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读者2007合订本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读者2007合订本

第137章

书籍名:《读者2007合订本》    作者:读者


                                    小的时候,我还喜欢打着赤脚与春天的泥土一次次亲近,尽管那时候的泥土还很凉,顺着脚心往上冲的冷气有些刺骨的感觉,对于一个习惯于乡村生活的孩子来说,依然有说不尽的快乐,我们会为此做出不同的运动,直到让冷气变成暖气。如今,再不能像小的时候光着脚丫子,在泥土上欢蹦乱跳了,人到了一定的时期,就得真实地遵从着那个时期的规矩呀!

            田埂向远方延伸着,在不远处的地头坐着一个老人。他安静地坐着,嘴里含着一根长长的烟袋,双手环抱膝上,眼睛直直地望着田里,锄头在他的屁股下横着。我走近了他,发现他的头发已几尽灰白,脸上的皱纹很深,让人觉得就是放上一支笔也不会掉下来。老人神往地眯着眼睛,很专注的样子,似乎连我的到来也没有注意。他的样子有些像我十多年前就已去世的伯父,不由得给我一种亲近感。

            “看什么呢?”我在他的身边坐下,怕惊了他,而轻轻地问着。

            “春天的风。”老人不假思索,甚至没有来及取出嘴里早已熄了的旱烟袋。

            “春天的风?”我不由一愣。

            “是呀。”老人回过神,转过脸,松开抱在膝上的手,朝我微微地额一下首笑着说,“春天的风好呀!”

            “春天的风好呀!”我突然觉得这句话竟是那样的熟悉。由不得随口问道:“春天的风有什么不同吗?”

            “其实,风本身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你在春天的心境而已!”老人缓缓地说着,“在充满爱意的心境里,春天的风不轻狂、不暴躁,它温和、美丽,能催出生命的新绿,能暖解冰凉的心。”顿一顿,老人又接着道:“在满是怨忿的心境下,春天的风是料峭的,寒冷的,让你猝不及防。但那才真正是春天的风呀,就像人生没有什么可以永恒一样,变幻无常才是真正的世象。”老人边说边指着田里的庄稼,“就像它们在春风里不停地扭着身子,是感激还是挣扎与反抗呢?”

            是呀!老人的话再次让我想起那个有关高僧与居士的故事。心里竟慢慢地有了些感悟。其实高僧的表达很简单,他只是在告诉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已,我们常常因为执着而不知所以!我不得不对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老农另眼相待,他不仅有着如此缜密的心思,还有着独具的智慧与心性。

            是的,一切事物都有它不同寻常的契机,没有什么是可以忽略的!我望着老农,想着他说的话,人生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要彰显出来,有些时候隐忍着的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度。

            风从田野上吹过,轻缓而温柔,它吹过路面,路面的小草钻了出来。它吹过小河,小河上的冰慢慢地薄了。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6期P06

          

              

        城市贫民阶层是一个信号

        杨军

            城市贫民阶层初现

            根据民政部统计的数字,到2002年10月,全国城市“低保对象”为1980万人,2005年底为2232.8万人,但是,由于测算方式和申请较严格以及有些人不愿意申报等原因,“低保对象”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城市贫困人口。

            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洪大用认为,如果考虑这些情况,目前我国城市中的贫困者应该有3000万人左右。城市贫困人口已约占城市人口的6%~8%,城市的贫困率已经高于农村。改革之前,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概占全国人口的1/4,到2003年绝对贫困人口只占到1/40,农村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城市贫困人口却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基本不存在城市贫困人口,因为当时是企业办社会,个别贫困者也多享受着单位福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出现,并迅速增多。这些下岗工人只领到很少的补偿金,远低于他们曾经创造的价值。

            在城市国有企业职工开始下岗的时候,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却开始涌入城市。“某种程度上,这是农村贫困向城市的转移。”洪大用如是说。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因为完全生活在城市,大量的农民工成了城市贫民,据有关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可能接近1亿。而有关城市贫民的官方统计,并没有把这部分农民工计算在内。洪大用认为,应该把这些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也列入城市贫民的范畴。

