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奔波在战争前线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奔波在战争前线

第35章

书籍名:《奔波在战争前线》    作者:刘卫兵


                                    60  多个日日夜夜的前线旅程,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也为我们留下了真诚的友谊。这种情意不仅伴随着我们去冲锋陷阵,还给我们艰难的战地生活带来几多无言的欣慰和难得的轻松。“你多保重。”我拖着行李,一边往里走,一边回头向孙浩做最后的道别。瘦高的孙浩长久地站在门口,向渐渐隐入人群中的我大力地挥手。当地时间8  点40  分,我登上了巴国际航空公司的PIA892  航班。站在舷梯上,我不由得回头眺望。清晨的阳光静静地洒下来,眼前的机场和远处的原野沉浸在淡淡的影调中,没有多少色彩,却显得静穆而庄重。那一刻,我心中再次涌起一种期望:战争应该结束了。别了,伊斯兰堡。别了,巴阿边境。别了,我的战地之行。 183  /  185  后记:为了忘却的纪念这是一本为了忘却的纪念而写的书,也是为纪念“9·11”和阿富汗战争爆发一周年,同时也为纪念自己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采访一周年。从巴阿前线回来后,虽然前线采访的种种经历,经常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重现,但一直没有出书的决心。从温暖的香港回到严冬的北京过春节,同样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老同学朱军见到我劈头就问:“为什么不把你的经历写成书?”我没有立刻回答,但心里埋藏了许久的愿望开始渐渐升温。3  月的香港春意盎然,深夜无事偶尔打开电脑,翻看自己在前线留下的采访日记和纪实图片。五六万字的战地日记、近千张的新闻图片,猛然间又将我拉回到巴阿前线,拉回到白沙瓦,拉回到那些饱经战火蹂躏的阿富汗人身边。一时间,  我再也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抬手在电脑上打下了第一个题目“告别香港,奔赴战场”。此后的一个月,我在香港分社810  的小屋里摆开了新的“战场”。我抱着电脑,白天写,晚上写,深夜睡不着爬起来接着写……实在写累了,独自跑到跑马地或太平山下转一圈回来再埋头耕作。“举了10  多年的摄影器材,习惯了用镜头说话,不善舞文弄墨”,《世界博览》杂志的主编吴新杰点中了我的要害。承蒙姚东桥女士和她的支持,使我的部分书稿得以先期在这份著名的刊物连载,并收到较好反响。说实话,我感觉趴在电脑上没日没夜写字的辛苦,不亚于在前线奔波采访。我属“马”,平日里更喜欢奔跑。回到北京总社摄影部中央新闻组工作,采访任务重大我不敢怠慢;上班路途遥远、颠簸劳累;正值京城酷暑难耐之时,浑身冒汗;两岁的儿子终于见到久别 184  /  185  的父亲,天天瞪着一双含泪的眼睛怪“臭爸爸”不和他玩耍。凡此种种,使我修改稿件的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前线两个多月的艰苦采访没让我瘦下来,可写书期间却使我掉了五六斤肉。或许是在人大新闻系学到的知识过于正统,要么就是在国家通讯社的工作过于严谨,一些朋友看过我的书稿后,总觉得我大白话太多,渲染的太少,更像是新闻稿。我也知道自己的弱点,想尽量增加些文学色彩,但是,我更希望把自己最真实的经历告诉朋友。告诉我的读者。为文即为人,我觉得写文章就像做人一样,我似乎只能写这样的文章。该书出版之时,已是京城的深秋时节。这是个收获的季节。此时此刻,我想感谢那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给过我帮助的新华社各级领导和同事们,是他们把我从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踏实干练的新华社记者,在他们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我才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战争的采访任务。我要感谢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孙金龙先生为我的书做序,感谢在海湾战争中一举成名的老同事唐师曾为我做序,他们热情洋溢的话语让我汗颜,也让我感动;感谢现代出版社社长吴江江先生;感谢副总编陈红女士的大力支持,使我的拙作得以出版;感谢沈建国女士的厚爱,感谢孙寿山、曹卫洲、李学谦、张瑞芳、邱新航、李龙波等各位领导和老朋友的厚爱和扶助。我要特别感谢该书责任编辑刘宝明先生。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宝明兄,学识高、责任心强,他为该书付出了许多辛苦的劳动;感谢特约编辑朱军先生、何笑聪女士,他们在该书整个写作出版过程中一直在默默地鼓励我、帮助我。同时感谢内地及香港、澳门的新朋老友,他们给我的书稿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天气渐渐凉起来,京城人正享受着大自然的清凉和美好。从七星园家中凭窗 185  /  185  西望,静静的西山清晰可见。此时,我更加想念永远地“住”在那里的母亲。她老人家在天有灵,会为自己儿子的努力而高兴。祝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刘卫兵2002  年10  月18  日于京西鲁谷七星园

        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http://4020.cn

        欢迎加入论坛讨论本小说:http://bbs.402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