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读者2007合订本

乐读窝 > 其他书籍 > 读者2007合订本

第421章

书籍名:《读者2007合订本》    作者:读者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规则早已由发达国家制定完毕:技术应由专利决定,中国作为后进国家是一个付出代价者;利润由资本构成决定,中国因为金融体制上的落后还要继续付出代价;甚至像娃哈哈与达能这样的争议,结果也早已注定,现代法律体系已经成形,中国法律也基本将沿着差不多的道路前行。

            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分散的企业在面对垄断的西方上游原料企业和下游零售企业(如沃尔玛)时,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情形,在中国的土壤上一发酵,人们发现低价、更低的价格成为中国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逃税、使用童工、逃避环保费用、延长劳动时间、故意采用家庭作坊而不是大工厂化生产、故意使用人力而不是机械化生产,种种闻所未闻的手段在中国企业里都纷纷出现了。

            片面地追求低价前提下的盈利使中国正在扩大的教育规模成为一种多余,也使追求技术进步在中国成为一种不经济的企业行为,因为有巨大的劳动力后备军和农村家庭急于通过工业化致富。在这样的前提下,除了福祉的增进,全球化也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一个陷阱。

            但是中国毕竟已经掌握了相当一批产品在全球最低成本的制造能力。不管是鞋子、衬衫还是钢铁,世界对中国产品已经形成了依赖。对于中国来说,是如何利用这种依赖,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利益,也为本行业争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寻找提升的机会

            是时候来反思这样的全球化了。作为一个国家,中国为什么在全球化中显得如此弱势?中国需要怎样的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框架里,企业是主权所有者。

        政府对商业行为的干涉必须在商业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必须遵守商业的规则,否则被视为“保护”。因此中国社会传统的政府力量,在这个领域同样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长起来的中国行业协会,已经彻底地成为中国政府的附属物,无法起到行业协会应有的作用。

            不仅如此,政府行业协会的存在,还妨碍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协会的生长。从根本上来说,没有一个西方国家敢于说它不需要中国的低价衬衫和鞋子。但是现在的“中国低价”无疑是低过了头,它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土地和人力,仅仅使中国企业的老板获得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通过全球化提升的机会。

            全球化是大势。但不同的体制里,全球化会结出不同的果实。虽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必须遵循现代商业的逻辑,但这并不能成为政府在全球化中无为的托辞,如何通过全球化的进程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为保障人民的福祉和国家利益承担责任,却也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全球化本意在自由流动,却无处不在滋生新的隐形篱笆。一个相对封闭的体制里,一旦洞门大开,更自然地会形成政治游说能力畸形的强弱差别。中国企业的联合定价权,不是义和团式的“扶清灭洋”,而是在谈判圆桌上为中国谋得一席位置而已。经济越自由,规则越重要。

            30年的改革已经在过大关这个词面前走了好几年了。但没有人敢说中国的改革已经过了大关。中国的改革,只有在中国制造能为这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利益,而不只是接连攀升外汇储备时,才拿到了过关的钥匙。

            愿中国僵局早日成为中国胜局。

        摘自《读者》2007年第18期36

        全球富豪的商业启蒙

        吴仕逵

            卡内基知人善赚

            

            钢铁大王的童年很幸福,那时他最大的娱乐就是养鸽子和兔子。他的第一次商业冒险就是想办法像个雇主似的,让小伙伴们帮他一个季度的忙,报酬是允许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小兔子。每星期六的下午,他们一伙人就去给小兔子收集食物。都是朋友,大多数人心甘情愿帮他采集蒲公英和车前草。整整一个季度,除了命名,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别的条件。

            多年来,卡内基的良心有点不安,毕竟占了小朋友们的便宜。但他非常珍惜这次经历,因为体现了他的组织能力。他竟然声称,他一生在财富上的成功,与这种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我懂得多少或是我干了些什么,而是由于我知人善任的能力。”有趣的是,当卡内基回到苏格兰旅行时,在一个小酒馆里,一个绅士走过来自我介绍,说他是家具制造商,最后发现,他就是那群孩子中的一员,其乐融融。

            

            特纳赎回家产

            

            CNN的创始人泰德·特纳从小就与众不同。别人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他说的却是“漂亮”,顽皮的他甚至往邻居家晾晒的床单上涂泥巴。开广告公司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于是对他严格锻炼,比如要求他吃饭必须把碗里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暑假让他出去打工,回家甚至向他收取住宿和膳食的费用。而特纳偏偏喜欢古典文学,气得父亲要吐。2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患了抑郁症,把公司卖给了朋友,早餐后吞枪自杀。

