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李克农传

乐读窝 > 科普学习 > 李克农传

第38章

书籍名:《李克农传》    作者:


                                    空军本就有“天之骄子”之称,而两航此刻更有“骄中之骄”的美誉。然而,刘敬宜和陈卓林心中却忐忑不安: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危胁着两航的生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特别是三大战役后,蒋介石手中的地盘日益缩小,两航业务急剧萎缩。

        更令他们担忧的是,蒋介石并不甘心让两航80多架飞机和几千亿元的资产,拱手交给共产党。他连番下令,要求中航速迁台湾,央航则迁往尚未被中共解放的昆明。这一招,引起了全体员工的强烈不满。

        前途莫测,两航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

        两航的讨论

        有“东方明珠”之称的香港,同时引起刘敬宜和陈卓林的注意。这个英国占领下的殖民地,是两航外避中共攻势、内求自身发展的绝好空间。

        中共进攻上海前夕,中航迅即将机航基地和业务重心迁到香港,还从美国预订了大量器材,计划在香港启德机场建立新的基地。而央航先是南撤广州,随后也将大部分飞机集中香港,也希望能在香港寻觅到常驻之地。

        两航众多的飞机静静地停放在启德机场,英国人慌了。

        会不会招致中共的不满?或者会同英国人自己的民航搞竞争?英国人不能不担心。

        英国航空大臣来到了香港,一下飞机就大发脾气:“这些飞机是怎么回事?这里到底是中国的机场还是英国的机场?”

        香港当局一道命令下来:因驻港英国空军需要,需征用中航在启德机场的发动机厂和仓库,同时征用央航在启德机场的基地。两航内部,波澜迭起。生意萧条,人心浮动。

        为人耿直的刘敬宜困惑了,内战的烽火已令他对国民党失望至极,而眼前的情景更令他不安;陈卓林连喊头痛,数千员工的薪水要发,飞机的正常维修需要维持,这笔巨大的开支又从何而来?台湾他不愿去,为此和蒋介石闹翻了;而香港又不能留,他又存身何处?

        两航的员工也因惑了:他们都是身怀一技之长的基层工作人员,对国民党的腐败深表不满,希望能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献身于自己所热爱的航空事业,报效祖国和民族。蒋介石频频施压迁台,港英当局拒绝不速之客。何去何从?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抉择!

        中共中央周恩来、李克农对两航的处境了然于胸,他们要来为两航的飞机“领航”。

        1949年8月的一天,李克农被周恩来请来。一封中共中央华东局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递到了李克农的手中:

        关于国民党“中国民航”和“中央民航”在上海的资产处理问题,华东局再次发生争执。陈毅、粟裕等同志认为:“两航”总经理撤往香港时,曾嘱咐过上海留守处,让其把“两航”留下的资金、金条等登记造册,送交新政府,这说明他们对新政府既是试探又是信赖。我们建议,对这些官僚买办资本,不采取没收方式。另,据了解,“两航”中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且多居大陆,有回归之心。而蒋介石撤台立足未稳,急于解昆明之围,还顾不到“两航”,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做“两航”回归工作。但有的同志认为,“两航”属于官僚买办资本,政策规定不可随意更改,如不对他们采取没收之政策,何以服人。保留“两航”资产是右倾之举,万不可造次。以上两种意见,望军委早日果决,不可再拖了。

        “克农同志,你的意见呢?”周恩来问。

        “我同意陈毅、粟裕的意见。”李克农说,“据我们掌握的情报,蒋介石正在拉拢‘两航’去台湾,并开始了台湾与香港的通航。‘两航’呢,过去与我们地下工作者有过联系,但对共产党的政策还不甚了解,不完全信任。刘敬宜和陈卓林尚犹豫不定。现在,他们二人正处在十字路口上,我们只要走错一步棋,就可能把他们推向敌人。我建议,对‘两航’应采取特殊政策———保留他们的原职、原薪,原机构不动。这是一项敏感的政策措施,可以立即影响香港‘两航’人员,用事实给刘、陈二人吃定心丸。”周恩来微微点了点头,显然早已成竹在胸,他对李克农说道:“克农同志,我已向主席推荐了你,决定由你来协调各部门,共同完成这项使命。新中国就要诞生了,我们需要自己的民航事业;新中国,没有民航是不行的。”

