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酸甜苦辣咸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酸甜苦辣咸

第35章

书籍名:《酸甜苦辣咸》    作者:唐鲁孙


                                    久而久之,都有了烟瘾,雪茄反而变成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啦。

            这个时候,贵族王侯豪门巨室仍旧认为,抽雪茄是水手们不登大雅的野蛮玩意儿,坚持原则,不抽雪茄。可是有些贵族子弟们偏偏不太争气,见猎心喜,背着家人长辈偷偷地抽来玩,日子一久,跟普通人一样,个个上瘾池都变成非烟不乐的癌止了。

            到了1851年罗马教廷对厌恶雪茄烟的态度,又有改变。颁布了一道新谕令,不但取消禁吸雪茄的前令,而且对于凡是反对雪茄的人士一律判处监禁。从此雪茄烟又再度在欧洲渐渐抬头。到了19世纪末期,所谓绅士阶级,每人叼着雪茄烟在大庭广众之间喷云吐雾,怡然自得,好像一枝在手,才够派头似的。

            美国雪茄烟

            美国在殖民时期,妇女们为了赚点零用钱,用纤纤玉手卷出各式各样的雪茄烟在街上兜售,有一种细枝味淡的雪茄烟是专供妇女吸用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发明纸烟,妇女要抽烟,也只有抽雪茄烟。到了1770年雪茄烟的消费量,一天比一天增加。在宾夕法尼亚州兰加斯特城,首先有一家正式雪茄烟厂出现。后来虽然有了纸烟,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纸烟在痛君子眼里,实在没法子跟雪茄烟等量齐观。除了少数妇女或文弱的男士外,大家都认为口含雪茄才够豪迈英勇,有男子汉的气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吸烟的趋势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双方战斗正酣,联军前方战土,精神苦闷无聊,个个希望后方能充分供应雪茄烟,用来解乏提神,增加耐战能力。美方政府于是订购了大批雪茄烟供应前方将士。当时雪茄烟厂老板只图近利不顾商业道德,加上前方催货,急如星火,有的厂家经验技术都不够水准,烟叶干燥程度不足,就粗制滥造赶着出厂交货。雪茄烟运到前方戍守在沼泽地带,或者在战壕掩体待命出击的官兵,领到的雪茄当然谈不到如何保持干燥,再加上雪茄烟本身所含水分太高,左点不着,右点不燃,划了一堆火柴,烟还是吸不到嘴。

            久战沙场的人,多半情绪激动,有的暴跳如雷,有的秽语唾骂。在第一次战役,因为在壕沟里划火柴,火光闪灼,此起彼落。被敌机发现,一枚炸弹,临空一掷,壕内战土,全部牺牲。从此前线官兵,对于雪茄烟,深恶痛绝。于是在欧洲战场上的美军和欧洲盟军,纷纷改抽纸烟。而卷烟制造厂,又能抓住机会,锐意革新,提高品质,再把赚来的利润,拿出一部分来,大肆宣传。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了,纸烟几乎霸占了整个市场,把雪茄烟几乎完全打倒。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雪茄烟规定由政府向登记合格的制造厂收购,各制造厂鉴于前次失败的教训,力图偷雪前耻,换回声誉,无论如何要抢回失去的市场。一方面提高品质,也由手工卷制改为机器包卷;同时医学界又高唱癌症的猖獗,烟纸是罪魁祸首论调,于是来了个宣传攻势,说烟不是癌症的致命伤,卷烟的纸才是感染癌症主要的媒介。这种说法,透过各阶层刻意扩大宣传,癌是不治之症,人人惧怕,于是前方将士又一窝风对雪茄烟发生浓厚兴趣啦。

            雪茄烟厂苦心孤诣的宣传术

            大战末期,在法国诺曼底,第一位空降的美国伞兵,就是嘴里衔着雪茄烟着陆的。雪茄烟制造商认为良机难再,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又大肆宣传一番,吸雪茄可以提高勇气,更把雪茄的身价抬高了不少。

            各种行业中,最善于宣传,肯花大钱来做宣传的,恐怕莫过于早期烟草制造业啦。雪茄烟的亨白、老美女,卷烟的吉士、骆驼,用在推销宣传费用,真是大得大惊人啦。美国在早期电影里,口衔雪茄,身穿工装,头戴鸭舌帽的,大家一看就认定他是歪哥。这种宣传,无疑的对雪茄烟的销路发生了严重的坏影响。于是由雪茄烟协会领头发起,向好莱坞影坛进军,提出交涉。希望不要让银幕上的暴徒,口衔雪茄。起初是遭到好莱坞影业当局拒绝,后来协会用种种手法向影界权威人物提出,全美国有二万五千家雪茄烟店,每天经过雪茄店的行人,照最保守的估计也有五百万人。假如好莱坞当局同意,嗣后在影片里饰演坏蛋、强盗、流氓者流,而改为脑满肠肥的董事长、总经理、绅士型大亨人物,口叼着雪茄烟,则全美国三千多家雪茄烟店,愿意免费给各影片公司新出品做广告,以资吸引观众。这个两蒙其益的建议,终于得到各电影制片商的全力支持。

