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草地龙虎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草地龙虎

第48章

书籍名:《草地龙虎》    作者:陈宇


左权说,随即问林彪、聂荣臻:“你们还有什么  指示?”

聂荣臻政委正在看地图,他转过身来,说道:“甘肃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回族居  多,因此我们不能在这里搞打土豪斗争。你们是先遣部队,要很好地带头执行民族政策,尊  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做好北上抗日的宣传工作。”

林彪正想说些什么,毛泽东走了过来,他把右手食指向空中扬了扬,幽默地说道:“我  只补充一点,就这么一点点。指导员你注意,给我找点精神粮食来!国民党的报纸、杂志只  要近期和比较近期的,各种都给搞几份来。这是一个特殊任务哟!注意,最好能把近期的报  纸找一些来。”他十分强调地连续说了几遍“近期的报纸”。

“保证完成任务!”梁兴初和曹德连回答,他们到这时才明白毛泽东的“重大任务”原  来是要精神食粮,要近期的报纸。

梁兴初和曹德连接受任务后,回到连队立即召开骨干会,传达任务,研究分工。最后决  定,由连长梁兴初负责筹集粮食等物资;指导员曹德连负责收集国民党的各种报纸、杂志和  宣传红军政策;副连长刘云彪负责侦察和警戒。在研究完成任务的方法时,大家一致同意化  装成国民党中央军进入哈达铺,以便能顺利搞到报纸,执行好这一任务。

午饭后,侦察兵都换上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服装,大摇大摆地出现在通往哈达铺的大道  上。侦察连出发地距哈达铺有15公里,他们下午4时多出发,天刚黑时就顺利到达哈达铺  镇边。

城门口,几个把门的乡丁点头哈腰:“欢迎,欢迎。欢迎国军光临。”

梁兴初带着中校军衔,曹德连带着少校军衔,率领侦察连耀武扬威地进入哈达铺。

哈达铺的国民党党部书记、镇长和保安队长等人听说后,都赶紧出来迎接,他们果真把  红军侦察兵当成了国民党的中央军,连忙张罗吃饭和住宿。

国民党军驻岷州鲁大昌师的一个少校副官,刚从甘肃省城兰州回甘南探亲,路过哈达  铺,带着几个马驮子,也赶来看热闹。

@奇@在镇公所,梁兴初刚一坐下,也就假戏真做,对镇长等人吩咐道:“我只是打前站的,  我们的长官和大部队还在后面。

@书@你们赶快派人去筹备粮草等物资。“

@网@“请问大军有多少人马?我们好去准备。”镇长在灯光下伸长脖子问,他的身影拉得很  长很长。

“明天有1个军,有1万多人吧,你们要准备1天的吃的,另外再准备点粮食用于携  带,这些都是急着用的,一定要保证数量,准时完成。”梁兴初翘着二郎腿布置军粮筹备。

“保证完成,保证完成。”镇长掐着指头算计,大概需要10多万斤粮食。这个数目对  哈达铺这个小镇来说不是个小数字,但镇长还是硬着头皮应了下来。

刘云彪布置好警戒就讯问保安大队长有关军情。

在梁连长布置筹粮任务同时,指导员曹德连带1个排赶到了邮局,开始为毛泽东寻找  “精神食粮”。

哈达铺是岷县南部繁华的一个集镇,虽然只有一条小街,但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最出名的是这里所产的中药材当归,以“岷当”之名享誉全国,畅销邻近各省,  甚至连天津口岸的客商也来到这里,长年经营药材。作为“岷当”主产地和集散地的哈达  铺,因此客商云集,人口也比较密集。尤其是各地客商的到来,为这座小镇带来了外地的文  明和新闻,镇上还特设了邮政代办。这在当时交通闭塞的甘肃农村来说,邮局并不是多见的。

邮局有一个单独的大院,但邮所仅仅有1间房子,不多的邮件放在两个木箱子中。侦察  兵们一进入邮局,便把有字的东西都收集起来,抱到了曹指导员的面前。

“家信一律挑出,这个对我们没有用处。主席不要这样的食粮,他要的是报纸和杂  志。”曹指导员在灯光下边翻拣邮件,边把没有用的东西让战士们又抱了回去。

邮差在一边解释:“老总手下留情,这些都是那些做生意的老板向外发的信。昨天到的  信和报纸都送给他们了。”

“你们这里还有报纸吗?”