            特纳一生中最早的一个创富行为就是把失去的家产夺回来。他对银行说,父亲的精神过度抑郁,无法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他有权收回家产。如果对方拒绝,他就采取法律手段。他的强硬态度和对数字的敏感打动了银行,银行贷给他一笔钱,也说服了收购他父亲家产的那位老兄,他用银行的钱买回了广告公司。

            

            把已经卖出去的东西再买回来,这是一难,而说动银行出钱让他去干这件事,更是一难。别人做不到的事,24岁的特纳做到了。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特纳具有纵横捭阖的枭雄水平。他能创建CNN,应该说不是偶然的。

            

            克洛克开店失败

            

            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出生于芝加哥。他不爱读书,喜欢空想,总是设想各种情况发生时他应该如何处置。母亲有时会问他:“雷蒙,你在干什么?”克洛克通常回答说:“没干什么,想事呢。”妈妈就说他白日做梦,是梦想家。但克洛克从不认为幻想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因为所有的幻想他都或多或少地付之行动。比如他幻想开一个卖柠檬的小摊,没过多久他就真的开了。而且由于工作努力,还真卖了不少柠檬。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有可能他就做点什么。高中时他利用暑期开始打工,要么在日用杂货点,要么在叔叔的食品店卖汽水。这个时候,他学会了用微笑和热情去影响客人,使那些只想买一杯咖啡的人又多买了一个雪糕。他尽可能地节省每一个铜板,终于攒够钱和两个朋友开了一家唱片店,卖唱片和乐器,每人投资100元,克洛克负责弹钢琴招揽客人,但收效不大,三个月后关门,剩点钱平分了。
            既能大胆想象,又能小心求证,这样的人迟早要成功。如今麦当劳开遍世界各地,利润丰厚,当年开唱片店应该计入成本吧。

            

            布兰森做生意学数学

            

            维珍集团董事长理查德·布兰森13岁时数学成绩很差,但对于挣钱颇有兴趣。他家住村东口,有一片空地。假期里,他约了伙伴尼克,计划在空地上种400棵圣诞树,等下一个圣诞节时树可以长到四英尺高,就可以卖掉,获得800英镑,两人对半分成。于是在复活节开始犁地,种了400棵圣诞树。等下一个暑假他们去看收成的时候,发现只有两个小树枝冒出地面,别的全被野兔吃了。他们疯狂报复,猎杀了很多兔子,一先令一只卖给屠夫,但是离计划中的800英镑还差得远。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尼克圣诞节得到的礼物是鹦鹉。布兰森于是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商业机会:养鹦鹉。鹦鹉整整一年都可以卖,不局限于圣诞节啊。他计算出售价、长速、饲料价格,并说服爸爸建了一个大的鸟舍,鸟长得很快。但布兰森高估了当地鹦鹉的需求,即使每家每户买两只,还剩一大鸟舍的鹦鹉。一天,母亲写信骗他说,鹦鹉被老鼠吃掉了。很多年后,母亲坦白,她实在清扫不动鸟笼,就打开鸟笼,放走了所有的鹦鹉。

            尽管屡战屡败,但布兰森却学会了数学。只有在计算种多少棵圣诞树、喂多少只鹦鹉时,数字对他才有意义。在教室里,他依然是个数学傻瓜,但他却喜欢做真正的商业计划。

            

            巴菲特赚足过路钱

            

            和布兰森对数字的迟钝不同,6磅重而且早产5周的沃伦·巴菲特对数字情有独钟。他可以一下午坐在门口,记录来往汽车的车牌号,或者摊开当地的报纸,计算每一个字母在上面出现的次数。有时,小伙伴报出城市名,巴菲特则报出人口数。他还会手持一把桨和一个球,站在卧室里一连几个小时地算啊算,他也玩莫诺波利游戏,数一数他想象中的财富。

            其实,他感兴趣的不是数字,而是数字代表的金钱。他拥有的第一份财产是姑妈在圣诞节送给他的钱包,他总是自豪地把钱包拴在自己的皮带上。当他5岁的时候,就在自家的过道上摆了一个卖香烟的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后来,他干脆到繁华的市区卖柠檬。

            当同龄的孩子们还在傻玩的时候,巴菲特就从当股票经纪人的父亲那里搞到了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铺在地上,用标准普尔来解决这些报价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