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梦中的台海之战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梦中的台海之战

第127章

书籍名:《梦中的台海之战》    作者:吴琦


                                    

            这个时候诸葛子龙终于想明白了,“命令旅警卫营沿1号公路南下,支援坦克3营作战!”

            与此同时,查理下令炸毁村内及村外的全部桥梁,让河流阻挡住解放军进攻的步伐,至少是短时间的阻挡,以便他有时间重新整顿部队。他认为只有有十几分钟时间,已陷入混乱的部队就可以编成战斗队形。不过他唯一失算的地方是没有想过挡在解放军面的这条被称“府河”的河流并不能成为障碍,他不应该相信情报部门提供的有关这条河的资料--水深近3米,实际上这条河的下游,也就是1号桥附近的水深仅1米多一点,装甲车辆不经准备即可涉水过河,原本解放军也不了解这一情况,是已升任坦克3营营长的刘晓光提出来的,他就是本地人,十分熟悉这里的情况。

            直到解放军坦克开始涉水过河时,查理才认识到他的情报有误,然而此时再作出反应有点晚了。此时查理已无心再战,配属给他的侦察直升机终于赶来,并发来了侦察结果,使他第一次全面掌握了战场形势--与他对阵的解放军兵力比他多,仅一线的部队即达3个坦克营和1个机步营,兵力占据优势,因此他决定撤退,他的任务不是消灭对手,而是拖延对手的行动,仅就此而言,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他也不想再增加伤亡了,于是他下放收拢部队后撤。

            见美军已撤退,诸葛子龙也下令部队停止前进,听任美军安然撤退,这不是因为他不想追击,而是认为时机不对。经过一场激战,他的部队伤亡不小,不适合于追击;美军主力则尚存,不好对付。

            对于此战,大多数人的评论为平局,不过交战的双方并不认可,都声称自已是胜利者,以至成为军事历史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第1节      

            围攻基隆的解放军总指挥是台北集群司令员叶知秋。这天早上,他又来到了前沿指挥部。拿起望远镜观察基隆战场的形式。如今,基隆港再也不是平时那个繁忙而美丽的大型海港了。取而代之的是的满目的狼烟和遍地的断壁残垣。

            叶知秋今年50多岁。是战后出生的中国新一代战将。虽然他没有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甚至是朝鲜战争。但出身军人世家的他,骨子里早就烙上了军人的印记。而他的人生轨迹,无不是沿着“将军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的。50年的军人情结,40年的军事爱好,30年的军旅生涯,5年的军校深造,1年的越战锤炼,再加上和平时期的枕戈待旦,铸就了今天的叶知秋。这次的台湾战役,他终于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士兵的自豪,一名将军的骄傲。同时,经过战火的熏陶和鲜血的洗礼,叶知秋的指挥艺术,其所带领部队的战役战术水平,已经到达了一个顶峰,是在和平时期的演习无论如何也培养不了的。

            叶知秋对日本人恨的牙痒痒的。他并没有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化学武器等切肤之痛的经历,但老一辈的痛苦回忆、各类书籍的详细叙述、至今仍遗祸人间的毒气弹……让日本鬼子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历历在目。尤其可恨的是,小日本至今仍自欺欺人,坚决否认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一切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他们仍然一如既往的参拜靖国神社,一如既往地在教科书上歪曲一切历史,即使证据确凿,他们也只会轻蔑地扔下一句——东亚病夫?支那劣等人种?早就应该清洗了!!!

            “他妈的!!!操你的狗日的!”每念及此,叶知秋就忍不住骂娘。当然,骂娘的不止他一个,而是他所属围攻基隆的的所有指战员,台湾战场上的70万解放军战士,还不止,是所有的血性男儿,哦,不是,是所有真正的中国人,都有对小日本刻骨铭心的痛恨!

            “看我这次不灭了你!”这是叶知秋接下来的第二句话。随着狠话,他一拳打在了前沿临时指挥所的墙上,指挥所是设在一个小山坡背向战场一面的一栋别墅的地下室里的,很坚固。但周围的参谋却明显地感受到了墙壁地战栗!

            然后叶知秋笑了,笑的很开心。其实他是代表参与围攻基隆的30万解放军战士笑的——他们终于轮到了报这血海深仇的机会了!