“有几张过去的报纸。”邮差说着,到柜台底下摸出一卷纸来。

曹指导员翻看着那几张发黄的报纸,他一看出版日期和内容,就感到很不满意。春耕的  消息在这时无疑是迟到了两个季节。

侦察兵们不满意地走出邮局。曹指导员仍把那几张过时和文不对题的报纸带了出来,塞  进背囊中。

“走,到那边去看看。”曹指导员说,他惦记着邮差所说新到的报纸在旅馆客商的手  中。从蛛丝马迹发现线索,顺藤摸瓜,总能找出点名堂,这是侦察兵的基本功和经验。

旅馆就在邮局的旁边,外地来的商人和过路的客人大多住宿在这里,大多数客人吃晚饭  后蹲在房间内正在油灯下或搓麻将,或打纸牌赌博;也有的把娼妓带进旅馆,淫笑声从门缝  中钻出,引得隔壁房间中喝酒的汉子们一边猜拳行酒令,一边夹杂进一些污言秽语。

侦察兵们荷枪实弹跨进了嘈嘈嚷嚷的旅馆。

“检查,统统打开门,我们要检查。”侦察兵们敲开了一间间房门。

“咚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把旅馆中所有的人都惊了起来。

“弟兄们,是自己人。我带的这些东西绝对没有半点赤匪和违禁的东西。这是我的证  件。”那个半个小时前在城门口看热闹的国民党军官也住宿在这里,他打开房门,自我介绍  说是鲁大昌部的少校副官。他带有几匹骆驼驮子和马匹都拴在院子里,几个马驮子则放在房  间里。

“打开!我们要例行检查。”曹指导员命令说。

“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我回家带给家眷的一些衣物和布匹。”这个少校副官见曹德连与  自己的军衔一样,又坐回到床沿上。他的身后被窝中,两个长发女人紧紧把一床被子抓在身  上,浑身都在打哆嗦。

“把马驮子打开!我们要检查。”曹德连向身后的战士们说道,枪口指向了那个少校副  官。


几个马驮子打开了,除了那个少校副官所说的衣物和布匹绸缎外,还有许多此地鲜见的  玻璃杯子、酒具等玻璃制品裹在布匹中,许多印刷精美的美人图和年画也装了两个驮子,外  面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些东西在这里肯定能卖大价钱。原来这个少校副官在借回家之  机也捎带着做点生意。

曹指导员把包东西和裹年画的报纸统统收集到了一起,连少校副官床头上正在看的报纸  和书籍也一并交给一个侦察兵,其它的东西又装回到驮子中。

“好了,你的检查通过了。这些废报纸我们要带回去检查一下,明天上午你可到镇公所  来取。”曹指导员说。“那些破报纸我不要了。可那本《孙子兵法》你们要还我,我是借的  别人的。”

“别罗嗦了,什么老子、孙子的。老子才不看你孙子的兵法。”一个侦察兵不懂得《孙  子兵法》是本什么样的书,信口开河说道。

曹指导员顺水推舟对那位少校副官说道:“那好吧,麻烦你跟我们走一趟,等一会我们  检查完后,你就把这些书带回来。”

少校副官对这伙“国军”没有动驮子里的贵重东西而对几张破报纸感兴趣,觉得非常不  可理解。他把两个牵骆驼的随从喊过来看守驮子,照看那两个女人,然后不加怀疑地跟着曹  指导员进了镇公所。

侦察兵们从其它房间客商那里也搜集到了几张报纸。

曹指导员带领侦察兵们有获而归。他们从旅馆中查获的这七八张报纸有3张是近期报  纸,有天津《大公报》,还有《山西日报》等,这些报纸多是8月初印行的,已经过去1个  半月了,报纸上面所登载的新闻在内地早已成了旧闻。但在这偏僻的甘南小镇来说,报纸上  所报道的消息都还是最新新闻。

几个识字的侦察兵和曹指导员翻拣抚平着报纸。

一条登载着吴焕先、徐海东率领红军连克两当、秦安、德隆等县城的消息首先映入大家  的眼帘。

“看呢,这里,还有陕北‘刘志丹匪区略图’,说是6座县城失陷。”侦察兵们真是高  兴地一个个蹦了起来。这条消息报道的是陕甘红军在7月下旬打破国民党军第2次“围  剿”,共歼国民党正规军4个营又4个连2#00余人,民团、地主武骑3000余人,解  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等县城,使陕甘与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连长,快来看呀!陕甘有刘志丹红军,还打了大胜仗!”

曹指导员招呼刚布置完筹集粮食任务回来的梁兴初。

中央红军长征走了1万多公里,还从没有看到过苏区,大家一听说陕甘宁有那么大的地  方,那个高兴劲头就别提有多么兴奋了。

“哪里?快给我看看!”梁兴初迫不急待地接过报纸。

“消息登在这里。看这标题赫然是‘赤匪军’。我就爱看这‘赤匪军’3个字。翻过来  看,快翻过来看,还有他们说的‘匪区略图’,这么大的一块地方,比我们原来中央苏区的  革命根据地还大,这图应该称作陕北革命根据地略图才对。”一个侦察兵喋喋不休地说,若  在平时,梁连长早就瞪眼睛了,可在这时即使多余重复的话,听来都是激动人心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