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草地龙虎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草地龙虎

第53章

书籍名:《草地龙虎》    作者:陈宇


据侦察员  报告,是东北军骑兵第7师的两个连,有几百匹马。我们一定要搬开这块拦路石!4大队由  正面进行突击,1大队、5大队从两侧迂回兜击。”

“是!”各大队领导人接受任务后,立即赶回部队,组织战斗。

毛泽东向林彪说道:“我就站在这山头上看着你们打。唱《打骑兵歌》给你们鼓劲。”

林彪哼着《打骑兵歌》下山去了。毛泽东哼了几句《打骑兵歌》,却忘了词,再也唱不  下去,他见几个警卫员在一边捂着嘴笑,也笑了起来,说道:“我可能当不了歌唱家,这嗓  子直通通的,发出的声不会拐弯,说两句话还可以,顶多胡诌几句诗。这红军的万里长征可  是可歌可吟啊。”

张闻天的嗓子看来也不怎么样,唱了句“敌人的骑兵不可怕”后,也没有再续出下句来。

进入战斗状态的红军指战员从毛泽东、张闻天的前面不远处跑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毛泽东畅  吟的是唐朝王昌龄的《出塞》诗,接着又说道:“怎么样,我的朗读还是可以的。这诗里还  有‘万里长征’呢!”

“李白的《战城南》,其中也有‘万里长征’之句。”张闻天说道。

“是那个‘去年战,今年战’?”

“正是。”

“全篇较长,我可不怎么记得了。”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万里长征  战,三军尽衰老。…  ”张闻天背诵道。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这后一句不好。对我们红军说,改为‘万里长征战,  三军尽开颜’要好些。”毛泽东的诗意总是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山下的枪声突然间响成一片。毛泽东和张闻天来不及再讨论诗,他们的思维从诗的韵律  中回返到手榴弹轰鸣爆炸和“哒哌哌”作响的机枪射击声中。

“不要打伤了马!”毛泽东在指挥战斗中下令。

红军各大队受命后,迅速组成战斗小组,利用河沟、草丛作掩护,分路隐蔽接近敌人。  在距敌不到400米的地方,红军集中10多挺轻重机关枪,突然开火,打得吃过饭后正在  休息的国民党军骑兵一个个晕头转向,马嘶人叫,乱作一团。

漫山遍野的红军主力部队,像猛虎扑食般冲下山去。

因为这些国民党军正在大休息,根本不会想到会从六盘山上冲下红军来,他们除了少数  喂马的和警戒人员在游动外,其他人都睡着了。当他们被枪声惊醒后,红军已经冲到眼前。

红军先用手榴弹轰,然后就是拚刺刀。

“注意不要伤着了马,先打马上的!”红军指挥员们喊道。

刚跨上马的敌人,目标明显,顿时成了多名红军战士射击的目标。这些人上马速度快,  落马速度也快,还没等坐稳,就被打落下马。很多敌人连枪都没带,马鞍未上,骑一匹光背  马就逃。

红军很快就把国民党军两个连的骑兵,打得溃不成军。

青石咀一战,红军共毙俘国民党军200余人,缴获军马140余匹,各种枪200余  支。

次日,红军第4大队在镇源与固源之间的白杨城附近又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缴获军  马10多匹。

跟随毛泽东行军的饲养员老余听说有了好马后,专门来了一次“伯乐相马”,他挑选中  一匹英俊的大枣红马牵了回来。

毛泽东抚摸着马头,也非常喜欢。

“主席,咱们就换这一匹吧。”老余商量道。

毛泽东抬头望了望不远处的小黄马,说道:“这匹枣红马真是让人喜欢,可我更舍不得  那匹小黄马。”

正放缰在路边寻觅野草的小黄马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快步来到毛泽东的身边,然后直往  老余的怀里拱,像害怕把它丢了似的。

戎马生涯打天下的毛泽东,一生中所喜爱的坐骑并不多,说来最让他喜爱的只有两匹:  一匹就是这匹小黄马,一匹是后来的大青马。小黄马是在1929年6月中旬红军挥师闽  西,攻打龙岩土著军阀陈国辉旅时缴获的。毛泽东很喜欢这匹小黄马,它高1.4米,整个  身材长得很匀称,浑身上下的毛油光闪亮,非常通人性和机灵。警卫员们给它起了如“小  黄”、“小识途”、“千里驹”、“好帮手”等许多美丽的名字。毛泽东骑着它踏遍了中央  苏区的每一个角落,参加了红军的多次反“围剿”战斗,现在又驮着毛泽东走上万里长征路。

3年后的秋天,小黄马因积食生病死于延安。毛泽东知道后,搁下手中的笔,心情久久  不能平静,惋惜地说:“小黄马对革命有功啊!一定要把它埋葬好。”小黄马被安葬在延河  畔,墓旁一块木板上写着:“对革命有功的小黄马之墓”。毛泽东来到这里,深情地说: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我心里都难过!”

