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奔波在战争前线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奔波在战争前线

第3章

书籍名:《奔波在战争前线》    作者:刘卫兵


                                            摄影部副主任徐步打来电话说了10  分钟,仅“注意安全”就说了不下十几遍。

        分社摄影组的同事沈桥严肃地告诉我,到前线后务必要买顶维族的白帽戴在头上,以免受到伤害。

        临走的前一天深夜,一帮香港新闻界的朋友硬是把我拉过去吃送行饭,还一个个涨红着脸非要拍张留影。

        出发的当天,我人大的老同学、中央电视台驻澳门分社记者李风得知消息,一大早便坐船赶到香港,在分社外面等了一两个小时后,硬是拉着我喝了“壮行酒”

        。

        告别香港北京时间2001  年9  月18  日晚8  时,香港湾仔霎西街5  号,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里,直通车库的狭窄楼道的两侧,站满了神情庄重的同事。

        因楼道里灯光昏暗,我看不清大家的脸,只觉得他们的神情比往日严肃得多。

        看到我拎着大包小包出来时,大家突然鼓起掌来,我有些不知所措,赶紧过去与大家一一握手道别。

        “保重!”

        、“小心!”

        ……同事们一遍遍的嘱咐,一声声的问候,弄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不知是哪位同事大声地喊了句:“哥们儿,等你回来!”

        弄得大家都笑了,可那笑真的很不自然。

        从未经历过如此送行场面的我,几乎说不出话来, 17  /  185  心里却猛地迸发出一股激动、一种悲壮。

        我实在不习惯送别的情景。

        在闪光灯的闪烁中,我一头钻进汽车,挥手告别渐渐远去的战友们。

        我们的车子飞快地驶离了灯火辉煌的港岛,向着黑暗中的大屿山香港国际机场驶去。

        我离开香港不久,新华社新华网及中新社中新网便刊登了“新华社派往阿富汗前线地区的摄影记者启程”

        的消息和图片。

        第二天的香港《东方日报》刊登了中新社记者任晨鸣拍摄的“新华社记者奔赴即将爆发战争地区采访”

        的传真照片。

        抵达机场后,送行的同事一直站在离境大厅外向我挥手,直到我们彼此看不到为止。

        较之“9·11”

        之前,机场离境的安全检查明显加强,我高举着双手让海关的女保安浑身搜查了半天,才被放行。

        来到偏僻的16  号登机口,旅客寥寥无几,我心里空落落地,随手拨通了北京家里的电话。

        听到电话,纳新赶紧招呼我们刚刚一岁零两个月的儿子:“刘力源,爸爸来电话啦!快过来叫爸爸!”

        在夫人一阵催促之后,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只模模糊糊地听到儿子叫了两声,便没有了回音。

        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阵说不出的酸楚,眼睛竟然不知不觉地有些湿润。

        我赶紧叫纳新不要再难为根本不会说话的儿子,就匆匆挂掉了电话。

        想到老婆和孩子,我禁不住联想起2000  年3  月17  日,自己离开北京飞赴新华社香港分社驻站时的情景。

        当时,夫人刚刚怀孕5  个月,挺着大肚子偷偷掉着眼泪为我送行。

        后来承蒙分社前社长、现任香港《文汇报》社社长张国良的关照,  我总算提前休假回京,并亲眼见到了儿子出生的艰难时刻。

        此后,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总共也没和儿子待过几天。

        眼下,我即将奔赴一个更加遥远而陌生的前线地区,去执行一项既危险而又艰巨的任务。

        临行前却不能与她们见上一面,不免有些遗憾。

        18  /  185  放下纳新的电话,我又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电话那边的父亲显得很激动,说话有些语无伦次,来回重复那几句:“千万别到危险地方去!”

        我知道父亲心脏不好,不想让他过于紧张,便说了些宽慰的话,就挂了机。

        此时,我眼前不知不觉浮现出母亲生前的样子。

        作为家里的长子,我深知儿行千里母担忧的道理。

        如果不是自己亲爱的母亲过早离开了人世,她老人家肯定最担心自己的儿子,如果知道我要远赴战场,她肯定会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候机大厅里冷冷清清,见不到多少乘客。

        偶尔看到几位可能是巴基斯坦的乘客,没精打采地坐在一旁。

        我情不自禁地拿出笔记本,想写点儿什么。

        可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下笔。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突然萌生了某种孤独和无助。

        我不知道即将登上的这架飞机能不能安全把我送到前线,而这个前线对于我又是如此的陌生。

        此时,我眼前不时浮现出一个星期前美国遭受恐怖袭击时的情景。

        世界贸易中心大楼被飞机猛烈撞击后、爆炸并轰然坍塌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被劫持飞机坠毁前人们悲惨的挣扎求救声尤在耳边,约3000  名无辜的死难者依然尸骨未寒。

        那时,全世界的人一提起坐飞机就仿佛得了“恐惧症”

        。

        当时很多人宁肯不出门,也不想坐飞机。

        22  点10  分左右,我随着一批穆斯林旅客开始登上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PIA893  次航班,目的地是将成为“前线国家”

        的首都伊斯兰堡。

        此前,我顺手在日记中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祝自己平安!”

