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奔波在战争前线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奔波在战争前线

第1章

书籍名:《奔波在战争前线》    作者:刘卫兵


                                    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http://4020.cn

        欢迎加入论坛讨论本小说:http://bbs.4020.cn

        奔波在战争前线  作者:刘卫兵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定价:20  元

        想起“9·11”想起战地的日子进入九月,北京的秋天到了。当人们挨过酷暑的盛夏,正享受京城秋天特有的凉爽日子时,我却不禁想起六年前的那个九月。那是个特别的九月,因为那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想起“9·11”,  便联想到自己奔波在战争前线采访的那段难忘的历程。“9·11”爆发后第三天,正在新华社香港分社驻站的我突然接到总社调令,紧急派我去阿富汗前线采访。几天后的9  月18  日,作为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前线的摄影记者,我独自一人飞往陌生而恐怖的阿富汗前线地区。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最残酷的时期,在战争前线度过了60  多个日日夜夜。 2  /  185  2002  年底,刘卫兵撰写的《奔波在战争前线》出版发行,全书12  万字、150  张图片。原外交部长李肇星看过书后认为是“难得作品”。他随后还专门把书送给儿子学习。作者刘卫兵简介刘卫兵,1967  年生于北京。1989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年进入新华社摄影部任编辑、记者工作,其间曾在甘肃分社、香港分社从事采访报道。现为中央新闻采访中心主任记者。中国摄影家协 3  /  185  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内最早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的摄影记者。参加过内蒙古森林大火、98  南北方特大水灾、党的十六大、人大政协“两会”、中美世贸谈判、香港、澳门回归、连战首访大陆等重大及突发事件采访。从事中央新闻采访近十年,多次随国家领导人赴国内外考察、访问。新闻作品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奖,其中《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发表新闻图片近8000  幅、文字作品30  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摄影集《日本人印象》、纪实文学作品《奔波在战争前线》。 4  /  185  奔波在战争前线·目录序一孙金龙序二唐师曾引子第一章逆风千里奔赴战场告别香港奔赴白沙瓦第二章拿下末班“签证”  “救命草”尼亚兹等待末班“签证”  第三章聚焦阿富汗东部山区直奔巴阿边境聚焦阿富汗这世道对阿富汗不公平!  第四章遭遇反战游行钟情突发事件“给我找游行!”  第五章艰难的穆沙拉夫艰难的穆沙拉夫我支持巴基斯坦人民“团结日”集会第六章难民营里过中秋难民营历险一心想出国“难民营里有塔利班战士”  进入沙姆沙通难民营第七章战争在数十公里外爆发“打起来了!”  零点行动第八章催泪弹在身边炸响白沙瓦乱了 5  /  185  催泪弹袭来第九章差点被拉进喀布尔“千万别越过边界!”  “别开车!”  第十章在开伯尔·巴扎挨打再战白沙瓦奋勇拚杀第十一章前线“泡网吧”  败给传真线“Stop”  第十二章战争不让女人躲开面纱背后恐惧的目光握手遭遇第十三章偷喝啤酒一瓶啤酒40  块!  土老外第十四章我们的“塔利班”雇员三进白沙瓦悬赏新闻教阿富汗人照相第十五章给塔利班照相险些被塔利班活捉“干得漂亮!”  第十六章神奇的齐阿夜访齐阿家幽会女友第十七章独家目击扎卢扎伊花钱买活路男人忙纺线第十八章部落向美国人开枪 6  /  185  寻找哈克葬礼哈里想当大官闯进部落第十九章告别纳扎尔支持战争给中国朋友面子第二十章塔克希拉的“落日”  追记古城想起巴米扬大佛第二十一章拉瓦尔品第的火光火情就是命令“跟紧我!”  第二十二章我抓到最后一根“救命草”  扎伊夫盯住我半分钟我们想回家命令来了!  第二十三章死守塔利班使馆塔利班办签证准备出发塔利班下台第二十四章“想见拉登!”  拉登死活美国通辑令第二十五章我不是日本人日本人印象多了解中国第二十六章看得见的战线新华社记者围攻阿富汗冷静之后的思考告别前线后记 7  /  185  奔波在战争前线·孙金龙序孙金龙(全国青联主席)  前些日子,卫兵捧来一叠沉甸甸的稿件给我看,并嘱我作序。展卷方知,一年多来,卫兵在事业上又有新的攀登。这本书稿和图片,记载了他在阿富汗战场上的亲历和见闻。看完这十多万字的书稿,我为之深深感动。卫兵是我的朋友,也是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他对于青年事业一直很热心。1996  年12  月,他作为新华社摄影记者,与21  名青年志愿者一同奔赴山西,在晋北高原上住土炕、吃山药饭,用镜头记录了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和生活。