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中国盗墓传奇

乐读窝 > 玄幻小说 > 中国盗墓传奇

第15章

书籍名:《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商成勇 许志龙


                                    恐怕陵墓内早已是空空如也。

            至于陕西军阀的盗陵,既无时间,又无姓名,更无盗掘经过,自然只能理解为讹传。

            可以肯定的是,秦陵作为一座超级天子大墓,自它建成之日起,历代盗墓贼就对其虎视眈眈,也曾做过种种努力,但也只是留下几个小小盗洞,在庞大的陵墓面前,显得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也并未对地宫构成真正的破坏。至于秦陵地宫门口是否有刀枪暗箭弩矢之类的射杀性武器,以防盗墓贼的入侵,达到“有所穿近者辄射之”的奇效,在地宫尚未打开之前,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但据秦陵钻探人员透露,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金人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其诗道出了咸阳原上的历史场景。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北夹于秦岭山地和北山山脉之间,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自西而东的渭河,流贯条形的关中平原,故亦称渭河平原。古代这一带属秦国,长约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周、秦、汉时代,关中是全国最富饶之地,其财富占全国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于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沣河、沪河、灞河等八条河流,从秦岭北麓蜿蜒而来,形成“八水绕长安”的景象。属于秦岭山脉的华山、骊山、终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罗列市区之南,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构成了美丽的山水风光。

            位于关中腹地、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园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即指当年居住在这些陵邑(县)中的纨绔子弟斗鸡走马、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汉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当数汉武帝茂陵,在中国历史上,如此规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骊山墓方能与之相比。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原上,南位乡的东南部,西距兴平县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骏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它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0米。据《关中记》载:“汉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与今测量数字基本相符。总占地面积计为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92立方米。陵园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显得庄严稳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开始营建,至公元前87年竣工,历时53年。《晋书·索绋传》云:“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山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说,汉武帝动用全国赋税总额的三分之一,作为建陵和征集随葬物品的费用。建陵时曾从各地征调建筑工匠、艺术大师3000余人,工程规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结舌。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西汉诸帝除个别皇帝外,都修建了大规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皇陵几乎无一逃脱被盗掘的命运。民间小规模的盗掘自不必说,单是大规模的被盗,就有不少。如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西汉诸帝陵悉被发掘;东汉末年,军阀董卓也曾派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

            茂陵是西汉诸陵中最为突出的,所以被盗掘的次数和规模也远远多于其他皇陵。仅有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即有五次。

            公元前84年,汉武帝葬后刚刚四年,可谓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盗掘,陵中的东西已经“上市”。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但刚过四年,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甚名谁。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一事却是确凿的事情。

            公元前64年,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山西有个采药人,名叫李友。此人常于山中采集药物。一次,他来到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当他爬到半山时,已是精疲力尽。此时,他看见了一个山洞,便走了进去想休息一下。坐于山洞口的平坦岩石上,李友俯视抱犊山,只见满目青翠,山中的小溪淙淙流淌,不觉心旷神怡,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休息片刻,李友起身欲走。就在起身的同时,他不自觉地看了山洞一眼。这一看,看出了问题,他发现黑暗的山洞里有个东西闪着金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向洞里走去。走了大约200米,他看到了那个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个金箱。他试着抱了抱,箱子很沉。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终于将箱子搬到了洞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金箱,发现里面盛满了书籍。书籍码放整齐,计有杂书40余卷,包括:《老子》2卷、《太上紫文》13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6卷、《天柱经》9卷、《六龙步元文》7卷、《马皇受真术》4卷。李友打开了其中的一卷,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御书”二字。再一看,乃是汉武帝读过之书。皇帝之书为何会藏于此处?李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赶忙把书放回,关上金箱,并将其藏好。吃了这一惊,药是采不下去了。思索再三,他决定报告官府。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不敢怠慢,马上派兵丁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在确证金箱乃汉武帝之物后,他马上报告了当时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见到此物,询问众大臣。当时有一典书郎冉登,系汉武帝时侍臣。看了金箱和经书后,他痛哭流涕,上奏道:“这是孝武皇帝(汉武帝)随葬之物,当时我亲手将其放进陵墓,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汉宣帝听了,十分惊愕。在查不到是谁将书箱盗出的情况下,他令人将书箱送回汉武帝陵中。但是当皇帝的手下进入茂陵时,却惊奇地发现茂陵内竟然完好如故,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曾有人进入过陵内。但这金箱,连同之前的玉杖、玉箱是怎么出去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西汉末年,琅野人樊崇率百余人入泰山,揭竿起义。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军10万人击樊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