            当基隆方面的解放军部队正准备对被围困的日本鬼子斩尽杀绝的时候,总指挥部下了命令:暂时不能对登陆基隆的日军进行全面的攻击。而是要适可而止。对此,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不给我们痛痛快快的杀日本鬼子?难道要对他们网开一面?于是,请战书、雪耻信、甚至血书,一应俱全,堆满了前指的桌子。

            刚开始,叶知秋也不理解。但一转念,便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总指挥部的命令,而且很高兴地执行了。因为他体会到了俞登的鬼主意:

            1、要让基隆真正变成日本鬼子的大坟场——如果一下子把登陆的日军给一锅端,那么日本军部肯定断绝“继续支援台湾人民反抗侵略”的念头,从而把正源源不断地向台湾进军的后续部队招回,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样,解放军就只能吃一个“馒头”,而丢失了整笼“包子”。慢慢打,慢慢消耗日军的部队和给养,让困守基隆的日军不断发出求援信号,让日军指挥部还能看到解救被围困日军的希望,就会不断地增兵,不断地消耗战略资源,最后被解放军一点一点地消化掉;

            2、如果强攻,日军肯定会困兽犹斗,拼死反抗。虽然解放军有充分地火力支援,有先进的突击兵器,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前线士兵,但日本人也不是吃素的,其战斗能力和战技水平和台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一味强攻,即使把日本鬼子给全部灭了,恐怕也会损失相当数量的解放军老兵,这是军队的最宝贵的资源啊!

            3、最重要地是——要把日本的战争实力尽可能地拖在台湾战场,让它分身不暇。从而有力地支援中国大陆沿海抗击美国登陆的战斗。事实上,这个目的已经初步实现了,日本方面答复美国的出兵要求是:“日本已将其地面部队投入台湾战场,目前正在基隆地区与中国军队进行苦战,由于基隆方面的形势危急,可供使用的部队必须优先投入台湾战场。”剩下的问题是:如何更久地拖住日本人,更多地让它们把精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台湾战场,而不是分兵去做美国人的走狗和帮凶。这是整个战争局势是否能向着有利于中国方面发展地关键之一。同时,也把美国人的一部分海空兵力也迟滞在台湾战场,同样也能减轻祖国大陆的压力。

            但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这样的话,几十万解放军也被拖在了台湾战场。要有步骤地消灭已经登陆基隆地十数万日军以及其后续部队,不保持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是不行的。况且,如果大规模地将台湾部队中的2-3个集团军二三十万部队抽调回大陆战场,也是困难重重。因为美国的海空封锁,将让渡海的解放军战士面临极大的风险,物资的损失可以承受,精英生命的损失则是无法忍受的。要降低危险性,惟有投入更大的海空力量与美军抗衡,但这又是不现实的,象第50集团军能够提前从容地全身而退,已经是战争指挥者的高瞻远瞩了。

            于是,其后果是:不能从台湾抽调兵力快速地增援大陆沿海战场,从而使中国大陆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对登陆美军的战术优势。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了。况且,中国的战争潜力巨大,只要能维持目前的局面,中国还是能支持下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当然,这是俞登以及其他战略领导人考虑的问题,叶知秋只要能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了。

            另外,叶知秋还在考虑一个问题。他早就听说了西藏第5集团军的“光荣事迹”,并亲自就这件事情专门致电正在“带处分休养”的第5军军长,他的老校友——龙汉魂,一个劲地说怎么就给你摊到了这件好事呢!痛痛快快地把那些败类杀的一干二净!龙汉魂笑而不答:“老兄,我正在背处分呢!”两人在电话的两端哈哈大笑!

            日本人理所当然地是败类。但是交战国双方都要遵循“日内瓦战俘公约”,即使日本鬼子过去和现在都会虐待甚至荼毒、杀害中国战俘,但中国几百几千年来都要保持“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风范,政策上从来不会亏待战俘——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战俘。甚至,他们的待遇比国家对自己军人的福利还好!这次台海战争被俘的台湾军人就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热情款待,吃香的,喝辣的,住星级宾馆,到处免费旅游,甚至还有大把零花钱去逛街!

            当然,台湾军人始终是自己的同胞,而且政府的热情款待是有政治目的的。但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呢?叶知秋读过一本书,名字叫,里面详细描述了美帝国主义勾结台湾政府虐待、残害中国战俘的种种恶行,而中国政府对美国战俘却是好吃好住,把他们养的白白胖胖地放回去。还有同是上世纪8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不同国家的战俘,待遇截然不同,简直天壤之别!难怪有些灭我之心不死的国家大肆叫嚣:“放心地和中国人打仗吧,最多不就是当中国人的俘虏?很舒服的!”这次美国的局部动员令也很含糊地表达了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