他在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日本之后,于1997  年出版了摄影集《日本人印象》。这本摄影集被视为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之后,卫兵成为奔赴阿富汗战区采访的首批中国记者之一。对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们来说,战争的危险和残酷是难以想象的。在阿富汗战争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他始终在前线地区采访。他在危险丛生的巴阿边境线上发回“9·11”之后,中国内地摄影记者拍摄的最早一批反映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新闻图片,又在激烈的武装冲突现场拍摄了大量的第一手珍贵的纪实图片。在巴阿前线采访过程中,卫兵一边坚持摄影采访发稿,一边抽空写下了五六万字的战地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面对成百上千的外国记者,我是中国新华社记者,我要为维护中国记者的荣誉和尊严而战。”  卫兵是一名摄影记者,他用摄影记者独特的视角和语言,记录了自己在阿富汗战场上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清新明快。附之大量的珍贵图片,使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8  /  185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历史的每一个世纪都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总是在期盼,永恒的和平会伴随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降临人间。21  世纪的第二年,  阿富汗人民已经经历了新世纪第一场战争。战地记者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真实故事,而他们更想表达的,仍是对和平的期盼。2002  年8  月26  日 9  /  185  奔波在战争前线·唐师曾序唐师曾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是国内首位奔赴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同时也是战争最惨烈时期深入多座阿富汗难民营采访的中国记者。卫兵要我为他的新作《奔波在战争前线》写序。说是新作,其实事情已经过去了相当时间,这在瞬息万变的数码时代显得跟不上潮流。早在一年前,许多描述阿富汗战事的纪实作品早已应运而生,只因当时卫兵驻守香港,错过京城昙花一现的阿富汗高潮,使许多人还不知道——卫兵乃是最先赶赴热点的中国记者。其实,新华社记者历来就有单枪匹马、千里走单骑的超人能力和卓越传统。卫兵毕业于人大新闻系摄影专业,属于专业对口、真心喜爱摄影,并愿意为此献身的狂热之徒。因为天赋高、教育好、吃苦多,年龄比老鸭小而成就比老鸭大。惟一不好之处是和老鸭我同居一室,厮混太久,沾染了一些老鸭的散漫习气。早在1986  年上大一的第一个假期,卫兵就自费深入大别山,拍了一堆反映穷苦百姓的黑白胶卷,独自冲洗放大,在学校图书馆前举办个人影展——《大别山你听我说》,一鸣惊人。次年,他又把镜头对准北京平民的市井生活,再办影展——《镜头在这里延伸》,从此确定平民视角的采访风格。分到新华社摄影部,卫兵和老鸭同在一组,属于“负责社会新闻”的“垫底儿记者”,整天骑着自行车,上午卢沟桥,下午首都机场,练就两条“飞毛腿”。卫兵仗着年轻,脚力更在老鸭之上,下班后一路信步骑到首钢,和下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挤了一宿”,顺手拍回《大学生学开车床》,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头版破栏采用,令老鸭艳羡不已。这是该年最早反映大学生下基层的新闻 10  /  185  图片。照片发出不久,卫兵自己也跑到大西北劳动锻炼,他所去的甘肃定西——  是他们那批下放地区中最艰苦的一个。卫兵为人狷介,在甘肃分社锻炼时,“拍照拎着相机,领导发言时来回走动”  寻找角度,被老同志认定“不懂规矩”。此外他还在摄影之余采写文字,被酷爱传统的老同志斥为乱了革命传统,乃至状告北京,说是受了老鸭这样的不良影响。以至卫兵回到北京总社好多年,还不敢再动笔写字。在甘肃老实锻炼的一年中,卫兵大半时间泡在“苦甲天下”的定西地区,军大衣一身褴褛,胡子头发又脏又长。当地一脸沧桑的老村长也忍不住肃然起敬:  “老刘,您的娃几岁了?”23  岁尚未婚配的卫兵反倒觉得自己挺成熟。闲来无事,独自跑到黄河边练“黄漂”。“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年锻炼下来,不仅胆大包天、体壮如牛,而且学会在浑浊的黄水中逆流而上,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1996  年内蒙古大火,身为中央组记者的卫兵主动请缨飞赴中蒙边界,搭乘破旧的直升机冲进火场。1998  年九江大水,卫兵高烧坚守九江大坝……感动得领导后悔对卫兵重用晚了,早就应该慧眼识珠呀!  卫兵在香港驻站两年间,每年发稿五六百张,摄影、文字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