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第99章

书籍名:《杨家将九代英雄传》    作者:多人


辽兵纷纷逃散。杨令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想起昨夜二更天,六万宋军被杀,今日起能放走辽兵?你看他金刀一挥,如同削瓜切菜,片刻间,辽兵陈尸遍野,杨令公总算出了一口恶气!

恰在此时,辽营炮声震天,门旗列开,三十多员大将排成“八”字。正中间跳出一匹混红马,马上端坐一条顶天立地的奇男子、大丈夫。你看这人身高八尺半,面如乌金,黑中透亮。金盔金甲皂罗袍,背后斜插四杆护背旗,脑后雉鸡翎,胸前双垂狐狸尾。看年龄,也就二十七八,不足三十。马鞍鞒得胜勾上挂着一杆三股烈焰托天叉。叉头有小簸箕大小,叉柄有鹅卵粗细,乃娃娃铁加青钢打造,坚硬无比。这人看着眼前的场面,自己的军卒被杀,似乎无动于衷。直到军卒逃尽,杨令公歇下手来时,他才微微笑道:“不愧是威震天下的金刀杨无敌。只是……哈哈哈,像您这样的盖世豪杰,竟然斩杀无名军卒,有些失身份呀!”

“你,你是谁?”杨令公看得明白,根据这人的服饰,他准是辽国兵马大元帅。

“实不相瞒,在下祖籍河北恒安府,五辈老祖北迁辽国。先父韩贵,官拜辽国大将军,在下韩昌韩延寿,人送外号飞叉太保。”

“你就是辽国元帅?”

“正是某家。”韩昌不摘兵器,反而抱腕禀手,“杨令公,您的大名,辽国家喻户晓,我家皇帝、皇后也久慕您是位英雄。依在下之见,您在宋国不受重用,年近花甲,才封个令公,您若能投辽国,我家皇帝说了,立刻封王,不知您老人家意下如何?”

“韩元帅,辽国交兵,各为其主。你是汉人,我不劝你投降,你也别来劝我。快快摘下兵器,大战三百合。”

“如此说来,韩某不恭了!”辽国元帅摘下钢叉,跃马向前。

第020回  双龙宴玩火笑番主  两狼山碰碑哭令公

什么叫硬仗?雁门关前,韩元帅大战杨令公,这才叫真正的硬仗!

不信你看——

黑漫漫征云遮白日,闹嚷嚷杀气冲云天。烈焰叉快似闪电,大金刀一片冰寒。令公虽老,盼望着名垂青史;韩昌确勇,惦记着大宋江山。这真是:二虎相争心头颤,不见胜负不收兵!

前文书说过,杨令公的刀法占一个快字,数十年来,身经百战,全靠这个快字取胜。而韩昌的钢叉也占一个快字,且比令公更快。快在哪里?一,岁数年轻.反应快;二.身强体壮,动作快,三,胯下混红宝马刚刚七岁口,比令公那匹老马赤炭跳跃快。有了这“三快”,就掌握主动权。你看他钢叉一抖,直奔杨令公面门。杨令公心如明镜:自己老了,不能和年轻人碰力气,全得靠巧取胜。为此,总在闪展腾挪。尽量避免兵器相击。可是这招来得太快,想躲也躲不开,万般无奈,只得用金刀往外一拨。拨开钢叉,立刻觉得双膊酸疼,虎口麻木。令公心想:这个韩昌好勇,最低也有千斤力。糟了,令公一走神,用现代计时,也就是零点零一秒,这刹那之间,韩昌已经搬回叉头,探出叉柄,在叉柄的尾端,有个香瓜大小的铁疙瘩。取名“叉把锤”。这锤头急似流星,快如闪电,直奔杨令公顶梁砸下。再躲,躲不开,再拨,拨不去,杨令公一闭眼.完啦!根据人家的速度和力气,自己的头盔肯定被击碎,头盔碎了,头骷岂能保得住?唉,万万没有想到,一生征杀,今日命丧雁门关!

再说辽国大元帅韩昌,眼看着“叉把锤”落下去了,盖世奇功就要到手,他却不敢往下砸。为什么?因为杨令公的名气太大了,大得吓人!韩昌可不糊涂,他心胸辽阔,目光长远。暗自琢磨:我若将杨令公一锤砸死,第一,不但宋国人会恨死我,就连辽国人也会对我咬牙切齿。我不能为了眼前的功劳而留下骂名千载。第二,杨令公膝下有七郎八虎、几十名门徒,他若死在我的锤下,那些人会善罢甘休吗?尤其是杨六郎、杨七郎,两杆大枪,万夫难挡,他们替父报仇,早早晚晚会向我讨还血债!第三,杨令公偌大年纪,忠心耿耿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也实在不忍杀他。算了吧,当放手时须放手。主意拿定,手腕儿—拧,“叉把锤”不砸顶梁,而砸左肩。根据他的力气,若用十成劲,令公也得死;若用五成劲,令公受重伤,若用三成劲,令公必吐血。好韩昌,不用十成劲,不用五成劲、不用三成劲,只用了一成劲,轻轻地一点,虽说留着万般情,令公的左肩立刻红肿,只觉得疼痛难熬。关中的杨家将们大惊失色,六弟兄快马出城,将老父护回雁门关。

有分教:韩昌这锤打得好!到后来,六郎杨延昭挂帅,为了感谢他一锤的恩情,曾饶了他的性命,并在两军阵前与他义结金兰。双方元帅三击掌:辽国有韩昌,宋不灭辽;宋国有六郎,(奇*书*网^.^整*理*提*供)辽不侵宋。用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两国边界换来了十几年的和平!

