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读者2007合订本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读者2007合订本

第169章

书籍名:《读者2007合订本》    作者:读者


                                    

            事情往往是这样,越是屋漏,越是逢上连阴雨,立即就有人要求去厕所。我们的旅行车在波士顿大街上兜着圈子,没人知道是为了寻找公厕。街头冷风凄凄,路人行色匆匆。

            终于发现一间还在营业的面包店。导游玛瑞前去接洽,希望能借用面包店的洗手间,但店家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我们的洗手间不是公共设施。再有人去接洽,提出愿意付费,仍被拒绝了,理由仍很简单,我们的洗手间不收费。又有人去接洽,提出如果购买店里的商品,是否允许使用洗手间?这次店家同意了,表示愿意为自己的顾客提供帮助。

            我没有立即使用洗手间的需要,因而可以轻松地坐在车上“看风景”。

            我想,店家如果重义,就应该基于人道和人情的立场,允许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使用洗手间。毕竟不是天天感恩节,面包店的洗手间不会因此变成公共设施,况且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多半是妇女和孩子。当然,店家也可以重利,那就应该接受付费使用洗手间的建议,即使每人收取半个美元,获利也会大于每人买去一个面包圈。

            波士顿面包店老板的想法不得而知,他的做法是:是我的权利则寸土不让(拒绝借用并非公共设施的洗手间),不是我的权利则不敢越雷池半步(未经许可绝不收费),是我的义务则竭力恪守(愿意为顾客提供帮助)。

            曾经听说欧美社会人情淡薄,信然!说欧美人做事认死理儿,刻板,不知变通,亦信然!坐在车上的我如是想,其他人的想法也不会相去太远。因为使用过洗手间回到车上的人们,虽然不是人人都骂面包店老板,但却没有人发自内心地称赞他,感谢他。

            为他人提供了帮助,经济上并没有得到好处,却显得做事没有人情味儿。

            波士顿面包店老板在哪里出了错呢?

            错在认真吗?但认真何错之有?

            也许就是曹雪芹说得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到达机场后得知,本次航班不提供食品。已经没有时间去找饭店就餐了,洛杉矶华文作协秘书长雪菱女士在波士顿面包店买了一大包面包圈,原本是为了把“路人”变成“顾客”,现在则是我们迟到的早餐和提前的午餐。

            我衷心感谢波士顿面包店老板能够跳出“义”与“利”的二元思维模式,感谢他恪守权力与义务统一的契约原则,感谢他的认死理儿、不知变通。否则,我们将一直饿着肚子,直到晚上感恩节火鸡大餐端上桌来。

            顺便说一句,感恩节的火鸡无趣且无味。比起烤鸭来,那距离真的是从洛杉矶到北京。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60

              

        在大学里要作的20件事

        作者:薛涌

            在“波士顿环球报”上看到一条新闻,综述了许多专家给大学新生的建议。题目叫“为了找到好工作现在要作的20件事”,不妨边抄录边评论,看看美国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我们是怎么不同。

            第一,走出图书馆。你可以拿到学位,有很高的平均分,但仍然没有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大学是四年人生经验,不是120个学分。在美国的大学,课外活动常常和功课一样重要。

            第二,在你的宿舍里开始做生意。记住,雅虎,谷歌都会争先恐后地买你弄出来的网站。这也许是和中国的大学最不同的。清华曾禁止学生开小买卖。这次因为香港诸大学的冲击,我提出了北大清华“二流”说,有人义正词严地驳斥:北大清华学术气氛浓,香港的学生,老是打工作生意。要按美国的标准,香港的大学确实在这方面领先一步。别忘了,谷歌本身就可以归于大学宿舍里诞生的买卖。

            第三,别债务缠身。在普通的州立大学和名牌但昂贵的私立大学之间,最好选择前者。因为目前州立大学质量很好。从个人前途上看,无债一身轻比花钱买个名牌要有利得多。

            第四,积极参加校园的活动。比如有个二年级的学生去年给新生当校园导游,今年成了导游部的主任。通过这种活动,她学会怎么理解,帮助别人,满足别人的需要,和别人沟通。这在美国文化中,是所谓“领袖素质”的基础。找工作时会被别人另眼相看。

