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第36章

书籍名:《走下圣坛的诸葛亮》    作者:朱子彦


                                    回答是肯定的。赤壁之战后,孙权审时度势,把南郡借给刘备,树操之敌,自己却腾出手来巩固江东。以后仅向刘备讨还南三郡,极有分寸。如果刘备也像孙权那样豁达一些,审时度势,主动把南三郡还给孙权,孙权则可能与蜀并力北图曹操,共伐襄阳,如此则曹魏危矣。可惜刘备见不及此,他在攻取益州后,不把盟友放在眼里,一味奉行强权外交,寸土不让,以兵戎相争,终于导致同盟的破裂,促使孙权下决心用武力夺回荆州。

            和刘备相比,关羽更是刚愎自用,既不懂政治,也不懂外交。刘备西入蜀,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后来的事实证明,关羽根本没有执行诸葛亮“结好孙权”的战略方针,而依仗自己有“绝伦逸群”的武力可以定天下。

            对东吴,关羽是骄横无礼,擅启衅端,关羽镇守的江陵与东吴鲁肃屯兵的陆口为“邻界”,“疆场纷错”,关羽不但不能与近邻鲁肃搞好关系,反而“数生狐疑”,在边界制造摩擦,幸赖鲁肃能识大体,顾大局,“常以欢好抚之”《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事态才未进一步恶化。公元215年,孙权因索讨荆州之南三郡不成,“遂置南三郡长吏”,但不料“关羽尽逐之”《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主传》。,这就激起了东吴将士的敌忾。当时鲁肃屯兵益阳和关羽对峙,在约关羽“单刀赴会”中,气愤地呵责关羽道:“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济济?”《三国志》卷五十四《鲁肃传》注引《吴书》。可见,力主孙刘联盟的鲁肃到这时也无法容忍了。再如吴主孙权曾遣使为媒,欲求关羽之女为子媳,这无疑是带政治目的的联姻活动,无论于公于私,关羽都应允诺,至少也应以礼婉言谢绝,可他不但不允婚,还把孙权臭骂了一顿,这就等于示东吴以断交。

            另据《三国志·关羽传》注引《典略》载,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时,孙权曾遣使见关羽,表示愿意出兵相助,但“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注引《典略》。所谓“狢子”,这是中原人轻视江东人的侮辱性的语言。《魏书·僭晋司马睿传》说:“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狢子’,若狐狢类云。”即在中原人士的眼里,江东人是不齿于人类的。《世说新语·惑溺》也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孙权的后代孙秀降晋之后,娶中原人为妻,其妻曾骂孙秀为“狢子”,“秀大不平,遂不复入”。说明这种侮辱性的语言,即使在夫妻之间也可以引起“不平”(愤慨不满)。关羽不但辱骂孙权为“狢子”,还露骨地表示,对曹操的战争胜利之后,将移师灭吴,完全将《隆中对》中“结好孙权”的策划置诸脑后。

            关羽不仅如此说,而且还与东吴轻开衅端,他擒获于禁后,由于俘获了许多魏兵,时值淫雨大水,粮食异常匮乏,关羽便擅自派兵夺取东吴湘关的粮米。关羽如此骄狂无礼,这当然大大刺伤了东吴君臣的自尊心。无怪乎陆逊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吕蒙也认为:“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力谏孙权攻取荆州,“全据长江”。孙权也因此下了决心,与曹操联合,出奇兵偷袭江陵,关羽腹背受敌,当然必败无疑。

            

        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6)

            王夫之评论荆襄之战时说:“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篡,关羽安能逃其责哉。”又云:“(赤壁之战)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肃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虽然王氏此论亦有偏颇之处,但细思之亦未尝全无道理。