            这样一来,雪茄烟不但受到美国各阶层男士的欢迎,就连妇女们也不再提出抗议了。同时正是大家对于癌症谈虎色变、畏如蛇蝎的时候,制造雪茄烟的厂商拼命说烟叶不会让人感染癌症,可怕的是卷烟纸,更增加了一般人对卷烟的恐惧,不管真假都摒弃纸烟,改抽雪茄。雪茄烟从此又获得新的转机,进而风行各地,虽然没有把香烟打倒,可是雪茄烟终于抬头,和纸烟并驾齐驱了。

        说雪茄

        谈清代的辫子

            《洪熙官与方世玉》这部连续剧故事情节错综复杂,扣子扣得紧,布局布得奇,悬疑谲诡,变化多端,令人今天看了前一集,欲知后事如何,明天不得不且看下回分解。这一部戏,可以说,编导方面真正得到了连续剧的神髓真昧,收视率之高,也出乎意想之外,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贩夫走卒,都是它们的忠实观众,足证此一连续剧之叫座力如何了。

            有一天几个朋友在一起闲聊天,不知不觉就聊到连续剧里的辫子问题,《洪熙官与方世玉》之剧情是清朝的事,满清距民国最近,诸事犹在记忆之中。我们从前是留过辫子的,所说的都是彼时真情实况,可以作为以后连续剧的参考。

            在早先男孩子一呱呱坠地,洗三时一定要把胎毛剃掉,稍微大点儿就留起“锅圈”来了,锅圈是天灵跟四周都剃光,只留一圈长头发。

            再大点儿有的顶门留一撮,编起来叫“冲天炮”,左右两边留小辫叫“歪毛”,后脑勺子留一撮叫“坠根”,求好养活。

            男孩到十三四岁就要留头了,所谓留头,脑门子留一排叫孩儿发,前面刮光,后面留辫子。李翰祥导演《北地胭脂》里的同治皇帝所留的辫子,就是典型青少年的辫子。大户人家未成年的男孩,多半是奶妈天天给南头打辫子,续上红丝绳的辩穗儿。

            至于一般人家,大半是隔一两天找剃头师傅去打。“打辫子”也有技巧,辫子不能打得太紧,太紧了扭头发,也不能打得太松,太松就成了浪荡子荷花大少了。老年人要续黑辫穗儿,服丧的人要用白辫穗儿或蓝色辫穗儿,行商小贩大都不续辫穗儿。

            还有一种人不但不续辫穗儿,而且编辫花时里头还衬上一根豆条(粗铁丝),辫子要冲上翘着,叫蝎子尾,彼时的所谓无赖悠嘎杂子,都是这份儿德行。一声说打架,先露胳膊,挽袖子,跟着就是把衬有粗铁丝的辫子,往头上一盘,跟人扭扭掳掳,就不怕被人家抓住辫子了。

            普通人干点儿重活,都是把辫子塞在腰带上,也就不拖拖拉拉,碍手碍脚;至于把辫子绕在脖子上的,大概在洗脸时才这么绕,否则让人抓住辫子一勒,那简直是授人以柄了。《洪熙官与方世玉》之前,也演过辫子的连续剧,目前电影和电视,亦常有辫子的扮相,这一段辫子可以供将来再有辫子戏的制片参考参考。

        谈清代的辫子

        唐鲁孙讲述清代皇陵被盗轶事

        (2004-09-02  08:03:32)

            唐鲁孙,本名葆森,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知之甚详,著有《老古董》《天下味》《老乡亲》《南北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等多部杂文。本版文章均摘编自《老古董》一书,文中记述了清廷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艺海杂志》近日刊有高伯雨先生一篇

        有关乾隆慈禧坟墓被盗文章,并附有清室内务大臣宝熙(瑞臣)于役东陵二十一天日记。文章记述,这件盗陵案是冯玉祥旧部孙殿英主谋,授意他手下两个师长谭温江、柴云升查勘策划,于民国十七年五月十七日(农历)上午由工兵营带头动手爆破的。事后清室虽一再请求缉凶,可是有如石沉大海,迄无踪迹可寻。到了民国二十二年,在警宪跟踪、加紧查究情形之下,主犯虽被兔脱,可是终于缉获了人犯两名,一姓纪,一姓王,两人都是谭部亲信,参加盗陵工作的主要干部。此案交由当时武汉绥靖主任公署审讯。

            笔者好友戴少仑(系绥靖主任何雪竹表弟)时任军法官,审讯时随手札记,故对于盗陵的前因后果知道得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