            第五,不要读文科博士,除非你离了学术不能活。读博士对实际工作毫无帮助。美国的文科博士,培养出来只去大学教书,除此而外几乎别无出路。我写博士论文时叫苦:  “早知如此,还不如去当出租车司机。”同事听了笑着说:“你知道吗?那些出租车司机,许多都有博士学位。”在中国,博士泛滥成灾。干什么都要有个博士学位。仿佛是教育的炫耀性消费。实在太过浪费。政府应该砍掉博士课程去办好中小学。

            第六,别上法学院。前几天看报道,纽约律师事务所的起薪已经涨到十四万多美元,无怪法学院挤破门。但律师总是代表别人去争利,压力奇大。自杀是律师中第一号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第七,参加体育运动。调查表明,大学从事体育的人,毕业后比那些不沾体育的同学明显收入高。特别是企业总裁,从大学体育中获益甚大。这一点,在中文世界中,大概数我的近著“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论述最详,也是国人理解最浅的面向。美国人从事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而且是培养竞争的才能和领袖素质。一个大学运动队的队长到华尔街找工作,优势不可限量。

            第八,别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第九,干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这一点我自己可以现身说法。大学生很爱给自己下定义,什么自己不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作茧自缚。你对自己未必了解。这是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教诲。所以,请给你自己一个机会。我大学不学英语,觉得不喜欢,也无才能。后来被逼无奈,居然要靠说英语吃饭。如果我二十岁时有人给我指出这样的前程,我一定觉得是个笑话。我敢和现在的大学生打赌,你们中许多人,二十年后会生活在自己完全没有设想过的现实中。

            第十,以自己为中心来定义成功,别以外在的东西(比如金钱)来定义成功。美国一位巨富之子,后来成了CNN的节目主持人。他说和名人长大再当记者,一大好处就是看破人生。那些从小见到的传奇般的富翁,有时比小老百姓得生活悲惨多了。他自己的一个兄弟就自杀了。

            第十一,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第十二,选修关于“幸福”的心理课程。在哈佛,这一课程是最热门的课之一。大学开不出这样的课,我看是不合格。

            第十三,上表演课。美国社会整个就是个舞台。从教授,政治家,企业总裁,到律师,将军,记者,不会表演就很难出头。
            第十四,学会赞美别人。在生活中,既要当好演员,也要当好观众。

            第十五,使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美国大学一个重要部门就是求职咨询机构。专业人员帮助你分析自己的长短,以及就业市场,帮助你准备面试,修改申请信。没有这样的机构的大学,也是不及格的。

            第十六,被拒后应该坦然以对。我有一位朋友,当年没有上清华,后来对我说:高考给人一种自卑心理。因为清华那个分,我发挥多好也到不了。所以见了清华的就自觉得一头。其实,他事业远比许多清华学生成功。一句话,要自己定义自己,不要用外在指标定义自己。

            第十七,从上一点延伸下来,就是要傲视名校,别觉得上了哈佛有多么了不起。

            第十八,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不要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

            第十九,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累工作经验。

            第二十,把你的目标列成表,因为你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其实,这20件事就是一张表。这些建议,凝聚着许多在哈佛等校长期执教的教授的经验。我看了后,对比自己读大学时从老师那里接受的教导,简直目瞪口呆。这20件事,没有谈课堂,没有谈读书。上来就让你走出图书馆。其实美国学生阅读量很大。但是,上课读书,只是大学生活的一角。大学生从走进校门那一天起,就要想到并且不断练习怎么走出来。我并不认为美国这一套完全都好。但是,毕竟人家主宰着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对比一下,总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在大学应该干什么。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8期P22

              

        袁崇焕,明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作者:彭勇

            中国的王朝,缺什么也不缺冤案。

            轮到袁崇焕喊冤时,情况有点倒霉。他才死,明朝就亡了,没了平反的主,跟谁喊去?

            再者,通敌卖国的罪名固然冤枉,可有两条罪,袁崇焕倒受之无愧。第一条,在崇祯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够浪漫,够气魄,也够他渎职罪名成立了。第二条,拿着尚方宝剑,砍了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的脑袋,大伙踊跃地歌颂道:督师好胆量;背过身就咬牙:好你个专权的袁崇焕呀!

            有了这层底子,被袁崇焕打得七荤八素的皇太极,长辫子一摸,计上心头。他亲自操刀,连夜赶工,做了双“小鞋”给袁崇焕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