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黄埔军校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黄埔军校

第43章

书籍名:《黄埔军校》    作者:陈宇


                                    本分校两次参加抗日作战,3次迁移校址,对学生完成学业影响甚大,但这批学生也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

            1945年10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凡未完成课程的各大队,分别将炮、工、通信兵科学生转送各专科学校继续学习。入伍生团未升学学生,也分别参加第20期学生升学考试,转往志愿兵科学校继续学习。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2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80人;第13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17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24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82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127人;第17期学生6个总队,毕业学生5945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680人;第19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912人。计有毕业学生14377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5079人。共毕业学生、学员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校址在云南省昆明市,其前身是云南陆军讲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讲武学校,后又改名为云南教导团。朱德、叶剑英

            等著名将领毕业于此校。1935年9月16日,云南教导团改组为黄埔军校

            昆明分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

            昆明分校,主任唐继麟。1938年1月,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5分校。1940年10月奉命实施丙种编制。

            本分校成立之初,原在校受训的滇、黔绥靖公署军官队,改称学生大队。1936年招新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各科,计700人,训练时间原定为3年又4个月。后续招第14期,训练时间缩短为1年又6个月。1939年,招训第16期入伍生。当时抗日前线急需基层军官,故将第16期学生分甲、乙两级教育,同时学生名额增加到1500人。甲级生为期6个月毕业,乙级生为期1年毕业。1940年3月,招考第17期学生,录取120人,分步兵、炮兵、工兵3科,步兵科为期1年,炮兵、工兵科为期1年6个月毕业。1941年12月,第19期学生1300多人入校,并续招了第20、第21期学生。

            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6个队、炮兵科2个队、工兵科1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2个中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于1946年2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结束。

            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学员: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958人;第16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2856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047人;第18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104人;第20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577人。计毕业学生6542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2480人。共计毕业学生、学员8022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6)

            该分校旧址(讲武堂)建筑,具有浓厚的西南地区民族特色。现存主体建筑为“走马串过楼”式的两层砖木建筑,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样式。东楼长118.4米,西楼长119.6米,南楼长116.7米,北楼长116.8米;东西楼宽10米,南北楼宽7米,四楼高12~15米。西楼为教室,东楼为办公室,南北楼为学生宿舍。四楼对称相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入。20世纪50年代初,驻人民解放军昆明步兵学校。90年代时主体建筑整修一新,被列为全国第3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6分校(南宁分校):该分校是一所政治学校。最初驻南宁,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1926年5月16日,在南宁东部原陆军讲武堂旧址成立,负责人俞作柏、萧越、黄杰、甘丽初等。第1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工、炮兵3个科目。1927年底第2期开学时,吕竟存接任校长。1928年6月1日,军校改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军官学校广西分校,后又称广西各部队干部训练所。1929年秋,改为陆军军官学校,迁桂林。1930年4月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分校。1931年3月,军校校址迁往柳州,改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学校第1分校。后校址迁回南宁,恢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称为南宁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军事政治统一于中央,遂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主任冯璜。1938年春,校址由南宁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这里依山靠河,有许多天然防空洞,名将蔡锷曾在这里建立学兵营。3月,本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6分校。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俞星槎任主任。1940年10月奉命实施丙种编制。

            南宁分校门口1944年9月,桂柳会战爆发,11月军校被迫撤到宜山县怀远镇,后又迁往百色地区凌云县城。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规定本分校收训学生总量为12个队,分步兵科6个队、炮兵科2个队、工兵科1个队、辎重兵科1个队、通信兵科2个队。抗日战争胜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学业的学生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结束。

            本分校历届各期毕业学生、学员:南宁分校第14期之前计毕业学生1335人;第14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618人;第15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357人;第16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418人;第17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772人;第18期学生2个总队,毕业学生1871人。第14期后计有毕业学生7036人。各种班队毕业学员7081人。共毕业学生、学员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下半年,胡宗南部第17集团军参加淞沪抗战后,奉命转进安徽、河南,后开赴到陕西省凤翔一带整训。该集团军在行军沿途招收男女知识青年,申请入伍参加抗战者有200余人,编为抗日青年学生队,随军训练。另外还有以女大专学生李芳兰为首的30多人,立志从军抗日报国,编为随军服务团,参加军队的宣传和后勤工作。因此,该集团军为争取将战区敌后青年储备为抗日军事干部,在1937年12月底,呈准在西北地区筹备创办黄埔军校第7分校,校部驻甘肃天水。

            1938年1月中旬,该分校将本集团军随军青年和天水训练班驻湘训练的第6期学生800余人,合编为第15期第2总队,另外附编一个女生队,在受训10个月后转入战干第4团。4月中旬,该分校奉命接收王曲特别训练班学生1800多人,还有驻终南山麓的江苏抗日青年团600余人,这时派往甘肃、宁夏、青海和山东、河南等地区所招收的1000余名学生,也先后到达。合并选编为第15期第3、第4、第5总队。这时的本分校已经增加到4个总队,分驻王曲、凤翔、天水、兰州等处。是年5月底,分校校部迁设西安之王曲,借用和修缮祠堂庙宇,作为校部办公的场所,修补挖掘窑洞作为学生的宿舍,平整河滩作为操场。

            该分校组织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首任主任是胡宗南。训练单位有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7)

            西安分校常宁宫旧址

            学生总队、战时补充军官训练总队、军官教育队、军需训练班、军官研究班、练习团、教导团等。1940年10月奉命实施甲种编制,1944年11月8日又奉命实行新制。新制规定:(1)收训步科学生20个中队,炮兵科、通信科学生各4个中队,工兵科、辎重科学生各3个中队,骑兵科学生2个中队。(2)将原有的练习团改制为特务团。(3)裁撤边区语文班。(4)原有附属于军医处的医院,改称为军医院。(5)各科学生大队,一律改为直隶校部,分别受兵科之指导。(6)各中队学生人数一律确定为108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1月,该分校奉命裁撤,未毕业的学生拟并入成都本校继续学习。后来因为考虑到便于训练本分校学生,1946年1月在本分校原址成立西安督训处,继续负责训练。从1937年到1945年,本分校先后招训学生第15至第21期,在训学生有23个总队另3个大队。本分校各期毕业学生有:第15期学生分4个总队,毕业学生3745人;第16期学生分7个总队,毕业学生7935人;第17期学生分7个总队,1个炮科队,毕业学生8842人;第18期学生分1个总队2个大队,毕业学生3196人;第19期学生1个总队,毕业学生1297人。计有毕业学生25015人。各种班队学员毕业者共有10927人,其中包括1938年毕业的女生队189人。共计毕业学生、学员35942人。该分校招收的第20、第21期学生在成都本校毕业。

            西安分校王曲旧址

            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分校和第5战区长官司令部相继设在武当山下的湖北省均县草店镇和周府庵。1938年春,国民党第5战区所属部队在台儿庄重创日本侵略军后,部队即向豫、鄂西部地区转移,经汉川、浠水、宋埠、襄樊,于当年秋天到达老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