毛泽东与小黄马相处的感情很深。所以说,他在六盘山下有再好的马也是舍不得换的。

“别换了。这匹马从福建上杭到现在一直跟着我们,走了不少路,也算是经过考验。”  毛泽东很动感情地对饲养员老余说。其实这时他另外还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准备用这些刚  缴获的战马组建红军的骑兵部队。

大家见通人性的小黄马用面颊在反复蹭着老余,好像是哀求把它留下,更生爱怜之意,  也纷纷说道:“那就别换了,不换了。”

毛泽东挥了挥手,说:“部队更需要战马,还是把枣红马送回侦察连吧。”

“好,不换了,不换了。”老余牵起枣红马走了。

不一会,老余还了马,手却没有空着,又拎了一个皮马鞍子回来。

“主席,不换马,咱们就把那个木鞍子换了吧?”

“我说呀,老余,你真行。马都不换了,你弄个鞍子回来干什么?”


“侦察连的同志们见你不要马,就又挑选了这个皮鞍子送给你。”

毛泽东摸了一下皮鞍子,说道:“这个皮鞍子是比我那个木鞍子强多了。可惜的是前面  没有一个老寿星眉头上的疙瘩呀。”说着又去摸了一下原来那个木鞍子。木鞍子是从江西带  出来的,工匠在制作时因材制宜,在马鞍前面设计出了一块隆起的木头,以便主人扶握。而  这疙瘩对“上马击狂胡,马上草军书”的毛泽东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因为他骑马时喜欢看  书,就把缰绳搭在这块隆起的木头上。小黄马也很熟悉主人的这一习惯,当主人把缰绳搭在  鞍子木疙瘩上时,它就稍微放慢步子,走得非常平稳。有些电报、命令就是毛泽东在马背上  直接书写成的。

老余只好把皮鞍子又扛回侦察连。

小黄马“咴咴”地叫了两声,叫声里充满兴奋和豪情。它一直把毛泽东驮到了陕北延  安,步步紧随毛泽东走完了长征全程。

第二天早晨部队出发前,左权参谋长来到第1纵队侦察连,传达毛泽东的命令,决定把  侦察连正式改编为骑兵侦察连。从此,红军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第1任骑兵侦察连连长是  梁兴初,副连长是日后驰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骑兵团团长刘云彪。当时,侦察连有近20  0人,但只有150多匹马,人多马少,怎么办?经党支部研究,决定把马先分配给两个机  枪排、通信员和司号员等。手枪排暂时没有马骑,只有等将来缴获了以后再装备。

侦察连接到毛泽东的命令,全连指战员都异常兴奋。近几个月来,他们吃过敌人骑兵的  亏,尤为感到骑兵的重要。红军部队的广大指战员何又都不曾在时刻盼望:“我们有了自己  的骑兵部队就好了!”现在,红军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尽管数量不多,但总是有了,  大家能不高兴嘛!

侦察兵们边行军边议论,高兴地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骑兵,这一下就可以完成较  远距离的侦察任务了,再也不会像过草地时遭受敌人骑兵袭击而无法用骑兵追击。”

侦察连过去是靠两条腿与敌人抢时间,现在骑在马上,行军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第  一天问题就出来了,战士们第一次骑马都非常高兴,开始时还小心谨慎地驱马慢慢走,后来  就嫌马走得慢了,策马快跑。结果在一天内,就摔伤7人,有1人还摔成重伤,胳膊被摔  断。绝大多数指战员由于不会骑马,在刚开始时感到很别扭;休息和宿营的时候,又不知道  怎样喂马;打起仗来,又不懂得骑兵战术;至于平时如何驯马,那更是一窍不通,所以大家  甚为发愁。有人甚至提出不要这些马。

左权参谋长听到侦察连的反映后,来到侦察连。他召集全连战士讲话,说:“学骑马同  打仗是一样的,负伤也是光荣的。轻伤发轻伤费,重伤发重伤费。我们一定要在行军中学会  骑马,在打仗中学会骑兵战术。”毛泽东专门指示林彪,让纵队政治部派人来,对负伤的战  士进行慰问。如此鼓劲,侦察连的士气又高涨起来。

侦察连利用宿营时间,召开党支部大会,号召大家勤学苦练,从不懂到懂,由不会到  会,把骑兵侦察连建设成一支好的红军骑兵部队。并请熟悉马术的地方老百姓传授经验,进  行有关骑兵知识、骑兵战术训练。

半个月后,红军各部队又将战斗中缴获国民党军马鸿斌部的战马,连同在固原战斗中被  俘的东北军骑兵补充到侦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