            在2002年12月12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民政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反贫困论坛”首届国际研讨会上,“城市贫民”这个概念首次被中国政府高层在公开场合正式使用,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开始以现实的态度正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并谋求积极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贫民群体的庞大已经让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大学生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开始领低保,加入了城市贫民阶层。

            近年来,一些城市正逐渐形成一个个贫民聚居区。在城乡结合部,多是农民工的聚居地,清华附近就有一个据说是最大的贫民聚居区。在城区,则存在差别明显的高档小区和低档住宅,一些老城区像北京的大栅栏成了原著城市贫民的聚居地,上海的棚户区、深圳的农民房等等也聚居着大量城市贫民。

            2006年年初,在一个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研讨会上,数十名经济学家提交的在不同区域做的调查报告,几乎得出同样的结论:近年来,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因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明显加重。城市贫民阶层逐渐浮出水面。

            脆弱的平衡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被认为主要发生于农村地区,那时中国存在的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的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人员。在逐渐形成的城市贫民阶层中,这些“三无”人员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在的城市贫民,大部分都不完全是因为自身原因贫困。他们大部分人都有劳动能力并乐于工作,但却缺乏工作机会,他们成年累月地寻找工作,却没有地方愿意雇佣他们。

            综合开发研究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丁四保2005年下半年对东北地区5个城市的贫困群体进行了调查,他对城市贫民的描述中有这样一句话:离开原有在国企或者集体企业的工作后,大部分员工在实现再就业、获得失业和养老保险、参加就业培训、享受医疗和教育服务方面,遭遇了严重的排斥。

            在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还好一点,但也存在市场饱和的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地方,工作机会尤其渺茫。在东北,曾经辉煌的一些重工业城市,大量企业破产或减员,因为整体不景气,失业者想做点小买卖,东西很难卖出去,想做家政,市场很小,想当护工,很少有人雇得起。

            城市贫民的失业、社会保障、分配制度、社会公平等等许多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新三座大山却还在随时随地制造和产生着新的城市贫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城市贫民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性贫困,甚至波及后代,出现代际贫困传递,他们的子女长大后成为新的城市贫民。

            城市贫民阶层出现会带来很多问题,极易造成集体暴力化和犯罪蔓延等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形成巨大的挑战。当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城市贫民阶层的时候,黑社会势力逐渐形成了。当城市贫民阶层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社会矛盾会集中爆发。而在此之前的社会稳定,则是小心翼翼维持着的脆弱的平衡。

            农民工从事着那些城市人不愿从事的或脏或累或有危险性的工作,却始终没能融入城市,他们是城市中的绝对弱势群体,不仅在生活中被歧视,而且还会遭遇拖欠工资,这样的境遇容易使他们滋生对社会的仇恨。而弱者也有弱者的武器,近几年,农民工和社会的冲突不断上演。城市的失业人员也曾到政府门前静坐。代际贫困则是一颗危险的种子,一些人可以忍受自己的贫穷,却不能接受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依然贫穷。

            某种意义上,城市贫民阶层可以说是城市弱势群体的代名词,所有的弱势群体都缺少自己的利益诉求渠道,他们权力过少过小,甚至不存在,而义务则过多,在社会生活中,他们往往会有强烈地被剥夺感。表面看上去,他们是沉默的,但心底的不满却可能在酝酿,谁也不知道临界点在哪里。阶层之间的差距过大必然影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均衡,这无疑是危险的。

            进入2006年11月份以来,粮油价格上涨。对此,有调查显示,77.1%的人表示,粮油价格上涨使他们“生活压力增大”,84.0%的人认为,生活成本比1年前又有增加。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11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表明:百姓的日常生活成本正在逐渐上升。

            粮油涨价已经给一些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压力,城市贫民阶层对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价格变化格外敏感,任何一点价格的上涨,都可能变成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大量在贫民边缘游荡的准城市贫民,则可能因为价格的一点变化降为贫民,贫民规模的增大同样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