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

黄埔军校

乐读窝 > 古典文学 > 黄埔军校

第98章

书籍名:《黄埔军校》    作者:陈宇


                                    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孙中山先生提倡爱国革命精神,振兴中华民族;现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黄埔人不懈追求的目标。振兴中华,完成统一大业,就是黄埔军校爱国革命精神的体现,是每个黄埔军校学子应尽的义务。

            时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程潜之子程元,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的建校80周年纪念会上说:黄埔军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广大黄埔师生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一定要以这次纪念活动为契机,继续遵循黄埔同学会的宗旨,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进一步利用黄埔同学的优势和资源,大力团结和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周秉德是周恩来总理的侄女,时任全国黄埔军校同学会宣传委员。在黄埔岛上,她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黄埔军校校史展览。她一边参观一边兴奋地说:“黄埔军校真不容易啊,它的诞生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当有记者问她,当代青年在参观黄埔军校旧址中应当主要学习什么,她脱口而答:“黄埔精神。”并说,虽然现在的军事教育工作比以前做得更加完善,武器装备也更加先进,但没有“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继承黄埔军校师生“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学好本领,为巩固国防做出贡献。谈起周恩来,周秉德说:周总理是一个“为国家和人民而生,为国家和人民而死”的人。在周秉德的记忆印象中:“伯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奋斗,因此他也最忙,最累。他根本没有空闲时间能静下心来跟我们谈黄埔军校的事,他太忙了。但伯父是一个最慈爱、最关心别人的人,无论对待谁,他都一视同仁,对待百姓甚至比对待我们亲属还要好。”

            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新开放的历代名将油画廊中,陈知建站在父亲陈赓大将的画像前,同工作人员说:“我父亲的外号叫‘陈胡子’,有很大的连鬓胡子,这上面怎么一点也没画晚年的黄埔一期生苏文钦(前中)、四期生慕中岳(后右四)等校友在黄埔军校操场上高唱军校校歌。出来?我觉得脸颊两边颜色还应该再深一点,是那种刮过胡子之后的青色。”陈知建觉得,这幅油画同真实的父亲比起来,画得有点“嘻嘻哈哈”了,少了些刚强和英武之气。他委托工作人员同画家联系,说自己家中收藏有很多父亲的照片,可以作为进一步修改的素材。这是陈知建第4次来黄埔军校,第一次是1959年,陈赓大将在广州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携子故地重游。当时黄埔军校除了一个大门还比较完整之外,里面只有几座破破烂烂的建筑。“现在不一样啦,修得这么漂亮。”陈知建说:“这里是父亲改变命运的地方。他以一个学生的身份,走进了革命队伍,也正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国共两党的领导人。”

            也有一些“老黄埔”在看了纪念馆的陈列和研究成果后,对黄埔军校史的研究,情更深,意更浓,他们从较高的层次上提出,黄埔校史的研究在新的世纪应拓展新渠道,注入新的激情。目前,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还仅仅局限于1924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期间的黄埔军校,而对此后黄埔军校的发展演变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对其在各地所办分校更是鲜有研究。因此,应该扩大研究领域,开阔研究视野,将整个黄埔军校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此外,还应关注现实的黄埔同学会的研究,将其与黄埔军校历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联系的桥梁,从而使历史更好地服务于现实。

            第十五章  世纪黄埔激情(7)