        22  点45  分,飞机即将起飞时,我刚刚系好安全带,突然听到扩音器里传出抑扬顿挫的诵经声。

        此时,机舱中的巴国乘务员们,一个个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坐在座椅上双手掩面,开始祈祷。

        机舱里的气氛异常凝重。

        坐在公务舱最前排的我,不知所措地回头望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紧张。

        “这能保 19  /  185  佑平安吗?”

        我实在不敢想像,即刻转头望向窗外,跑道上的串串灯光在漆黑的夜色中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说实话,那8  个小时的飞行,真让人度“时”

        如年,有时真不知道该把脚放在什么地方才算安全。

        每当飞机遇到气流、稍有颠簸时,我的心跳就不停地加速。

        此时奔赴战场的豪情全部化为对飞机安全的关注。

        2001  年5  月份,我去巴基斯坦采访,从巴基斯坦南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拉合尔乘飞机返回伊斯兰堡时,恰好遇上了风暴。

        飞机不仅晚点几个小时,起飞时乘务员才发现飞机上竟然多上了十几位乘客。

        经过一番说服工作,多出来的乘客终于下了飞机。

        飞机好不容易又起飞了,却在半路上遇到风暴。

        飞机在漆黑的夜空中摇摇晃晃地飞。

        机舱里包括我在内的所有旅客仿佛都感受到了世界末日的来临。

        有了那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再有“9·11”

        事件的影响,真如雪上加霜,过去一向喜欢飞行在蓝天上的我,真的讨厌起坐飞机了。

        这次出发前,我还真幻想过“要是能坐火车去巴基斯坦就好了!”

        “真主保佑”

        ,我心里也在默默地祈祷。

        在飞机上度过的那一夜,我根本睡不着……  奔赴白沙瓦我乘坐的飞机从香港一直向西再向北飞行,中间经停曼谷。

        经过近9  个小时的夜间飞行后,于巴基斯坦当地时间19  日凌晨约4  点(北京时间凌晨7  点)抵达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国际机场。

        几乎一夜没有合眼的我使劲揉了几下干涩的眼睛,扒着飞机向窗外望去。

        此时,东方的旭日尚未升起,昏暗的晨光笼罩着四周空旷的原野。

        与香港国际机场繁忙的景象相比,眼前的伊斯兰堡国际机场实在冷清得可怜,空空荡荡的停机坪上,只零星地停放着几架年久失修的小型飞机。

        机场远处停放的几架深灰色尖头 20  /  185  战斗机,一字排开,一副虎视眈眈准备战斗的模样,给人带来某种紧张和不祥的预感。

        我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

        猛然间,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来到一个距离战争即将爆发地区最近的国家——巴基斯坦。

        位于南亚的巴基斯坦,全名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人口1    4  亿,96%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

        巴基斯坦原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  年6  月,  根据英国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同年8  月14  日,巴宣布独立,  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

        1956  年3  月23  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1971  年,巴基斯坦东部地区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作为阿富汗的友好邻邦,巴阿两国有着长达2500  公里的边境线,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

        在1979  年至1989  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巴基斯坦作为阿富汗各抵抗组织的大本营,  曾给予阿富汗巨大的帮助。

        1994  年,塔利班掌握阿富汗政权后,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其合法性的国家。

        “9·11”

        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3  个承认塔利班政权的国家之一,巴被外界视为塔利班的主要支持者。

        “9·11”

        事件发生后,美国将本·拉登锁定为恐怖袭击的最大嫌疑人,并要求拉登的庇护者塔利班交出本·拉登,否则将对塔利班实施军事报复。

        塔利班拒绝了美国的要求并发誓要反抗一切侵略,阿富汗战争的危机不断加深。

        此时,虽然巴政府已表示支持美国的反恐战争,但由于国内各派组织及民众对塔利班表示同情和支持,政府左右为难。

        曾经有人担心,美国即将发起的对塔利班的军事打击,会将巴基斯坦牵扯进去。

        眼前的巴基斯坦已被外界普遍视为离战争危险最近的国家。

        过关时,我猛然发现眼前多了几个扛摄像机、背摄影包的记者模样的人,过 21  /  185  去一问果真是英国BBC  等西方媒体从曼谷紧急调来的记者,显然也是冲着即将爆发的战争而来。

        看着他们那全副武装、匆匆赶路的样子,我知道一场从未经历的国际新闻大战已拉开序幕。

        我赶忙揉揉惺忪的睡眼,加快了脚步,准备迎接这场大战的考验。

        过关时,留着一撇胡须的巴基斯坦老边防警察,漫不经心地扫一眼护照,突然间抬头望望我,有些怀疑地问:“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