孙会越降越低。由“一字王”降为二字王、三字王、公爵、侯爵、伯爵……过不了十代八代,就成白丁了。这是皇上留了个心眼。赵光美很纯厚,竟然不知不觉,还为“一字王”而高兴。到后来,他的儿子赵珏降为“襄阳王”,这个人雄心很大,为夺江山,竟在襄阳聚众造反,并摆下“铜网阵”对抗朝廷。那时,已是四帝仁宗在位了。皇上派兵围剿襄阳,又引出许多故事。后人根据这些故事,编出一部武侠评书——《三侠五义》。书情虽然热闹,此处不必赘述。

如今,朝廷仍是“五王”;理王、云南王、东平王、汝南王、金鞭镇殿王。其中,金鞭镇殿王呼延赞地位最低。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四字王”,他是特殊环境产生的,可谓空前绝后,只算个“准王爷”而已。另旨:内、外三关的“八令工”恢复“八大令公”的封诰,并调金刀杨令公进京述职。再往下,各有封赏,不必一-交代。唯独兵部侍郎潘仁美职务不变,仍为朝中二品官。潘仁美心中忿忿不平,却也不敢争论。只得长叹一声:    “唉,皇上看重杨继业,我便永无出头之日了!”

宣调杨继业进京的传旨官仍由呼延赞担任。由于他是王爷,特加“钦差”头衔。领下圣旨,带着从人,飞速奔往佘塘关去了。

再说杨继业,这十余年来,变化很大。尤其是他的家庭,变化更大。佘赛花已经由一个少女变成中年妇人了。由于她自幼练武,身体十分健壮,所以,生育能力极强。除了那对双胞胎:大郎杨廷平、二郎杨廷定之外,接着又生了五男二女: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八姐杨琪、九妹杨瑛。由于这姐俩年龄最小,也就没人称她们大号。直到她们长大成人,还尽称她们杨八姐、杨九妹。这兄妹九人中,要属六郎杨延昭最聪明,七郎杨延嗣最勇猛。余下的众人,当然也非平常之辈。只是比起两个幼弟来,稍逊一头。

由于佘塘关距边塞较远,防御任务并不很重。再加上佘氏父子治理有方,所以杨继业显得很轻闲。于是,他除了研究兵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育子女上了。武林世家,当然以武为先。遵照杨衮的遗嘱,他向子女传授杨家枪法。前文书中多次交代过,杨家枪法威震天下,兄妹九人照谱练枪,再加上父亲的精心指导,技艺日有所增。

谁知,这个消息传到内、外三关,六关七帅都把自己的儿子送来了,请盟弟杨继业一道传授武功。这些孩子长动不一,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四岁。他们是:紫荆关元帅陈伯年之子陈林,居庸关元帅柴荣芳之子柴干,倒马关元帅郎吉平之子郎千、郎万,宁武关元帅黄如忠之子黄龙、黄虎,雁门关元帅苗化雨之子苗刚,偏头关元帅石若璧之子石青,督巡元帅王仲汉之子王顺。这小弟兄合在一起,恰恰也是九人。其中王顺最小,比杨七郎还小三个多月。他天真括泼,五官俊俏,深受杨令公喜爱。这后九人的天资虽然不如前九人,却也个个踊跃,虎跳龙腾。

看官会问:对这一群孩子,你何必交代得这样详细?众位有所不知,这后九人中的前八位,即:陈林、柴千、郎千、郎万、黄龙、黄虎、苗刚、石青均非平常之辈。他们长大成人后,位列边关十二大总兵中的前八位,曾屡立战功,而且还协助金鞭镇殿王呼延赞之子呼延丕显活捉过潘仁美。算是后文书中的几个重要人物。这里先把他们的身世交代清楚,也为后文书省下许多笔墨。至于年龄最小的王顺,则比那八大总兵更为重要。有关他的书情,此处暂不说破,看官耐心读下去,自然会见分晓。

再说金鞭镇殿王呼延赞,身背圣旨,兼程倍道,这天来到佘塘关。由于他是王爷,又是钦差大臣,老元帅佘洪洲不敢慢怠,急忙率领儿子、女婿出关恭迎。呼延赞一见,立刻飞身下马,连连施礼:  “佘老伯父,您拿我真当钦差呀?哈哈,我这钦差是吓唬别人的,就连那个什么王爷也当得稀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