        “两航”起义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李克农决定安排查夷平去香港。查夷平是李克农的老部下,他还物色了一位27岁的青年人吕明随同前往。

        李克农把周恩来写给“两航”总经理刘敬宜和陈卓林的亲笔信,交给了查夷平,同时将另一封给中共在香港的负责人张铁生、乔冠华的亲笔信,交给吕明,叮嘱他在港的地下党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查夷平的安全。

        1949年10月11日,“两航”起义的最高决策会议在中南海周恩来的家中举行。与会者除李克农外,还有解放军代总长聂荣臻、华东军区司令员粟裕、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海军管会空军部长蒋天然等人。

        会上,周恩来宣布:报经中央同意,任命李克农全权负责“两航”起义事宜。为确保起义成功,组成由李克农领导的由空军、华北军政委员会有关人员参加的领导小组,具体指挥。华东局、华南局、香港地下党和在港民主人士积极配合,共同打好这场特殊的战役。同时宣布,刘敬宜、陈卓林二人起义成功来北京后,接待谈判事宜由李克农安排。

        查夷平和吕明奉命前往香港———这个各派势力激烈争夺的特殊而又神秘的地方。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他们在同香港地下党取得联系后,在“两航”内部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周恩来的亲笔信通过吕明交到了刘敬宜、陈卓林的手中。信上写着:刘总经理敬宜:陈总经理卓林:

        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的名义请你们回到祖国来,共同建设我们的新家园。过去“两航”也曾为蒋介石做过一些有害民族的事情,但这不能全怪你们,因为你们要生存。我们共产党的政策历来是既往不咎、爱国不分先后。我们热切希望两位总经理回国。回来吧!人民盼望着你们,家乡盼望着你们……

        周恩来的信写得情真意切,勾起了刘、陈二人的思乡之情。两人看完信,双双落泪。经过“两航”内部激烈的斗争,刘敬宜、陈卓林最终作出决断:北飞!

        根据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电令查夷平、吕明,协同两位总经理组成起义指挥部,确保起义成功。

        1949年11月9日中午12时15分,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长啸,央航刚从美国购置的“空中行宫”610号四引擎客机,缓缓地降落在北京西苑机场。

        中航的11架飞机几乎同时安抵天津机场。

        在港的“两航”员工4000余人宣布:脱离蒋介石国民党政权,投身新中国的怀抱。

        11月12日,周恩来宣布:两航资产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刘敬宜、陈卓林面带微笑走下舷梯,李克农箭步上前,几双大手紧握在一起。新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民航!

        “两航”起义带来了一股旋风般的冲击波———残留在西南各省抵抗的国民党军顿失空中接济,胡宗南部溃不成军;紧随“两航”公司之后,国民党的香港中国银行、招商局轮船公司、国民党资源委员会驻港机构等也纷纷弃暗投明。

        毛泽东对李克农的干练才能,十分欣赏,他说:这一时期“我们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访问苏联保卫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农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央情报委员会书记、外交部常务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等职。1955年7月,经中央特批,李克农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书记处会议,被中共中央委以重任。

        1955年9月,李克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外交部成立初期,任务相当繁重。周恩来总理虽兼任外交部长,但无暇处理具体事务,副部长有王稼祥、李克农和伍修权等人,王稼祥因为兼任中联部部长,也很少到外交部来上班。外交部的组建工作主要由李克农负责。

        由于外交部是一个全新的部门,干部来自四面八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原来随周恩来在重庆、南京工作的同志以及解放战争时才成立的中央外事组;

        曾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工作过的同志;从各部队选调上来的同志;从地方部门选调上来的同志;

        一些知名的国际条约法律专家、学者;新从大学毕业的西语系学生。

        对这些年龄不同、经历各异、级别悬殊的干部,李克农注意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对调进外交部的干部,他都要谈话了解情况,亲自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