            早期黄埔军校的革命故事、成才故事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感动着后来者。黎启义原是黄埔造船厂的职工,他当过兵,做过电焊工、切纸工,后来在黄埔造船厂子弟学校当了几年历史教员。1983年,厂里搞厂史,他对一墙之隔的黄埔军校旧址发生浓厚兴趣。1984年6月,黄埔军校60周年庆典时,他被借调去接待黄埔老将军,他的生活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他从一名造船厂工人,变成了对黄埔军校历史产生感情的狂热研究者,从此他在黄埔岛做了20多年的业余导游。后来自立门户,成了一家旅行社的老总。对从早期黄埔军校走出的所有将帅徐向前元帅和夫人黄杰(黄埔六期)的事迹,黎启义都如数家珍,几百个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将帅,随便提起哪一个人的名字,他都能将此人的事迹娓娓道来,许多人说他是黄埔军校历史的金牌导游。黎启义最开心的莫过于巧遇黄埔军校名人的后代。一次,他到广州市政府机关办事,一位姓曹的先生问黎启义:“听说你对黄埔军校历史很有研究,那你知不知道曹渊这个人?”黎启义答:“曹渊是黄埔一期的,安徽人,北伐时曾任先遣营营长……”那位“考官”越听越起劲,最后竟拍起桌子:“黎启义,你好厉害哎!你晓得,曹渊就系(是)我老窦(老爸)!”20多年的业余导游,黎启义为20多万游客解说了黄埔军校的掌故和历史。他说:“我最大的收获是游客的掌声。为黄埔军校做导游,把爱国、团结、奋斗的精神宣讲出去,作为黄埔岛人,我有这个责任。”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的进程,新世纪的“黄埔品牌”也青春焕发。创办于1924年的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如此显著的“名牌效应”,使得广东省和广州市在旅游经济的战略策划中,把建设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作为了重头戏。2004年,为再现黄埔军校光风霁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与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积极组织创作,用油画、雕塑的形式再现了黄埔军校群英谱,建立了“黄埔军校名人馆”。这一次大规模的资料梳理和艺术创作,也牵引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

            聂荣臻元帅和夫人张瑞华(黄埔六期)为选取最佳的人物组合和表现角度,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参考书籍,综合考虑黄埔人物的历史地位、参与事件、军衔、战功等因素,选择所描绘的人物,剔除党派偏见,最后圈定了70位黄埔名人,其中包括31名共产党人、37位国民党人,以及两位来自外国的军事顾问。每幅画都严格规定了所涉及的人物,和最能体现其个人历史地位或与黄埔军校联系紧密的场面、事件。如其中一幅《校长考查学生》,要求绘出蒋介石在校长办公室与学生谈话的场景,墙上贴有黄埔1期学生情况表,桌面花名册上可见蒋先云、陈赓、徐向前等人的名字;另一幅《红军会师》,则要求绘出1935年初秋的陕北永坪镇,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的刘志丹率领红26军,迎接同为黄埔军校毕业生的程子华率领的红25军到陕北时的历史场面。

            黄埔军校英雄辈出,是广东的骄傲;广东历来是中国的油画大省,油画又是艺术强项,建立集博物馆与美术馆功能于一身的“黄埔军校名人馆”,不仅是完成一项创举,更是建设一个极富广东特色的艺术文化景观。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以大规模油画创作再现黄埔名人风采的创新之举,不仅充分挖掘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内涵,更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对如何擦亮“黄埔文化”品牌,让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服务,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怒潮奔腾喜澎湃,黄埔精神民族魂。黄埔军校有着说不完的精彩故事,是一个常挖掘常出新的革命精神宝藏、历史文化宝库。激情新世纪,激情“老黄埔”。

            中国黄埔军校  第六部分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1)

            第十六章  寻踪黄埔岛地灵人杰的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方向,离市中心约50公里。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和中国现代军队的“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军事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闪烁着灿烂民族光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藏龙卧虎、群英荟萃的风水宝地。

            从地域上看,人们常说的“黄埔”,是广州市东郊黄埔区众多岛屿中的一个,它像一个长柄茄子镶嵌在珠江入海口,其狭长的地形使小岛冠名“长洲岛”。也有人幽默地说,这座小岛的外形酷似男根雄起,浑身充满英雄气,孕育出了一代龙虎将帅,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这片珠江水中的陆洲小岛,陆地面积仅有8.5平方公里。此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1620毫米,全年风向为东南风。适宜的气候,使这里的林木繁茂,四季花开。岛上山峦起伏,是由海上狮子洋经虎门进入广州的第二道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所以,如此弹丸之地,却保留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密集着政治、军事、宗教、历史等方面的名胜古迹。最早的有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坟墓和墓碑,是古代海上友好往来的见证。

            该岛因为四面环水,易守难攻,又远离喧闹的城区,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环境幽静,称得上是“世外桃源”。因此,自清末以后,这里就成为开办“将弁学校”、兴武讲学的好地方。