            3.刘备、诸葛亮用人之失三国时期,刘备虽不失为一个善于招贤纳士、举才用人的人主,但他在用人问题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亲亲疏疏”。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义弟关羽“私其旧,骄其勇”宠信太过,后世史家甚至认为刘备待关羽之信胜于对诸葛亮之诚。刘备让关羽独当一面、镇守荆州,是他在用人问题上的严重失误。荆州不仅是军事上的要冲,刘备集团北伐中原的战略基地,还是孙、刘、曹三家各种矛盾的交叉点,因此刘备集团用谁来镇守荆州事关全局。关羽虽然资兼文武,骁勇绝伦,但他性情孤傲,气量狭小,缺乏战略头脑,不具备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政治素质。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这个统率荆州大军的上将之责,诸葛亮并无意于关羽,其实他是愿意自己承担这副重担的,关羽则不过是诸葛亮帐前一员大将而已。笔者认为,如让诸葛亮统率关羽、张飞等大将驻守荆州,不但荆州决然丢失不了,而且以后北伐曹魏这支军队承担起主力作用是无疑的。诚然,后来由于蜀中军事变化,诸葛亮自己西征入川,但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亦非他本意,实际出于刘备内定。

            有的论者认为,刘备因攻蜀受挫,不得已调诸葛亮入川,留关羽守荆州实出于无奈。其实此论并不令人信服,从当时刘备收川的形势来看,即使在庞统死后,如果留诸葛亮守荆州,而调关羽领兵入川,以刘备之雄才,关羽之勇略,再加上谋士法正的智计,应该说对付昏庸无能的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实在没有调诸葛亮入川的必要。正如王夫之所言:“为先主计,莫如留武侯率云与飞以守江陵,而北攻襄、邓,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然而终用羽者,以同起之恩私,矜其勇而见可任,而不知其忮吴怒吴,激孙权之降操。”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事实证明,留关羽守荆州铸成大错,给蜀汉统一大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王夫之据此批评刘备道:“关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卒至于败亡,昭烈之骄之也、私之也,非将将之道也。”同上。其实王夫之此论亦有偏颇之处,关羽败亡,固然有刘备对其“骄之”、“私之”、一味宠信姑息的因素,但作为军师的诸葛亮亦不能说没有一点责任。刘备安排关羽镇守荆州,鉴于刘、关之交关系密切,诸葛亮似有难言苦衷,自然不便阻挠,但如何教育、指导好关羽,使其扬长避短,坚定地贯彻联吴抗魏的方针,就是诸葛亮的责任了。据史而言,诸葛亮离荆入蜀之际,并没有帮助关羽出谋划策,亦未提及荆州固守的战略方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关羽所言“北据曹操,东和孙权”八字,乃罗贯中虚构)。这对作为军师,又曾经作为荆州主帅的诸葛亮来说是一种失职。

            再如,诸葛亮对关羽的骄横,不仅不加任何抑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安十九年,刘备平益州,西凉马超来投,这是一个东汉末年就颇具声望的虎将,刘备得之喜出望外,即封其为平西将军,位同关羽。远在荆州的关羽闻之极为不满,当即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尤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诸葛亮明白无误地告诉关羽,你是天下第一,无人能与你媲美。关羽阅信后,洋洋自得,将信遍示宾客。不管诸葛亮当时是如何考虑的,这封信给关羽骄火加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致使关羽的头脑越来越热,最终因骄而坑害了自己,丢失了荆州。俗语“骄兵必败”,诸葛亮是深知其理的,他在《将骄吝》一文中,曾尖锐地指出:“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诸葛亮集》卷四《将骄吝》。深明此理的诸葛亮为何在明知关羽骄横、不可一世的情况下不去加以制止呢?笔者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碍于刘备的面子,二是怕刺伤关羽的自尊心。

            

        襄樊之役与关羽失荆州(7)

            综上所述,荆州的惨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单纯军事的原因或个人的失着。如要分清责任,恐怕刘备、关羽、诸葛亮都不能辞其咎。但由于刘备作为一国之主,总揽蜀汉政权的军事、政治、外交、用人之权,故荆州之失,他是要负首要责任的。关羽虽不失为可用之将才但并非帅才,他镇守荆州,攻打襄樊时,屡屡失误,且性格“刚而自矜”,“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三国志》卷三十六《张飞传》。故陈寿说他“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卷三十六《关羽传》评曰。。

            王夫之认为诸葛亮《隆中对》的两路北伐颠倒了军事上的奇正关系,是难以实行的。不少先生也表示赞同。我并不以为然,我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在战略上是完全正确的,绝不能把失荆州的原因归之于《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