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乐读窝 > 文学理论 > 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第25章

书籍名:《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    作者:李晓鹏


                                    

            但如果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

            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它拒绝放弃英镑,加入欧洲统一货币,却又同意参加欧洲汇率机制——即英镑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样,一方面把钱变成马克存在银行的利息提高了,而英镑的利息不变;另一方面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德国投资的盈利前景好于英国。这就会促使大家把手里的英镑兑换成马克。买入英镑的人少,买入马克的人多,马克自然就要“涨价”(升值),英镑自然就要贬值。

            但是受欧洲汇率机制的限制,英镑无法大幅贬值,所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的利息,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利率提高会抑制投资,这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常识,等于是给本来就很低迷的英国经济来个雪上加霜;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万一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正在英国政府两头为难的时候,却不知道巨大的危险已经迫近。直到1990年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宏观对冲基金将在犹太人乔治·索罗斯的率领下,与英国政府展开一场面对面的决斗。

        击败英格兰银行

            索罗斯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就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的差异,它们的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协调一致,各国都不愿意以牺牲本国经济为代价来维护汇率机制的稳定。

            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而对欧洲统一货币始终保持一种警惕心理的英国,无疑是这个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政府维持高利率的经济政策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它请求德国联邦银行降低利率。结果证明了索罗斯的远见卓识:德国联邦银行担心降息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拒绝了英国降息的请求。换而言之,就是德国不惜以汇率机制受到破坏为代价维护本国经济稳定。

            英国经济日益衰退,英国政府需要贬值英镑,刺激出口,但英国政府却受到欧洲汇率体系的限制,必须勉力维持英镑对马克的汇价。英国政府的高汇率政策受到许多金融专家的质疑,国内的商界领袖也强烈要求降低汇率。在1992年夏季,英国首相梅杰和财政大臣虽然在各种公开场合一再重申坚持现有政策不变,英国有能力将英镑留在欧洲汇率体系内,但索罗斯却深信英国不能保住它在欧洲汇率体系中的地位,英国政府只是虚张声势罢了。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在不断地下跌,从2.95跌至2.85,又从2.85跌至2.796  4。英国政府为了防止投机者使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低于欧洲汇率体系中所规定的下限2.778  0,已下令英格兰银行购入33亿英镑来干预市场。但政府的干预并未产生好的预期,这使得索罗斯更加坚信自己以前的判断,他决定在危机凸现时出击。

            1992年9月15日,索罗斯决定大量放空英镑。他的操作手法非常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从银行借贷大量英镑,到外汇市场上去全部卖掉,换成德国马克,巨大的卖出压力将迫使英镑贬值。如果计划成功,索罗斯就可以用比卖出的时候便宜得多的价格再“买回”英镑,还给银行,这个“高价卖出,然后低价买进”之间的差额就是索罗斯的利润。

            如果只是索罗斯一个人与英国较量,英国政府也许还有一丝希望,但索罗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抛售英镑的行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跟风卖盘——全世界的外汇投机者都开始一拥而上疯狂卖出英镑。英镑开始迅速贬值。

            英镑对马克的比价一路下跌至2.80,虽有消息说英格兰银行购入30亿英镑,但这完全是杯水车薪——光索罗斯一个人抛售的英镑总额就达到了70亿,更不用说跟风而来的天量国际游资。到傍晚收市时,英镑对马克的比价差不多已跌至欧洲汇率体系规定的下限。英镑已处于退出欧洲汇率体系的边缘。

            英国财政大臣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应付这场危机。首先,他再一次请求德国降低利率,但德国再一次拒绝了;无奈,他请求首相将本国利率上调2%~12%,希望通过高利率来吸引货币的回流。一天之中,英格兰银行两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达15%,但为时已晚,英镑的汇率还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这场捍卫英镑的行动中,英国政府动用了价值26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最终还是遭受惨败。

            1992年9月15日,曾经充当过“全球中央银行”的英格兰银行终于向国际投机者投降,宣布无力维持英镑的汇率,英镑只能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这一事件,可以说是欧洲统一货币进程中遭遇到的最大挫折,英国受到的打击最大。至今,英国人和欧洲人对索罗斯还恨之入骨,提起索罗斯来就骂他是“夏洛克”(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一位冷酷的犹太商人)。但不论怎样,索罗斯无疑是这场袭击英镑行动中最大的赢家,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在这次英镑狙击战中,索罗斯总利润高达2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收入为1/3。在这一年,索罗斯的基金增长了67.5%。

        东南亚金融危机(1)

            在收拾完英格兰银行之后,索罗斯又调转枪头,寻找新的猎物。1994年底,他又在墨西哥翻云覆雨,向墨西哥比索发起猛攻,导致比索贬值50%,引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将这个拉美大国几乎摧残得国破家亡,数十年经济改革的成果毁于一旦,索罗斯自然也从中捞足了赚头。

            这之后,索罗斯消停了几年。此时正值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不久,他十分关心自己祖国的发展,投入巨资帮助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建设。并以匈牙利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遍布东欧地区的索罗斯基金网络,主要投资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看起来,索罗斯已经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就,不再靠摧毁一个国家的经济大发横财,而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慈善家。

            但如果就此认为索罗斯已经良心发现,改邪归正,充分认识到“不能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国际金融界最冷酷无情的狙击手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猎杀目标的搜索,他只是在静静地等待机会。

            这个机会终于在1997年的夏天来临,猎杀目标:东南亚。

            东南亚曾经是新世界的宠儿。

            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小龙”在战后迅速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地区)的行列。

            继它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模仿“四小龙”的成功经验,利用本国劳动力成本便宜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比如纺织品、皮鞋、箱包、普通机械及其零配件等等,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向发达国家出口。同时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国资本到本国投资,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被称为“亚洲四小虎”,大有重现当年“四小龙”辉煌之势。

            但“四小虎”所处的时代和“四小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开始形成,并产生了数额极为庞大的全球性投机资金,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投机资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反映速度极为迅速,一旦嗅到什么风吹草动,就可以在一夜之间从世界各个角落蜂拥而至,对一国经济展开毁灭性的打击,获取暴利之后迅速撤退,留下一个个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国家,其行动效率和破坏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航空母舰和巡航导弹。英镑狙击战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这些投机资金的经典之作。

            和索罗斯这样的国际金融界的“老狐狸”相比,东南亚国家的领导层和企业界在金融问题上还显得非常幼稚,很多人被迅速发展的经济冲晕了头脑,似乎眼前的繁荣可以轻松地持续下去,而不用做任何改革和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