再说杨令公,被六个儿子搀回帅虎堂。诸家将领见他热汗淋漓,实不忍睹。就连太宗皇帝也很心疼:    “来呀,快把朕的四名御医一起传来,将宫廷专用的最好药品也带来,让他们联合为令公治伤!”

“臣,不敢当。”

御医们来了,经过检奄,伤势并不严重。表皮虽说红肿,内脏无虞。可是皇上重视,御医们最会讨好,一个个故作紧张,忙得手脚慌乱。看样子,除了他们,谁也救不了杨令公,他们把最好的外伤药替令公敷上,又熬了几壶汤药,让令公喝下去。其实都是补品,不过健体强身而已。诸事完毕,令公休息。

书到这些,加上一段小插曲:

杨家大郎杨延平今年快三十岁了。他满月那天,曾被襄理王赵光义在佘塘关收为义子。后来赵光义当了皇帝,顺理成章,延平成了御儿干殿下。根据封建王朝的规定,御儿干殿下得有个爵位。王爵、公爵轮不到他,侯爵、伯爵还是有希望的。太宗吩咐三王赵光美拿个方案。谁料杨令公、佘太君联名上奏:大郎身无寸功,不能封爵!

三王赵光美不理解:“他是御儿干殿下呀。”

“王爷,您的义子能封爵吗?”

“岂有此理!王爷的亲子也不能封爵!”

“对!万岁收大郎为义子时,也是襄理王、并不是皇帝。我杨家有了令公、有了无佞侯,再不敢受第三个爵位了!”

“我懂了,你这是怕树大招风呀!”

廷平封爵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他虽然没有爵位,跟皇族的关系毕竟近一层,八贤王也把他视为兄长。延平有事也愿与八贤王商量。昨天晚上,他告诉八贤王:    “依我父亲之见,雁门关是空城,敌人肯定有计,还是不进城为好。可是潘元帅不听劝告,还冷嘲热讽,结果怎么样,确实中了敌人的埋伏。我爹太忠厚,为避免邀功之嫌,不让说这件事。可是不告诉王爷,我心里又堵得慌……”

“杨大哥。”八贤王在背后,与杨家七郎八虎皆兄弟相称。“你应该告诉我,使我对潘仁美有所掌握。”他嘴里这么说,可潘仁美是国丈,奈于皇上的情面,也不好发作。此时见令公受伤,王爷再也忍不住了:“潘元帅,你占领了一座空城,却使大宋损兵折将……”

“王爷别急。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损兵折将,辽国也死了叶里托金、沙米罕……”到了这步,潘仁美还不忘“扔大个”!

“哼,本王不干涉军务,只想问问你的打算?”

“好办,好办。来呀,挂出免战牌,敌国再来骂阵,不必禀告!”

诸将面面相觑:这叫哪路大元帅?

十天过去了,杨令公伤势痊愈。他以先锋官的身份,询问战局。得到的回答是,日日高挂免战牌,辽国起初还骂阵,现在也不骂了,好像采取围城战术,只要城内绝粮,不攻自破。

又过了三天,太宗皇帝沉不住气了。他把高级将领们传到帅虎堂,亲自召开御前会议。为了他的江山,再也顾不得面子:“潘兀帅,朕要你禀奏军情!”

“是。”潘仁美胸有成竹。“臣的作战方针是以静待动。他们天天骂阵,我们毫不理会。再过几天,他们自己就厌顿了。只要产生厌烦情绪,斗志立刻松懈。到那时,我军一举反攻,必获全胜!”

“说得好听!”八贤王十分不满。“人家要是不松懈呢?”

“那就继续挂免战牌。”

“挂,挂!挂到城中绝粮,再想反攻就晚了!依本王之见,现在就该采取措施!”

“妙极了!”潘仁美依仗军权在握,玩世不恭。“既然王爷英明,那就请您来指挥吧。臣愿交出令箭,脱袍让位!”这招确实厉害,第一,大敌当前,岂能临阵撤换元帅?第二,八贤王是文职,不懂兵法,岂能指挥战斗?潘仁美心里有底,才说出这种话来。他以为,八贤王年少不更事,会立刻让步。错了,错了,潘仁美完全错了!八贤王天潢贵胄,身上流着宋太祖的血液,别说这儿句硬话呀,就是再大的风浪,也吓不倒这位贤王!

“嘿嘿,”八贤王面带冷笑。“潘元帅,你不必虚张声势,本王确实不懂兵法,可是我懂得用人!杨先锋,你怎么一言不发?当初你反对进城,既然进来了,就说说如何守城吧!”

潘仁美有点发傻,再不敢“拉硬”了。

“王爷,”杨令公在关键时刻,该说的还得说。“臣以为,宋、辽两国兵力相当,只是我方缺少大将。看眼前,能胜韩昌者,这,并无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